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博
從“央視停辦2015年春晚”,到“哈爾濱賺錢不給老婆花算家暴”,再到如今的“用身體換旅行”,假新聞比比皆是,每每占據各大媒體的頭條,賺足了大眾的眼球。拿“用身體換旅行”的假新聞來說,雖被證實為某社交軟件的炒作,然而,使之瞬間風靡全國的還是新聞媒體。某些媒體沒有進行考證和分析,通過直接的復制粘貼,就構成新聞事實予以發布,如此不負責任,實在有違媒體功德。
媒體作為社會的喉舌,極其容易誤導輿論,因此所傳播的新聞必須真實。網絡時代的當下,快速的傳媒工具和便捷的傳播方式使假新聞瞬間成為人人皆知的信息,其危害也隨著傳播的廣度越來越大。假新聞不但擾亂受眾視聽,損害公眾知情權,而且破壞媒體公信力。任由假新聞泛濫成災,后果不堪想象。
真實性是新聞獨特力量和高貴品質的源泉,面對網絡上鋪面而來的種種假新聞,傳統媒體不妨讓新聞的傳播慢下來,讓所謂的“新聞”再多飛一會兒,經過甄別分析之后再整合傳播,做一個有公信力的媒體守門人。
自媒體時代假新聞為什么傳得快
謠言,也就是傳播學意義上的假新聞,自古有之。成語“捕風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謠言在古代的反映。謠言在互聯網和手機等通訊工具日益普及的“自媒體”時代,在傳播速度、廣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擴展。
最新統計表明,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一種傳播媒介要普及到5000萬人,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僅用了14個月。
微博以其平民化、操作簡單化的特點,吸引了大批網民的關注,成為了時下越來越多網民娛樂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這為虛假信息的大規模快速傳播提供了平臺。在網絡中每一個網民都成了信息的發布者,各種新媒體應運而生,草根話語權被充分釋放。謠言這種古已有之的社會現象借助網絡的傳播平臺呈現出幾何級增長的趨勢和新的特征。在傳播形式上,傳統謠言多通過人際傳播的小道消息或群體傳播的大小字報等形式出現,而網絡傳播則具有復合傳播的特性,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跨國傳播整合起來,以放射狀和漩渦狀傳播為主。
在網絡時代,數以千萬計的“自媒體”中,多數網民不能客觀、完整地“直播”或者“轉播”新聞,發布和轉載信息時往往會有很強的個人傾向性的表現,重視第一感受,對接收的消息缺乏理性的分析,就可能將一些“不確定”的信息傳遞出去,而充當了虛假新聞的“二傳手”。
假新聞傳播暗合“沉默的螺旋”
德國傳播學者諾埃勒·諾依曼曾于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時,便傾向于積極大膽地發表;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時,可能為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便呈現出螺旋式意見格局:一方越來越強勢,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
2008年全國流傳的“橘子生蟲不能吃”的謠言,就是“沉默的螺旋”在起作用。謠言的起源竟是一則新聞報道:2008年10月4日,成都某媒體報道了“廣元暴發大實蠅疫情,萬噸柑橘長蛆被深埋”的新聞。很快,“橘子生蟲”說逐漸在坊間流傳,“告訴家人和朋友別吃橘子,今年四川廣元的橘子發現小蛆狀的病蟲……”這樣一則信息在市民的手機短信、QQ、網絡論壇間迅速流傳。
由于缺乏科學知識,大眾媒體公開報道,再加之手機短信等全新的媒介形式介入,謠言就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于是,“橘子生蟲不能吃”的謠言成了“多數”和“優勢”信息,質疑的一方處于劣勢地位,慢慢保持“沉默”。 后來,官方辟謠,再加上媒體科學報道,科學知識逐漸占據上風,成了“多數”和“優勢”信息,而“橘子生蟲不能吃”的謠言成了少數派,慢慢保持“沉默”。這依然是“沉默的螺旋”在起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謠言在群體中的進一步擴散,“意見領袖”的登場,直接引導著群體意見向某一端傾斜,并最終呈現出“排山倒海”般的雪崩現象。
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比之傳統媒體時代更加凸顯“意見領袖”的重要作用。目前,微博上的認證用戶多為知名人士及媒體人員,他們在各自領域里優于一般大眾的“專業或強勢”使得大眾成為追隨者,在傳播中充當了意見領袖的作用。只要他們能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信息與新聞,不轉發,或者親自去核實去調查,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假新聞的傳播,使網絡的天空更加澄明。
發揮傳統媒體的權威公共性
在網絡中,我們只需點擊鼠標即可發布信息或轉發信息。這種“傻瓜式”操作使人們逐漸放棄了思考的主動性,受眾漸漸習慣了被動的信息積累,主動思考與行動能力的削弱,這也導致他們對網絡謠言甄別能力的降低。
而網絡信息和傳統媒體信息的邊界已非常模糊,每天大量的傳統媒體信息來自網絡,一條具有轟動效應的信息往往被多家媒體轉載,以吸引公眾眼球,贏得傳播的主動權。如果媒體不嚴格把關,必將帶來嚴重后果。
傳統媒體《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報道的“金庸去世”新聞就曾被《中國記者》雜志社評選為2010年十大假新聞之一。金庸“被去世”的謠言,在內容上存在很明顯的漏洞:金庸的出生日期不對;金庸“去世”的醫院根本不存在。如果媒體從業者有基本的媒介素養,很容易就能辨別這是一條虛假新聞。
網絡謠言傳播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真實、權威信息的模糊或缺失。社會信息的公開程度越高,謠言的生存空間就越小。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初期,就應將事實真相及時公開,準確地告知大眾,不給謠言可乘之機。此外,最新的事態往往是信息公開的盲點,是網絡謠言的多發地帶,因此,加強信息的公開、求證、查詢、反饋機制建設是十分重要和現實的。
媒體應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化議程設置能力,建立一支業務能力過硬的“把關人”隊伍,進行大量的信息擇取與剔除。媒體應時刻清楚,時效性和真實性不是對立的,更不能以犧牲真實性來換取時效性。
傳統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其專業性、權威性的特點,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水平,對網絡謠言要用專業的眼光去調查研究、辨析真偽、嚴格把關,不能成為網絡謠言的“二傳手”, 更應利用其資源和專業優勢,真正起到“辟謠”的作用。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