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飛
(云南大學 國際關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國對非洲礦業投資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郭元飛
(云南大學 國際關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非礦業合作以來,中國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加大對非洲的礦業投資,礦業項目不斷增加,并且在投資地域、開采礦種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同時,中國企業對非洲的礦業投資也面臨著政治、政策法規、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挑戰,影響著中非礦業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中非合作;礦產項目;礦業投資
非洲資源儲量豐富,但是工業基礎薄弱,礦業開發過程中缺乏資金、技術支撐,且經濟結構單一,需要出口礦產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在礦業開發領域也建立了完善的人力管理體系,礦業開發技術不斷發展,部分開采技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由此為中非礦業合作拉開了帷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和非洲國家有幾項礦產項目的開發,例如:1994年加納黃金開采,1996年的南非鉻礦開發項目,1998年中國海外第一個有色金屬礦產開發項目-贊比亞謙比希銅礦開采項目[1]。近幾年,中國大型國有公司和地方私企開始加緊投資非洲礦業,以下對最近幾年有影響力的公司及項目進行概述。

表2 中國部分企業在非洲的礦產項目情況

中國鋁業公司幾內亞2010年7月,中鋁與力拓合資開發西芒杜3、4區塊,分期投入資金達13.5億,擁有47%的股權。白銀集團西芒杜鐵礦石南非2011年控股89%,2012年生產黃金7.45噸。漢龍集團第一黃金公司收購Sundance Resource公司喀麥隆2011年漢龍礦業提出收購要約,收購總金額約15億美金。五礦集團收購Anvil公司剛果(金)2012年五礦集團獲得Anvil公司90%的股權。
資料來源:根據中外媒體相關報道匯總整理
由于中國部分礦業公司沒有公開具體的投資項目和數據,或投資時間較早,上述對非洲礦業投資的介紹,僅包括最近幾年影響力較大的項目。中國對非洲礦業投資的企業,不僅有國營企業,民營企業也加入其中,并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非礦業合作會有進一步的發展,礦業投資項目會進一步增加,也將促進中非友好關系的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非貿易日益頻繁,中國企業紛紛進軍非洲市場,采礦業成為對非投資的主要行業,目前中國在東非、西非、北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都有礦業投資,例如:中國在東非有肯尼亞有硅藻土等礦業項目,在西非有西芒杜項目、塞拉利昂的鐵礦開發,北非有中石油在阿爾及利亞的油氣開發,中非有馬本德項目,南非地區有中鋼南非鉻業項目等。同時,中國對非洲礦業投資在地域、開發礦種、投資方式和企業類型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
(一)礦業投資集中在非洲的西部和中南部地區。雖然中國在東非、西非、北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都有礦業投資,但是主要集中在非洲西部和中南部。目前,中國在非洲西部主要有位于塞拉利昂的唐克里里鐵礦項目,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項目,加納的恩科金礦項目,塞拉利昂的唐克里里鐵礦項目;非洲中南部主要有位于南非的PMC、中鋼鉻礦、鉑金開發項目,贊比亞的盧安夏銅礦、謙比希、中色非洲礦業公司項目,納米比亞的湖山鈾礦等。
礦業投資地域主要位于西部非洲和中南部非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西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地區地質勘查程度與礦業開發程度較高,為中國企業礦業投資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便于對礦山進行評估;其次,金、銅、鎳、鐵、金剛石等礦產主要儲藏在這兩個地區,南非、贊比亞、幾內亞、加納等國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再次,南部非洲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良好,政治較穩定,礦業法規齊全,且與中國保持著較好的合作關系,西部非洲部分國家較為穩定且投資環境良好,如加納、馬里等[2]。
(二)礦產開采種類主要是石油、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中國在非洲的礦業投資,主要集中在石油、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的開采。目前,中國企業在非洲開采的能源礦產主要是石油,中海油在尼日利亞有石油開發項目,中石油在阿爾及利亞從事油氣開發;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鉻、銅、黃金等。中國是世界上鐵礦石最大的消費國,2013年鐵礦石進口82017萬t,在非洲鐵礦石進口來源國是南非和塞拉利昂,2013年分別進口4302.4萬t、1198.8萬t,占進口總量的6.7%。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錳礦石進口國,2013年中國錳礦石進口量占據全球貿易量的65%,在非洲主要從南非(518.1萬t)、加蓬(173萬t)、加納(142.8萬t)進口[3]。
目前,中國鋼鐵業正處于產能過剩期,對于鐵礦石的需求會有所減少,但是中國企業對銅、黃金的的熱情會有增無減,在海外的并購項目中,銅和黃金比重不斷加大。非洲加納、南非的黃金儲量豐富,贊比亞的銅礦得以不斷開采。未來不久,中國企業會不斷加大在上述地區的投資,通過中非合作論壇等途徑,加大與非洲國家的礦業合作,互惠互利,共創發展。
(三)按所有制類型分類,中國在非洲的礦業企業可分為三種: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
傳統意義上,國有企業經濟實力雄厚,開采技術先進,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是對非礦業投資的中堅力量,例如山東鋼鐵集團、中國黃金集團、中國鋁業公司和中鋼集團等。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走出去”的戰略實施,私營企業的實力不斷壯大,非洲礦業也成為其投資的熱點,例如漢龍集團等。中國對非洲的礦業投資方式,呈現并購或參股的特點,這就促使混合所有制企業蓬勃發展,相信在未來,混合所有制將成為主要的所有制類型。
中國在非洲的礦業投資,不僅僅局限于國有企業,私有制企業也將有所作為。同時,由于非洲大多數國家法律規定礦山歸國家所有,部分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西方國家對非洲的傳統影響等,中國礦業企業需要加強同非洲國家、西方礦業公司的合作,以參股形式加大對非洲的礦業投資。就目前而言,混合所有制形式是中國企業規避政治風險、緩解資金壓力,初步了解非洲投資環境的最佳選擇。
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非洲的的投資力度,2013年在非洲投資的存量為261.9億美元,主要投資的行業有采礦業、建筑業、金融業等,其中采礦業的存量為69.2億美元,占非洲投資總存量的26.4%,位居對非投資行業的第一位[4]。同時,非洲突變的局勢,礦業政策帶來的風險,西方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和資金周轉與虧損等問題,給中國企業在非的礦業投資帶來了巨大挑戰。
(一)國內外競爭激烈。目前,在非洲從事礦產勘查和開采的主要西方國家有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典、芬蘭、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其公司數量已超過200家,已在非洲獲得數千個勘查和采礦許可證。英美公司、必和必拓、紐蒙特、力拓等大型跨國公司通過礦產勘查、參股、買礦等方式,在非洲全境從事礦產開發。同時,非洲本土礦業公司,如南非的非洲彩虹礦業公司,憑借政府扶持和地方影響力等,其實力也不容小覷。中國在非洲的礦業投資,不僅面臨著國外礦業公司的競爭,國內企業之間競爭也日益加劇。為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國內礦業公司將目光投入非洲,然而企業之間缺乏合作,為了獲取礦業項目,盲目競標,價格戰之爭在時有發生,同時盈利較好的礦業項目,國內企業必然相互爭斗,不可避免[5]。例如漢龍集團提出收購澳大利亞Sundance Resource公司之前,武漢鋼鐵集團和河北鋼鐵集團都曾對穆巴拉鐵礦具有濃厚的興趣,數家礦業公司相繼競爭,競爭壓力巨大。
(二)政治風險。目前,我國企業主要入駐在南非、贊比亞、加納等政局穩定,投資環境較好的國家。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政府換屆采取對華的不同政策和態度,以及國家出現的突發狀況等問題。例如:近年來,博科圣地“極端組織”對包括尼日利亞在內的三個國家侵襲,已造成2萬民眾遇害,210萬人流利失所;利比亞內戰使國內經濟倒退十年;敘利亞戰爭導致大量難民逃亡德國等地。不同的政治局勢影響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
同時,西方對非洲國家施壓,干涉中國企業國對非投資,也使我國對非洲投資面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例如:2009年,西方捐助方以豁免110億美元的歷史債務為條件,施壓剛果民主共和國,要求就中國國企一項基礎設施建設換取90億美元的礦物的項目進行重新談判。剛果被稱為非洲的心臟,中國對非洲資源的開發利用引起了西方的擔憂,實質上就是怕對非洲的資源占有受到中國的威脅而“分不到一杯羹”,因此西方才一直宣稱所謂的中國“壟斷”非洲資源[6]。
(三)礦產法規變更頻繁。近些年,非洲各國不斷完善礦產政策法規,也致使部分國家在礦產政策的穩定性方面存在偏差,法規調整過于頻繁,不利于中國企業作出長期的投資決策。同時部分國家上調或新設立了礦業稅費,增加了投資成本,例如津巴布韋上調金剛石開采稅至15%,小型采礦許可證、寶石礦許可證申請和延期費用由原來的68美元上漲到510美元;南非對投資收益高于15%的公司征收資源租賃稅;科特迪瓦新設立了暴利稅;坦桑尼亞設立了公司稅等等[7]。除此之外,大部分非洲國家實行礦產資源國有化,例如加納政府擁有礦山項目10%的干股,這樣就給中國企業的礦業投資帶來了政治風險。同時,部分國家出臺了禁止原礦出口的政策,并對環境保護作出了新要求。中國企業要隨時關注非洲各國礦業政策法規的變更,同時密切觀察國際礦業政策的變動,根據相關的政策動態,制定出對應的預案。
(四)人才困局。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困擾中國企業開發非洲礦產的主要問題,哪怕是國有企業,也存在人力資源不足,人才流失等問題。首先,缺乏高學歷的礦業人才。目前我國設置礦業工程學科的院校僅60多所,其中有東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昆明理工等,但是每年畢業的本科以上的礦業人才不足8000人,企業需求人數和畢業生的比例在3.5:1,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給不足,缺口較大[8]。其次,缺乏中層技術人員。中層技術人員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具有完備的礦產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不斷積累經驗。由于非洲礦山條件比較艱苦,生活設施不完善,文化、語言等差異,很多技術人員不愿長期在非洲從事礦產工作。再次,中國企業一般會在非洲雇傭當地居民從事基層礦業開采,但是由于當地人缺乏對中國企業的認同,缺乏對企業的忠誠度,罷工、離職現象頻發,造成基層人員匱乏,影響項目的進展。
除了上述以外,中國企業急需在非洲事務的專業人才。對外投資項目,企業需要有通曉國際法、非洲地方法律的人才,了解項目所在國家的礦業政策,以便“入鄉隨俗”。由于中國本身對非洲事務的了解不深,相關文獻缺乏,中國企業缺乏在項目風險評估、地質勘查,以及項目融資方面的人才。非洲各國的礦業政策不同,當地土著居民的風俗、習慣差異,中國企業除了與政府、企業交流、合作以外,還需熟知當地民情的人才,尊重土著居民的事先的、自主知情同意權。
[1]安春英. 中國企業開發非洲礦產資源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亞非縱橫, 2004:65-71.
[2]朱華友. 當代非洲工礦業[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 世界礦產資源年評[M]. 地質出版社, 2014.
[4]商務部網站.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J]. 全國商情, 2014, 18期:26.
[5]陳勇強, 孫立波, 莫鵬. 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 中國港灣建設, 2006, 01期:66-69.
[6]環球時報.西方施壓令中國在非洲最大投資交易受阻[EB/OL].環球網,2009-02-10 [2015-09-10].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2/368891. html.
[7]德勤.2015年中國礦業重點議題[EB/OL].[2015-09-23].http://www2. 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cn/Documents/energy-resources/ deloitte-cn-er-2015-china-mining-tracking-trends-zh-141023.pdf.
[8]文書明.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人才需求[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 第2期:98-99.
F416.1
:A
:1671-864X(2015)09-0019-02
郭元飛.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非洲礦產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