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騰龍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淺談生態文明建設
樊騰龍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并且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道路上所取得的又一個重大新進展、新認識、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生態;文明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并且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道路上所取得的又一個重大新進展、新認識、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生態是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相依存的關系及狀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具有其本身的發展狀態及其規律。
2.文明是指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怎樣的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成果,是生產力發展、政治文明、經濟騰飛、科學技術飛躍、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
3.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而獲得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是人、自然界、社會和諧全面可持續發展、共榮循環為基本宗旨的文化意識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在取得經濟的騰飛的同時我國也出現了許多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于全國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流失氮、磷、鉀肥料元素的量相當于4000萬噸的化肥,等于全國化肥施用量。相當于每畝耕地沖走了2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長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積,河底抬高10厘米,現在已成為河底高山周圍地面的一條“懸河”。長江流域的土壤流失也日趨嚴重,長江流域的1.8億公頃土地中的20%,即3600萬公頃土地發生了水土流失,30年間增加了1倍,每年流失表土達24億噸,其中5億噸被帶入東海。中國科學院早在1979年就發出了“長江會變成第二條黃河”的警告。長江上游的四川省、云南省是僅次于東北地區的森林地帶,由于森林迅速減少,四川省水流失面積已達到38.38萬平方千米,比1957年擴大了33倍多。
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7.3%,目前仍在擴展。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
3.水資源短缺。
由于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雖然只相當于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
我黨在這歷史背景之下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發展目標的新高度。這充分說明,解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重大戰略中的急迫而關鍵性的難題。這體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瞻遠矚、這種不失時機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利于糾正政府政策制訂的偏差,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實轉變。
當代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矛盾沖突的結果,人口增多、消費能力提高、生產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等客觀因素是造成不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直接及主要矛盾,環境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利用不和諧問題、自然與經濟開發問題。我們要從表象之中看到更深層次的發展問題,我們制定什么樣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道路、采取怎樣的發展模式,更是決定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環境問題更是是政治、社會問題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大問題,這更需要我們關注。所以說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涉及人類自然發展,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多角度深層次的綜合工程。
1.必須樹立尊重自然生態規律、順應自然生態潮流、保護自然生態的先進生態文明理念,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地位的認識并在生活態度、生產和行為方式上做出重大調整與創新。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2]的戰略地位。
2.從十七大的四位一體到十八大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是我黨對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的新安排、新調整。對此,我黨認真細致科學謀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過程之中,真抓實干狠抓落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五大建設具有互相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內在聯系的整體。我們不能孤立的單方面的發展經濟建設,或單方面的發展文化建設,而要五大建設齊頭并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落實十八大提出的“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3]四大任務,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包括宣傳教育機制、組織機制、市場調節機制、監督制約機制,配備相應的設施和人才。
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主義理論同中國的當代國情和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發展的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發展下取得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態環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基礎,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證了人類的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對于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也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都至關重。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科學部署和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們更加自覺地珍惜熱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環境。我們的國家會建設的更加美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會越來越近。在不久遠的未來,我們會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中國夢。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X171;F062.2
:A
1671-864X(2015)07-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