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裕
全媒體是業界近來使用最頻繁的關鍵詞之一。全媒體,通常指媒體機構通過記者采訪編輯,運用文字、圖片、動畫、音視頻等表現手段,通過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的融合接收,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一媒體內容的媒體形式。
全媒體時代 媒介環境在改變
1.傳播主體在改變。新的傳播時代,新聞傳播的主體發生了重大變化。網絡、手機、微博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將創造、消費、聚合、分享信息的主體——人,放在了媒體版圖的中心。而這一點,正是舊的傳播時代不曾出現的。
2.服務對象在改變。新的傳播時代,新聞傳播的服務對象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轉變不僅賦予了普通公民新聞報道者的嶄新角色,也直接導致了“公民新聞”的出現。尤其在新聞事件現場,他們可以用手機、微博等在第一時間發出信息,表達觀點,扮演著“公民記者”的角色。“公民新聞”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對信息的壟斷,這在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顯得尤為突出。
3.新舊媒體之間界限在模糊。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間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以及媒介終端已經開始出現高度融合。
4.新聞傳播流程在改變。過去,新聞傳播業務是以單一的媒介形態為基礎,各媒介有自己的組織結構和采編流程。但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單一的傳播流程已被改變,傳者和受眾的界限變得模糊,受眾在傳播中的主動性加強,新聞傳播的主體由職業新聞記者獨家壟斷轉變為記者與受眾共同分享,新聞傳播模式由單向線性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性傳播,由媒介組織對大眾的傳播轉向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傳播。
全媒體時代 傳統媒體多用新媒體思維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傳統媒體如果可以多用新媒體思維,一定會重新獲得發展的絕佳機會。提早謀劃,整合內部資源,打造兼容開放的全媒體平臺,才是媒體持續發展、立于不敗之地的有效手段。新聞傳播本質上是信息和知識的傳遞,不論是以報紙、廣播還是以電視、互聯網為載體,讓受眾愛聽愛看都是前提。而隨著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發展,“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也形成了受眾快速瀏覽、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大量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必將導致傳播最終變為“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
目前的傳統主流媒體具有信息準確、內容權威、表達系統的特點及優點,在內容生產上具有其突出優勢。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如果融合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及渠道,無疑會大大擴充其影響范圍、增強其影響力。以遼寧廣播電視臺為例,以往傳統的廣播受覆蓋范圍所限,其影響力很難出省,自從有了互聯網電視,其影響范圍已大大超出省外。另外,從新聞宣傳的角度來講,如果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良好的資源整合與互補,則能夠極大提升其輿論影響力。
其次,從互動參與的角度來說,用好新媒體,才能更好地服務受眾,贏得受眾關注。如今的媒體受眾已經不僅僅是新聞信息的使用和消費者,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進步,人們早已投入到媒體內容的制造、傳送和展現當中。新媒體所能提供的多種互動渠道如報名、投票、調查、博客、論壇等等,無疑使傳統媒體與受眾進行全方位、多角度互動更加快捷和方便。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