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與小鄧因瑣事而產生矛盾。小鄧為報復小王,就在其個人實名微博上發布有關小王個人隱私的消息,導致小王遭到同事和朋友的取笑,影響了小王正常的工作生活。
于是,小王向小鄧交涉,要求刪除小鄧微博上有關他的隱私信息,但小鄧拒絕刪除。無奈之下,小王花費3000元對小鄧的微博侵權內容進行公證保全,并為調查取證花費了若干復印費、裝訂費、文具費、交通費等。
之后,小王花費3萬元聘請律師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小鄧賠償其因維權而產生的保全費、律師費等相關費用,并賠償20萬元精神損失。
經審理,海淀區人民法院認定小鄧侵害小王隱私權,判令小鄧賠償小王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并駁回請求賠償其他費用的訴訟請求。
點評
張 ? 婷(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
這是一起較為常見的利用網絡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民事糾紛案件。在司法實踐中,此類案件認定侵權責任沒有多大疑問,爭議在于賠償的數額范圍。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可見,法律對于財產損失范圍的規定并不是很明確,尤其是對于侵害他人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肖像權和隱私權等人身權益造成的財產損失如何計算,更沒有明確規定。
對侵害他人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肖像權和隱私權等人身權益的案件,法院在認定侵權行為成立后,一般會酌情判決侵權人賠償一定數額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對于被侵權人主張的律師費、公證費等因訴訟而發生的實際費用,法院往往不支持。由于法院判決的精神撫慰金數額一般都比較低,這就導致了被侵權人的維權成本高于法院判決的賠償數額,加大了被侵權人的維權難度,也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帶來不利影響。
隨著博客、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興起,利用網絡侵害他人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肖像權和隱私權等人身權益的案件日益增多。為更好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0月10日起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的規定作了細化,特別是對被侵權人為維權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是否納入賠償范圍作了規定。
該規定第十八條明確:“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
這就意味著,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維護合法權益而支付的公證費、律師費等合理開支,可以得到法院的保護。這不僅有利于有效打擊網絡侵權行為,同時,對規范網絡環境,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