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赫艷杰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高校也處在全面改革的轉型時期,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研究生同樣面臨著學習、生活、戀愛婚姻、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加強和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隨著研究生擴招,金融危機影響著研究生就業的觀念以及對前途的信心,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學校及社會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首先,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研究生是具有較高智力的群體,人們就自然而然地認為他們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和社會都有著較深刻的認識,認為他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因而就認為沒有必要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存在誤解。現實中人們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有偏差,把它理解為是幫助有心理障礙的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礙、對有心理疾病的研究生進行治療的一種方式,導致其無法正視自身的心理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最后,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的探索不夠。當前對研究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與大學生的基本上是同一班人馬,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缺乏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探索,使得研究成果在現實中的實際作用不大。
研究生是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對社會的期望也較高。心理學理論認為,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就越差。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碩士文憑的價值在降低,社會上高學歷人才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再由于優勝劣汰、擇業競爭等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找工作時也需要努力推銷自己,就業前景也不像理想中的那么樂觀。一旦覺得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定會導致心理不平衡。如果這些郁悶沒有得到及時疏解的話,很容易將其演變成心理疾病,從而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心理學上的角色沖突,是指個人不能同時滿足對自己有意義的多種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時所現的矛盾心態。對于當代的研究生來說,角色沖突的矛盾是相當普遍的。首先是時間和科研的角色沖突,研究生既要按時上課、學好應選課程,同時還要撰寫代表自己科研能力的論文。
社會的發展要求對研究生的培育,不僅讓他們成為富有智慧的人,還要培養成為思想健康的人。然而現實中,研究生在讀研期間幾乎成了教育功利性的工具。對于剛錄取的研究生來說,學院規定他們參加各種講座,雖然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力,但這對研究生的發展不無益處,也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社團組織搞的一些活動,無關緊要的,卻要求大部分研究生都要參加,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占用了大量寶貴時間不說,還讓研究生在學校中過早地接觸了形式主義,形成了社團只會做無用功的抱怨,失去了它本來提高研究生能力的良好目的。
心理專家認為:人的大部分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都來自不合理或不合邏輯的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對客觀現實缺乏合理的認知。具體表現為絕對化,過分概括化,片面化。①研究生是時代精英、天之驕子,渴望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然而也容易在自我意識方面出現偏差。這就要求研究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覺地把自己和他人、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走出自我封閉的天地;確定合理的自我評價體系,找準自我評價標準;培養健康的人格品質,自信而不自負,謙虛而不自卑,樂觀而不盲目,克己而不過分。
近年來,生態學的觀點已經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生態學的觀點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最主要的是強調物質硬環境和人際文化軟環境的重要作用,強調系統生態環境即整個校園環境的建設。②高校要注重研究生所生活的物質硬環境和文化軟環境的建設,為其提供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注入人文關懷,這就可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供較好的環境基礎。以學術論壇為載體,鼓勵質疑爭辯,促使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的學術氛圍來豐富研究生的學習渠道。
學生生活在自己的寢室、班級中,與同學接觸頻繁,能及時地了解身邊的人,這樣就能夠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當身邊的同學有異常時,他們往往能及時發現,并幫助解決或幫助找相關的輔導教師。朋輩心理輔導能使研究生當前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的緩解,為及早發現和診治研究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幫助,能防患于未然隨著知識的不斷深入,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對自己進行著內部的整合,也就是說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幫助了自己,這是一個助人自助的過程,也有利于朋輩輔導員自身的健康成長。
注解:
①王勇慧,李菊順. 心理學: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②林鶯鶯.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 福建師范大學黨報,2005,4.
③何秀梅,熊建練.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