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銘
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的要義是嚴肅性與靈活性的兼容
●朱柏銘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新《預算法》強調,各級政府應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公共預算如果超收了,收入用于沖減赤字、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或者化解政府債務;如果短收了,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削減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國債余額限額內發債平衡。省級預算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平衡,可以報人大批準后增列赤字,并報財政部備案,在下一年度預算中予以彌補;市、縣級政府則申請上級政府臨時救助,并在下一年度預算中歸還。
在政府預算運作過程中,多年來存在一個通病:“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就是希望財政管理既要有硬約束,又要有靈活機動的余地。自2000年以來,中國各級政府紛紛編制部門預算。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各職能部門在編制預算時,都強調本部門用款的必要性,千方百計多列項目和經費,從而造成預算“注水”現象。
筆者曾參加省級人大財經工委對某廳機關部門預算的審議,“注水”現象觸目驚心。一是某些項目經費安排過多。如宣傳及科普活動經費85萬元,系統領導干部垂直管理及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評審經費70萬元,文體活動經費80萬元。二是某些設備采購標準過高。如臺式電腦每臺9000元、筆記本電腦每臺15000元、便攜式電腦每臺15000元。三是印刷經費安排過多。如宣傳及科普活動經費——印刷費29萬元,地價動態監測工作經費——印刷費11萬元,立法普法及專項執法監察經費——印刷費20萬元,資料集群化社會服務項目經費——印刷費36萬元,廳中心機房管理費——印刷費5萬元,數據管理與分析監測項目經費——印刷費3萬元,辦公設備購置費——印刷費3萬元。
這種情況的出現,根本原因是職能部門追求本位利益的結果,他們都扮演“經濟人”角色,通過多列項目或者虛增經費預算,爭取更多的財政資源。不過,客觀上說與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事權邊界不清晰緊密相關。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政府職能并不確定和規范。經常是,在每年第四季度編制下一年度預算時,弄不清楚將來預算執行過程中會出現什么樣的臨時性事件。事先難以預料的開支,光靠占支出總額3%-5%的預備費是無濟于事的。于是,各部門總是“未雨綢繆”,在編制預算時設法多要經費,“注水”預算就是這樣炮制而成的。
預算雖然是事先安排的有關政府收支狀況的一份計劃,但是一經議會批準,就具有法律效力。為了維護納稅人的利益,預算必須有硬約束力,容不得隨意“注水”,否則會造成總預算規模的膨脹,也會引起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不公平。
一方面要求預算有隨機應變的空間,另一方面又不能破壞預算的嚴肅性。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新加坡預算管理中硬約束與自主性結合的思想和做法值得借鑒。如根據前后6年測算出平滑GDP增長率,再據此確定支出限額;在一定期限內和一定幅度內,部門可以自行調劑。
一些學者和實務部門的人士認為,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就是要明確赤字能不能列、列多少,超收、短收又如何處理。這當然是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內容。但是,赤字、超收、短收、債務,都是問題的表象,深層的環節在于預算編審和預算考評。這正是中央強調“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緣由。
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意味著預算運作機制要重新建構。筆者建議,在預算編審和預算考評兩個環節進行流程再造,既剔除不合理的虛增項目和經費,又賦予職能部門一定的靈活性。
設想的預算編審流程是一個由職能部門、財政部門、人大共同參與的閉環控制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預算編審系統流程再造
按照上述流程,職能部門根據政府設定的總體經濟社會目標,設定支出項目并預期項目實施后可能實現的績效,績效指標由各部門自行設立。然后由人大審核各支出項目,識別并剔除不合理的支出項目。待項目確定之后,再去考慮是否安排經費。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安排財政經費之前,先界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如果項目一經確定,再由財政部門根據一定時期的平滑GDP增長率預測支出總規模,然后將經費限額“切塊”給職能部門,經費限額確定后可以3年不變,各職能部門具體分解用款指標,3年內適當可以在一定幅度內自行調劑。
這個流程的特點是,人大審項目,財政部門審核費用。這樣安排是與人大和財政部門的地位相一致的。以往,財政部門從信息角度難以甄別職能部門設定的項目是否有必要,從機構級別看又難以去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支出項目,常常以經費去卡項目,結果得罪了一些部門;人大的困惑是缺少真正懂財政、懂財務的專業人員去審核紛繁復雜的經費預算。按照新的分工,人大本來就有義務和權利去約束政府部門的行為,一旦發現失范的支出項目,直接予以否決或剔除。支出項目與支出經費的分別審核,有望實現財政預算與政府職能的協調。
今后,職能部門往預算“注水”的做法依然會發生,財政部門在審核時仍然缺乏關于支出標準的必要信息,包括人員配置、材料價格等。為此,財政部門要對職能部門建立誠信檔案,設定支出計劃核減率等指標,對誠實編制支出計劃的部門,予以獎勵;反之,適當扣減。操作辦法和相關信息在政府網上公開。
設想的預算考評流程是一個也是一個由職能部門、財政部門、人大共同參與的閉環控制系統。如圖2所示。

圖2 預算考評系統流程再造
按照這個流程,財政部門有專業人員從事績效考評工作,但并不直接對職能部門提出要求,而是通過人大施加壓力。與原先的財政監督相比較,專業性明顯增強,同時也避免財政部門內設機構對職能部門“指手畫腳”的尷尬局面。在這個流程中,職能部門如果經費用完了,但是實際績效與預期目標有較大的偏差,就必須接受人大的督促,制訂并實施糾偏方案。在這個考評過程中,年度績效目標是由職能部門提出來的,財政部門并不直接干預,所以職能部門有較大的主動權和靈活性。■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