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超 黃水橋
守住“廉節”帶好頭
●胡俊超 黃水橋

春節即為中國農歷年的歲首,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俗稱“大節”。春節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叫做過年。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每逢佳節,尤其是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一些單位和個人常常借此慷公家之慨,打著各種旗號,不僅公款吃喝、送禮、旅游,而且抱著法不責眾的觀點大肆派發福利。一些領導干部也在“禮尚往來”、“互相拜年”等“人情中的糖衣炮彈”的“公關”下,見錢眼開,見“利”忘“紀”。
禮尚往來,出自于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領導干部也是人,也不可能關起門來過春節,一味地拒人于門外顯然有失禮節。春節即將到來,節日的風俗習慣也許未能改變。腐敗浪潮或將又一次掀起領導干部心中的漣漪。在反腐常態化的體制下,那么,領導干部如何才能過好廉潔自律的“廉”關?
中國有句俗話:“廉不廉,看過年。”毋庸置疑,“年節”是考驗黨員領導干部“廉潔”的關鍵時期。檢視一些落馬者,他們大都也是經歷由“小收”到“大收”,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過年過節收別人一些土特產開始,總認為人之常情,禮尚往來,沒必要大驚小怪。這不僅將原本一片祥和喜慶的節日搞得烏煙瘴氣,也敗壞著黨和政府的形象,腐蝕著社會風氣。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尤其是“春節”,對領導干部來說,春節其實應是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好時機。“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領導干部要主動下基層、走村寨、進農家、訪百姓,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解決群眾困難,看看他們是否辦齊了 “年貨”。這樣才能革除沉疴、扭轉積弊,開創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新境界。
逆水行舟,一籬不可放緩;滴水石穿,一滴不可棄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只有廣大黨員干部守住“廉潔”過好年,守住“廉節”帶好頭,才能讓“廉”花常開,香飄悠遠。■
(作者單位:湖北省英山縣紀委監察局)
(本欄目責任編輯:王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