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采夫·伊戈爾,羅科什娜·艾麗塔,杰米托娃·柳德米拉,烏魯蒙采娃·塔吉雅娜
(圣彼得堡經濟大學,俄羅斯 圣彼得堡 191023)
經濟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始于19世紀末。首次提出經濟心理學這一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犯罪學家塔爾德(1843~1904)。美國學者卡托納(1901~1981)和匈牙利心理學家卡拉伊(1935~)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均做出了突出貢獻。塔爾德、卡托納和卡拉伊被認為是經濟心理學的奠基者。在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阿弗里德·馬歇爾、約翰·凱恩斯的著述中也可追溯到經濟心理學的源頭。這些著述中建立了關于“經濟人”的理論,獲取收入和利益正是該理論的主要內容。
經濟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分離出來是在20世紀70年代。從20世紀90年代起,俄羅斯圣彼得堡經濟大學的學者注意到了經濟學和心理學交叉的理論動向,一些高校中出現了新的跨學科研究趨勢,即產生了研究作為經濟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經濟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在俄羅斯,目前有35所高校在從事經濟心理學的研究。[1]
在中國,該研究方向的形成與發展深受美國學者的影響,但是,很多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心理學起源于古代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70~公元前391)的兼愛學說。
1881年,“經濟心理學”在歐洲首次作為術語被塔爾德所采用。經濟心理的現實,尤其是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規則和價值往往被視為調整經濟生活規則的基礎。對“經濟人”心理特點的認識在幾個研究方向上不斷變化著,研究經濟活動主體的個性和動機是其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與“自私”、“個人利益”相關(霍布斯、愛爾維修、曼德維爾等)。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邏輯中,“經濟人”的動機由快樂和痛苦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但是快樂和痛苦不能作為純貨幣累計的形式表示,而是經常建立在利他主義、激情和愛的基礎之上(邊沁語)。在個人經濟動機的基礎——功用原則上,杜威又提出了人既是自然生物又是社會生物的見解。
動機被看作個人行事風格的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習俗和傳統相關。風俗、慣例、規范和行為準則,作為“經濟人”主觀世界的特點被凡勃倫視為宏觀經濟行為中個體與文化歷史關系的源頭,結果是非理性和無用的意圖引入到經濟激勵結構之中。研究經濟活動主體的社會歷史方向是從歷史發展中對其階級屬性及所依附的社會階層、團體、國家和民族進行研究(瓦格納、克尼斯、馬克思等)。
揭示人類意識的道德價值是“經濟人”研究的另一個方向。商業倫理和所有權倫理是現代主要的研究對象(列安等)。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在對“經濟人”的研究分支中,心理研究占有一席特殊之地(韋布利、卡尼曼、基托夫、卡托納等)。[2]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問題是經濟心理學的基本問題。
如今,實踐派經濟學家對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些時候,人是非穩定狀況下的唯一穩定成分;另一些時候,人在沒有任何個人基礎的條件下卻能破壞已確立的結構和規則。如何在市場條件下獲得經營活動所需的人的素質,為獲得這些素質需要哪些附加條件,什么樣的勞動力素質才符合俄羅斯的市場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對這些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回答都需要嚴謹的理論研究。[3]

圖1 經濟心理學的起源
經濟心理學現在已成為一門科學,它研究與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心理現象和過程,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提高人類經濟活動效率的問題(Economic,希臘語是oikonomike,從字面上理解是從事家務活動的藝術)。經濟心理學在其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實際上是一門邊緣學科,一門研究人在經濟活動和經濟系統中的意識與行為的交叉學科。[4]人的意識和行為建立在本能、情感和動機的基礎之上,而本能、情感和動機則形成行為和評價體系。[5](見圖1)
經濟心理學——即研究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和其他的經濟主體以及制度調節相互作用中的接受、思維和行為的科學。[4]
經濟心理學,不論是作為基礎科學,還是作為應用科學,嚴格意義上講,必須包括前工業、工業和后工業心理學。它強調隨著經濟生活領域的變化,人的(個性、行為等)心理特征的動態發展。
作為基礎科學,經濟心理學研究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作為應用科學,它回答在明確了主體的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特性之后如何利用其心理特點的問題。雖然經濟心理學具有跨學科的性質,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將重心放在了心理成分上。
心理學研究存在于人的意識中產生心理反應的規律性。經濟心理學分析經濟現實在人的意識和行為中的反應。經濟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區別在于,前者的研究對象首先是個體對經濟過程的接受以及作為結果的個人行為,而不是過程本身。
研究經濟心理學形成的理論前提以及它與其他經濟學科的聯系時,應該注意到,亞當·斯密的著述在全世界社會經濟思想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創建勞動價值理論時,亞當·斯密很重視經濟活動的客觀參數和主觀對此定義之間的矛盾。該觀察結果為形成兩種不同的經濟活動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礎,即,以工程技術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客觀因素分析法和把主觀因素視為基本的倫理人文分析法。正是第二種方法對經濟心理學作為一門特殊的獨立學科的創建和誕生具有重要意義。
李嘉圖、馬克思和其擁戴者們發展了第一種方法,該研究方法后來在我國蘇聯時期獲得了進一步的推廣。第二種方法被一些西方學者,其中包括被稱為奧地利經濟學流派的代表者門格爾、巴維克等發揚光大。與此同時,它又有些與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同步發展,因為后者是它的哲學理論基礎,在一般方法論中并不是以工程技術方法的對立面呈現的。
20世紀初,心理學中一個新的流派——行為主義誕生了。它主要研究行為反應和其決定因素。行為主義和20世紀初美國桑代克、華生等研究者的科學實驗相關,與俄羅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也有聯系;作為獨立的概念,在斯金納的著述中最終形成。
在這種關系中,應該重視俄羅斯社會學家在經濟心理學發展前期的建樹。一些思想家,比如彼·斯特魯維(1870~1944,俄羅斯社會政治活動家、經濟學家、政論家、哲學家——譯者注﹚、米·杜岡-巴拉諾夫斯基﹙1865~1919,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經濟學家、“合法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1917年后曾擔任烏克蘭財政部長——譯者注﹚、謝·布爾加科夫(1871~1944,俄羅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基輔和莫斯科做過多年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后為神學家——譯者注﹚等,不斷強調必須考慮經濟發展中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多樣性,并試圖揭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經濟決定論的無效性。阿·恰亞諾夫(1888~1937,農業經濟、土地問題專家,作家,曾用筆名巴塔林——譯者注﹚就不止一次地指出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文化與心理傳統之間的直接聯系。
20世紀初,俄羅斯思想家們甚至試圖在人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活動中挖掘宗教的影響,他們斷言,宗教思想是任何一種社會現象和整個社會本身的基石。經濟活動不可能是一個人精神生活的依靠,因為經濟本身需要宗教和道德基礎。謝·布爾加科夫的著作《經濟的哲學》在這方面頗具影響力。該書的焦點便是經濟活動的宗教解讀。布爾加科夫系統性地闡釋了人在經濟活動,如勞動、生產、消費等它的所有層面和范疇中的宗教之源。
經濟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精神世界與經濟活動效率的相互關系的科學。然而,有學者認為,只有在用宗教方法研究心理問題時,個體的精神生活本身才獲得重要的意義并被賦予深刻的內容。20世紀初的俄羅斯思想家,包括謝·特魯別茨科伊(1862~1905,俄羅斯宗教哲學家——譯者注﹚、瓦·羅贊諾夫(1856~1919,俄羅斯宗教哲學家,文學批評家——譯者注﹚等人,在心理學中發展的正是這種宗教哲學的研究方法。
現代經濟心理學竭力擺脫實用主義和技術至上思想,盡量以新的方式發展倫理和人文主義方法論。20世紀初,俄羅斯宗教思想家認為,如果不承認個體精神生活的宗教基礎,那么前者就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內涵,且任何認識都將攜帶著膚淺的烙印。這些思想和觀點促進了現代經濟心理學的新發展。
理論經濟心理學研究某個社會中人們素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依賴于經濟特征的變化,并隨著因這些經濟特征的變化對心理規則認識的確立而變化。[6]在探索讓個體、群體乃至集團經濟活動有效的方法時使用心理因素則是應用經濟心理學。
在馬克西蒙采夫和羅科什娜對心理經濟學的定義中,經濟元素被放在重要位置。他們認為,經濟心理學是研究以提高經濟活動效益為目的,在與其他經濟活動主體和制度調節的相互影響中,主體接受、思維和行為的一門科學。[7]
杰聶卡教授同樣強調阿·基托夫教授(1920~2005,蘇聯著名科學家、院士,控制論之父——譯者注﹚作為俄羅斯現代經濟心理學創始人的作用。后者認為,對形成于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規律性的心理反應是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領導者不能不考慮大眾的心理,因經營管理制度間接表現為掌握眾人的不同特點以及對這些管理辦法的心理評價,所以這類知識是領導者必須要具備的。[8]
上述所列舉的經濟心理學的學科定義中,重點都落在經濟部分。因此,該類定義在很大程度上更適合“心理經濟學”這個研究方向。
卡托納非常重視發生在舉國范圍內的重大事件對群體的信賴、計劃和終極行為的影響,首次提出了“心理經濟學”的概念。[9]
一般認為,經濟運行中存在客觀規律。實際上,只有自然法則和哲學定理才是客觀規律。對經濟定義的客觀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對的。總的說來,經濟(經營﹚管理受到其發展的目的性、協調性和有效性等普遍規律性制約。除此之外,務必分清客觀的經濟過程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之間的區別。[10]
規律反映的是客觀的必然性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對實踐運用來說,任何層面因果關系形成的經濟體制的普遍規則將變成有的放矢的指導性章程和制定的經濟政策,這些通常被稱為經濟發展理論。
經濟體制發展水平與職能作用的規律性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它們無論是對于整個國家,還是對于單個地區都有著共同的意義。而且,必須要注意到,經濟發展的規律具有歷史特征,也就是說,這些規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被揭示出來,變得更加準確(一些消亡了,一些變化了,出現了一些新規律﹚。經濟以其發展趨勢或者規律所呈現的客觀特點與要求成為調節經濟發展政策和機制的科學基礎。歷史、地理、管理、心理以及其他各種各樣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則是另一個反映所有經濟發展層面特點的科學基礎。
所有因素和經濟規律相結合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形成方法論和過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見圖2)。

圖2 經濟心理學成因
國內外經驗見證著這樣一個事實,即經濟政策的實質和具體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由國家體制和國家社會經濟的管理特色所決定。
換言之,經濟規律奏效的表象中有著明確的與人們社會心理特征相聯系的主觀部分,而人們的社會心理特征又為制定和實施某種經濟政策提供依據。鑒于此,不同的國家在相同的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下,無論是宏觀經濟政策,還是微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均取決于一定歷史時期個體們的社會經濟狀況。
應該注意的是,任何經濟規律在一定程度上都帶有主觀性。況且,事物無論是向前發展,還是向后倒退,主觀性都是一種顯著的力量。經濟中主觀主義大規模的涌現,就像全球化與巨型寡頭聯姻的后果一樣,會導致經濟局面失穩: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金融金字塔騙局和全面崩盤的威脅。
人為因素在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龐大計劃的制訂,還是任何任務的提出,它們的決定和實施都取決于人,取決于人所受教育程度,人的職業水準、文化水平、智商以及欲望和動機,即人的心理素養。
如果我們早前說過經濟影響人的心理,且這是經濟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基本原理的話,那么,應該注意心理對經濟的反作用。眾所周知,經濟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的行為。[11]何況,取決于個體心理特征的經濟活動的結果通常不予考慮。[12]
由此得出結論,另一個分支學科——心理經濟學,應該重點研究上述過程,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心理經濟學是研究和考察個體心理特征對經濟過程影響的科學。

圖3 跨學科的心理經濟學

圖4 經濟心理學和心理經濟學的相互聯系
如果說經濟心理學是一門學科,那么,它就是一門衍生出來的頗具特色的學科;心理經濟學也是如此,因為它依賴于心理知識來分析經濟關系,是心理在經濟上的投射。[13]
心理經濟學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心理因素對各種層面的經濟活動的滲透和推動的基礎之上的。在經濟心理學中,如果心理學是母學科的話,那么在心理經濟學中,經濟學則是母學科。心理經濟學和經濟心理學是知識的交叉領域,是一門整合了研究和教學的學科。[14]
與此同時,必須注意到,按照萊茨別爾克的觀點,經濟心理學和心理經濟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補充,相互影響。[15](見圖4﹚
現在,《經濟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科的一個專業已獲得認可。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有一門研究薄弱,卻有權利生存并發展的學科——《心理經濟學》。據我們觀察,它能夠也應該是經濟學科的組成部分。
(編者注:原文系俄文,由吉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朱紅瓊教授翻譯)
[1][俄]巴爾季葉爾.Г.Л,羅科什娜.Э.Х.高校經濟心理學教學法研究[M].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38.
[2][俄]杰伊涅卡.О.С. 經濟心理學[M].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38.
[3][俄]馬克西姆采夫.И.А,羅科什娜. Э. Х. 現代世界中的經濟心理學[C].圣彼得堡:2008年經濟心理學“當前問題與發展前景”國際學術會議,2008.
[4][俄]馬克西姆采夫.И.А,羅科什娜.Э.Х. 論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形成[J].經濟管理與心理學,2009,(1):37-45.
[5][俄]季莫申科.О.А. 經濟心理學——未來的科學[C].斯塔羅波爾:國立北高加索技術大學,2002:155.
[6][俄]茹拉夫列夫.А.Л. 現代心理學語境下的經濟心理學[C].莫斯科:2004年俄羅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經濟心理學問題研討會,2004:5-21.
[7][俄]穆拉維約夫.А.И. 經濟心理學札記[M].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146.
[8][俄]杰伊涅卡.О.С. А.И.季托夫思想的發展[C].莫斯科:“現代世界中的經濟心理學”研討會,2012:84-89.
[9]美國經濟學心理學創始人之父卡托納(1901-1981)[EB/OL].http://vocable.ru/dictionary/534/word/dzhordzh-katona.
[10][俄]斯巴謝尼科夫.В.В. 經濟心理學[M].莫斯科:普爾塞出版社,2003:448.
[11][俄]巴斯巴諾娃.О.С. 經濟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研究[M].卡路加: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大學出版社,2012:296.
[12][俄]巴茲尼科夫.В.П. 作為心理學領域的經濟心理學[C].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04年經濟心理學問題研討會,2004:43-57.
[13] 經濟心理學與心理經濟學[EB/OL].http://website-seo.ru/024501011131.html.
[14][俄]馬克西姆采夫.И.А,等. 關于經濟心理學與心理經濟學問題的探討[J].金融·經濟·戰略,2014,(2):5-8.
[15][俄]萊茨別爾克.心理經濟學[M].莫斯科:英孚拉出版社,200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