鄒琳
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站(450000)
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工程質量監督上的應用
鄒琳
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站(450000)
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工程量的增加,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站結合本地情況構建了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依托于先進的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通過軟件流程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保證建筑工程質量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
工程質量監督;信息化;工程質量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建筑業的支柱性地位不斷加強,其在各行業中的重要性僅次于工業與農業。目前國內主要建筑企業已逐步實現建筑工業化,即從傳統手工操作為主的小規模生產方式過渡到社會化大生產方式,使建設效率、產出規模等各項技術指標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依據市場發展規律,需求加大雖然能夠極大會促進建筑業繁榮,能夠吸引大量資金注入,但也會造成項目投資的盲目性。一些企業盲目追求利潤而忽視質量管理投入,還有一些企業資質不健全,質量管理形同虛設。雖然近年來的建筑質量問題仍是個例,但往往產生嚴重后果,危害人身及財產安全。因此,建筑質量監管的發展水平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筑產品往往規模龐大,建設周期長,建設材料品種繁多,需要大量人工參與,在施工過程中極易受到環境、工藝、技術、工程造價、工人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建筑工程質量監管一直是一項世界難題。我國的工程質量監管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見表1)。

表1 工程質量監管的發展歷程
自1984年開始,我國改變了長期以來由生產者自我評定工程質量的做法,實行企業自我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大力加強社會監督。運用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手段和方法系統地進行工程質量監管。
與此同時,采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工程質量監管也為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所推崇。推行工程質量監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設,能夠有效地提升質量監管工作的效率,增加監管工作的透明度,實現動態管理。因為工程質量監督必須依靠公眾的力量,所以建立門戶網站也成為群眾與工程質量監督部門進行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目前,北京、南京、廣州等地的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已開發研制了相應的管理軟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隨著鄭州市工程建設項目的逐步增長,監督業務不斷擴充,覆蓋領域不斷拓展,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站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已有的監督管理系統已經難以滿足監督工作的需要和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辦公的需要。目前,亟待改善的內容主要有:
1)建筑工程行業發展迅速,質量監管工作量急劇增長,缺乏有效的、系統的、全面的、公正透明的管理手段。
2)工程建設信息的查詢、統計與上報主要依靠人工,效率低并極易產生紕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對質量監管工作的新要求。
3)現場監測信息難以及時、準確地反饋上達,容易滋生腐敗。
4)生產機構、監測機構與監管單位之間的信息無法及時有效的交換傳遞。
5)不合格監測報告無動態預警功能,不能及時地將不合格信息通知到分管單位。
6)監管部門缺乏與公眾溝通交流的便利渠道。綜合當前質量監督工作現狀下,鄭州市工程質站啟動了“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
在項目啟動之初,制定了明確的項目目標:通過該平臺實現服務網絡化、業務流程化、辦公現代化、環節自動化、監管智能化、監督科學化。
目前,該平臺已實現與全市40多家檢測機構、60多家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的業務軟件(試驗室聯網管理軟件、商品混凝土生產檢測軟件等)進行聯網,實現了數據上傳監管(見圖1)。后期將借助平臺的數據共享、數據上傳監管、預警提醒等功能,提高工程質量監督力度,向全市各單位推廣平臺各功能子系統應用。

圖1 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登陸界面
2.1 系統架構
工程質量監督站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應用互聯網通信、Web服務、GIS電子地圖、視頻監控、二維碼、指紋及臉譜識別、數據加密、GPS定位等技術,開發了網站、監督系統、監管系統、平臺管理系統、混凝土芯片追蹤系統等17個子系統,并與轄區內各檢測單位、商品混凝土生產單位、監理單位、工地的業務系統進行聯網,最終達到行業管理“同城同網同平臺”的目標,實現數據共享、預警提醒、實時監管等功能(見圖2)。

圖2 工程質量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架構
2.2 主要技術特點
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站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主要有以下技術特點:
1)通過基礎數據收集處理建立起一套工程質量監督全過程的集成信息,方便監督人員及時了解、統計當前受監工程的監督實施情況(見圖3)。

圖3 受監工程數據統計功能
2)基于互聯網與3G網絡通信,實現檢測機構、商品混凝土生產機構與監管單位之間的數據實時同步傳輸。
3)通過電子地圖技術的應用,標注工程及相關單位的位置,并在電子地圖中直接顯示,實現在地圖中動態顯示工程狀態、工程信息快速查詢等功能(見圖4)。

圖4 受監工程位置查詢功能
4)以工程為主線,將工程參與的各方單位的數據進行網絡連接,實現工程數據實時監控(見圖5)。

圖5 鋼筋生產廠家信譽度查詢功能
5)基于B/S的數據上傳技術和視頻監控技術的應用,實現對試驗室建材檢測時的實時監控。遠程電腦能實時繪制試驗的數據曲線,并與視頻錄像同步進行,起到防止試驗時弄虛作假的作用。
6)各檢測機構與綜合監督監管平臺實現聯網后,當有不合格檢測報告時,平臺能實時地將不合格檢測報告通知到分管的監督人員,催辦處理不合格材料(見圖6)。

圖6 不合格報告信息及時監控功能
7)通過現場視頻與檢測試驗過程數據實時上傳,真實地監控檢測試驗過程中的情況(見圖7)。

圖7 現場視頻監控
8)各檢測機構檢測數據修改痕跡記錄,可通過電子芯片、二維碼等技術實現數據溯源追蹤,能準確的知道修改的內容及修改的原因。
9)人員身份識別通過指紋識別、臉譜識別及加密技術識別,保證系統的安全,防止人員超權限使用系統(見圖8)。

圖8 受監工程監督管理操作平臺
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經在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站正式使用,“監督、站巡、檢測、執法”的監督管理模式已通過網絡化動態地融為一體(見圖9)。

圖9 責任主體不良行為記錄統計功能
主要應用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
1)基于互聯網數據庫技術的應用,對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圖形、文檔和聲音、視頻資料實現有效存儲和快速查詢。
2)采用攝像監視系統,覆蓋整個施工現場,用以監視施工現場質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現場管理難度,提高工作效率。
3)成功應用自動控制技術,對建設工程質量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將系統行為和形態、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時空表現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系統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進行糾偏校正,實現工程建設目標的有效控制。
4)將信息橫向串聯、上下貫通,實現了監管智能化聯動、質量風險預警、管理信息快速傳遞、資源共享、執法準確的效果。
5)有效地將檢測單位、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緊密連接起來,使工程相關信息更完整,使各單位之間相互制約,進一步提高質量監督力度。
該平臺應用過程中在系統穩定性等技術指標上著力進行提升,充分保障了該平臺的廣泛應用(見表2)。

圖10 預拌商品混凝土質量聯網監管

表2 平臺應用提升情況
鄭州市工程質量監督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投入使用,目前各企業及單位反映良好,信息化的引入為工程質量監管工作帶來了利好的變化。下一步將進行檢測管理監控系統的建設,并在銜接現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增加3G無線網卡、條碼設備、工地現場人臉、指紋一體機設備,充分保障平臺的大規模應用,為實現質量監督智能化、現代化提供支持。
[1]周麗華.建筑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科學開展[J].建筑施工與管理,2009(12).
[2]洪也.建筑工程質量監督領域信息化建設研究[J].科技咨詢導報,2007,22:74~77.
[3]賀子瑛,李毅卉.淺析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模式[J].山西建筑, 2010,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