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乙錄
(吉林省和龍市新東小學校,吉林 和龍 133500)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方乙錄
(吉林省和龍市新東小學校,吉林 和龍 133500)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涵蓋了科學觀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新課標理念下,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轉變觀念,改變教法,創設恰當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認真觀察、實踐、探究的環境中學習科學。同時,采用媒體教學,鼓勵學生課外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興趣;探究;課程教學;課程資源
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我深深的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只有打破原來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去尋找一條適應科學學科學習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質的人才。為此,為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直接動力,尤其是科學課更要注意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趣味性濃是科學課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有些內容不便于直觀講解,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就需要老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演示實驗,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運用直觀教具,演示給全體學生的實驗,使學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探究的興趣和潛在能力。比如:我在上六年級科學下冊《各種各樣的能量》一課,引入新課時,我出示一盞充電小臺燈通過控制它亮與滅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從探究中得到的知識要比老師直接傳授的記得更牢。從而,學生獲得成功,成功使學生產生更濃的興趣。
科學課的主陣地仍是課堂教學。合理、靈活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課的教學方法很多,但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活動中認識活動的特點進行分類,科學課中主要有觀察、實驗、考察和討論等基本認識活動,相應地就有指導學生認識這些活動的教學方法。而科學課教學活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每一節的認識活動都有明顯的階段性,每一節課的學習都要經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過程,所以要根據每一節中認識實踐活動的階段來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以獲取知識的結果。否則就會干擾甚至破壞認識過程。在教《認識液體》這一課時,我先出示四種液體:水、牛奶、油、蜂蜜。我啟發學生:你知道他它們分別是什么嗎?學生展開了猜想。我又啟發: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學生們們匯報的方法可真多: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接著,讓學生分組試驗,自己去得出結論。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大膽去猜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大膽去猜想假設的學習探索精神。讓學生想辦法去研究。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講方法的。又讓學生動手去實踐、去總結。培養學生學習研究科學的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應運而生,多媒體也走進了農村小學的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已嘗到了甜頭,特別是在自然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效果更佳。它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形的畫面,通過媒體使形、色、美、光、靜、動有機融合,更快、更準確、更形象地傳遞教學信息,使潛藏的形象顯現出來,變得更生動、更直觀,強化了感知,促進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指出: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我們可以應用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網絡等,它們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無法親身體驗的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植物怎樣傳播種子》的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應用動畫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示了植物傳播種子的不同方式。孩子們看得多么認真,多么的高興啊!他們覺得太有意思了,同時也理解掌握了知識?,F代化教學手段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利用計算機輔助科學教學,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常規電教手段結合,勢必將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充分體現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功效.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點點心得,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科學教學中,老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讓學生展開”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學會自行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就會為以后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G623.9
A
:1671-864X(2015)07-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