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麗
〔摘要〕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是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主流,其在闡述音樂本質的同時,側重論述音樂對于人格的完善、社會的和諧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儒家音樂美學思想音樂審美成于樂音樂功能
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時,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崇尚“禮樂”、“仁義”、“中庸”之道,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步為大眾所普遍認可和接受,成為中國社會民眾的核心價值觀。而以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為代表的音樂文化也同樣豐富精辟,成為人類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豐富內涵
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樂記》一書。《樂記》是先秦儒家音樂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國音樂美學思想的基石和主流,其豐富的內涵已然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靈魂與精髓。
1、對音樂本質的認識與理解。“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記》),儒家音樂思想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通過“音”和“樂”將不同的感受加以體現和抒發。《樂記》認為聲音與感情是相通的,基于此,美妙的樂聲可以幫助人們達到情感上的和諧統一。《樂記》強調音樂給人們帶來愉悅感受,正所謂:“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們能從音樂中獲得快樂,音樂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音樂與德育。《樂記》中提到:“唯樂不可以為偽”,音樂是情感最真實的表達,所以只有音樂是不可以作偽的。正所謂“觀其舞,知其德”,音樂流露真實的情感,音樂傳遞道德的聲音,音樂體現人的德行。音樂能感化人心,陶冶性情,進而影響人的道德行為習慣。
儒家音樂思想認為:“樂者,德之華也”,“樂”的目的在于其教化作用。音樂,其情感特征明顯,對人的情感、品格、價值觀、意志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盡善盡美”的音樂理想就是追求完美無缺的藝術形態和至高無上的道德情操合二為一的境界,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達到“樂者,通倫理”的目的。
3、音樂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1)音樂與政治。《樂記》中特別強調:統治者要“知樂”,只有用“樂”來教化人民,才能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其一貫的思想是:“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祥和快樂的音樂說明和諧有序,世事太平;悲怨憤怒的音樂說明社會動蕩,矛盾凸顯;哀愁傷心的音樂說明民眾困苦,世政危險,進而說明音樂與社會政治是相通的。《樂記》中的“樂與政通”的思想就是希望統治者不僅自身要成為“知音”,更要發揮觀風俗、現盛衰的教化作用。
(2)音樂與禮治。《樂記》認為,“禮”與“樂”二者互為支撐,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個講究“和”,一個提倡“序”:“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的特質偏重以情動人,重在治心,潛移默化使人追求和諧順暢,“禮”的規范重以理束人,強制約束使人自覺遵守制度。儒家思想推崇“禮樂”的配合和制約,正所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只有注重“禮”和“樂”的協調配合,才能真正實現“聲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目的。
二、“成于樂”———塑造完美人格
“圣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音樂家,其音樂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也極為深遠。孔子的教育體系中的“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子曰:“樂者,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的修養是從學《詩》開始的,自立于學“禮”,僅僅知“詩”達“禮”是不完善的,最終通過“樂”的學習才能正德、修身、陶冶情操,達到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樂教不僅僅是音樂審美的獲得、音樂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樂”的教育功能與“仁”的規范密切結合,培養完人和國之棟梁相互配合,使音樂教育成為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的系統教育工程。
三、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對現代價值觀的影響
1、音樂“冶情”。孔子認為:“樂云,鐘鼓云乎哉”,音樂不但是鐘鼓聲,更有陶冶情操的作用,音樂同其它藝術相比較,情感是其最為突出的特征。人生在世,孰能無情?正所謂“樂者,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一個個躍動的音符流淌出的旋律,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優美的音樂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正所謂“樂(yue)者,樂(le)也”。音樂能潛移默化地使心靈在感知中得到凈化,精神在愉悅中得到陶冶,對人的情感、審美、情操、素質等產生影響,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逐漸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充實的、快樂的審美情致和人格境界。
2、音樂“育德”。儒家強調用“德音”來施教,使人們的言行舉止都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的要求。人們在聆聽“盡善盡美”的音樂的同時,不僅使情感得到抒懷,其內涵同樣可以對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影響,進而引導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思想行動。音樂作為美的象征,其底蘊在于愛,音樂教人真誠,音樂呼喚愛心;溫婉柔情的《搖籃曲》,喚起對寶貝的百般愛撫;雄偉豪邁的《祖國頌》,喚起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的旋律在耳邊回響,使多少人為之熱淚盈眶,為之付諸善行,涌現愛心。冼星海1939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以母親河為背景,激昂的旋律激勵中華兒女團結起來保衛黃河、保衛家鄉、保衛全中國。《在音樂中緬懷英勇的先烈與英雄、歌唱真摯的友誼與愛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謳歌父老鄉親的情懷,在借物詠志的旋律中觸景生情,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等都得到了洗禮和升華。
儒家音樂思想認為,音樂是修身養性、治理社會的工具和手段。如若一個人音樂修養不夠,就必然缺乏仁義之道,所以,音樂成為實施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修養道德的衡量尺度,成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具。在我們倡導在教育過程中,多加入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通過優美的音樂調節和引導人們的情感態度。
3、音樂“營和”。“和諧”本是一個音樂學名詞,是指各種不同聲音按照美的規律組成美妙的樂章。音樂的美妙和精神就在于“和”,音樂能反映自然之美,其原因是和諧的音樂與天地的時序和萬物的規則相符合。
“和諧”是當今社會的主題,是人們對人和社會環境的理想追求。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就是正確、恰當地為人處事,促進人際關系和整個社會的和諧。《樂記》所倡導的“禮樂”思想和今天的發展主題不謀而合。
(1)以“聲和”構筑平和的內心世界。健康樂觀的心理,完美高尚的情操,是立足于社會必備的品質,音樂的情感特質,決定了其在培養人的審美情趣和健康心理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音樂不僅使人們獲得美感體驗,音樂的愉悅性和魅力還吸引那些畏懼退縮、自我封閉的人積極參與到音樂中,音樂以其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幫助人們消除心理障礙、宣泄情緒、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音樂將在教育體系中發揮其特有的“潤物細無聲”的功能,我們的素質教育只有“寓教于樂(yue)”才能達到“寓教于樂(le)”的理想效果。
(2)以“心和”構筑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能夠凝聚人心,和諧促進事業發展。當今社會,雖然強調要有個性,但團隊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健康的個體必須能夠成功地在周圍建立起融洽的人際環境。音樂是一門富有個性而又充分合作的藝術,需要共同奏出華彩樂章,聲音上的不諧和,反饋給參與者,會造成生理、心理的不快。所以音樂本身的強大力量要求參與者要全力合作,在共同的演繹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真摯、密切的合作關系,增強團結協作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3)以“人和”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人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只有一個又一個健康悅動的細胞,才能構成整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音樂將作為精神財富存在于未來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音樂還將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出來,人們對于音樂的探究也將更加廣泛,音樂將繼續發揮其“潤物無聲”的特殊功效,讓人們的情感得到陶治,思想得到凈化,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素質能力得到提升,人際關系得到改善,工作事業得到發展,社會和諧得以實現……(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5(2007年重印)
[2]劉再生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156
[3]金文達著.《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84
[4]修海林,李吉提著.《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佚名.《孔子音樂思想的精神涵化》.網絡轉載
[6]《樂記》來自“百度百科”
[7]《樂記》來自“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