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王明偉 陳珠
(上海市嘉定區華亭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816)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時代,老年群體所占人口的比率也越來越大。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4年10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9%,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1%。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我國已經屬于“老年型國家”的行列[1]。據統計截止2014年底,嘉定區華亭鎮60歲以上的人口占比為37.53%。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物質的滿足和需求已不再是主要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家庭結構發生了顯著地變化,逐漸形成了4個老人,2個成年子女,1個孫子或孫女的倒三角式的家庭結構[2]。這種“四二一”倒三角的家庭結構十分不穩定,尤其在中國,家庭養老仍然是主要的養老方式,處于這種家庭結構中間的成年子女承受了較大的經濟壓力以及養老壓力[3]。加之成年子女忙于工作和家庭,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缺失,逐漸造成老年人孤獨、寂寞等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上海、北京等經濟、文化中心,生活壓力大,年輕的子女忙于工作和事業而缺少了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的現象十分嚴重。
與此同時,文化水平、疾病、婚姻與家庭和社會支持等條件成為影響老年人心理狀態的客觀且不容忽視的因素。周朝云等[4]報道,大慶市西部地區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不容樂觀。調查結果顯示,62.82%的老人時常有緊張情緒,69.23%的老人感到空虛,58.97%的老人感到焦慮,41.02%的老人感到孤獨,52.56%的老人感到憂心忡忡等。張春林等[5]對農村壯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孤獨感、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成為留守老人心理的特點。從總體來看,關注、關心和解決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了一個刻不容緩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對我國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
本調查以自愿為原則,隨機選取上海市嘉定區華亭鎮四個村(華亭聯華、袁橋、毛橋、塔橋)60歲以上老人共120人進行調查,其中女性為75人,占總人數的62.5%,男性為45人,占總人數的37.5%。參與調查人群的職業均為農民,文化程度基本為半文盲或文盲。本調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和明顯認知障礙的人群。
采用Zung抑郁和焦慮自評量表[6]進行調查。調查以自愿為原則,先由調查人員入戶與老人進行對話,詢問并排除精神病史和認知障礙人員。然后將符合條件的人員集中并進行表格自評。被調查者填寫自評表后,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醫師進行問卷的收集及統計、記錄和分析。表格實際發放120張,收回120張。調查時間為2015年1月。
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各計分項進行計算并得到最終的結果,數據輸入計算機后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用Origin 9軟件進行圖表繪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無焦慮人群占86.7%(104/120),焦慮人群占13.3%(16/120);無抑郁人群占83.3%(100/120),抑郁人群占16.7%(20/120),其中中度抑郁占3.3%(4/120),無焦慮和抑郁癥狀人群占63.3%(76/120),同時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人群占6.7%(8/120)(圖1)。僅就焦慮或抑郁而言,上海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處于一個相對樂觀的水平。
雖然部分人群未達到焦慮或抑郁標準,但分數已十分接近輕度焦慮和抑郁界限(與判定標準相差值≤5)。從圖1可見,在未達焦慮標準人群中,有50%已經接近輕度焦慮;在未達抑郁標準人群中,有44%已十分接近輕度抑郁。

圖1 焦慮及抑郁人群比例
女性焦慮人數(包含潛在人群)為52人(占女性人數的69.3%),而男性焦慮人數為16人,只占男性人數的35.5%,可能與女性心理活動更加細膩、敏感有關。
從本次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就焦慮和抑郁而言,上海嘉定華亭農村的老年人處于一個相對于樂觀的狀態,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群數量低于姚遠等[7]的調查,但相似的是性別因素和心理健康狀況有關。梅錦榮[8]的調查發現,女性表現出比男性更多的心理癥狀和抑郁表征,這可能與婚姻狀況和受教育水平顯著相關,教育水平較高并且已婚且與配偶同住的女性心理較為健康。
本次調查對象為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受教育水平基本上為文盲和半文盲。李德明等[9]的調查顯示,教育因素可以有效降低由年齡、性別和家庭結構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高學歷老人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較不明顯。一般來說,受教育水平較高人群大多數從事腦力工作,即使退休后,仍然會保持讀書、看報和學習新知識等習慣,甚至受到返聘,為社會做貢獻并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這些人的腦功能會得到較多的鍛煉機會,而且社會活動較多,生活豐富,使得他們能夠保有良好的心理狀態[10]。
結合本次調查,我們把自評表中得分與判定焦慮或抑郁標準的差值≤5分的老年人群設定為潛在的焦慮或抑郁人群,并且將重點關注這些人群在將來的心理健康變化狀況。因為這些人群極有可能由于子女疏于關心和照顧,而在將來的幾年內發展成為輕度的焦慮或抑郁患者。因此,針對這些人群心理健康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減少未來發病的概率,減少老年人患焦慮和抑郁的風險,改善社會關系,促進家庭和睦。對社會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11]。
[1]周潤健, 朱天驕. 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2億占總 人 口 14.9%[EB/OL]. (2014-10-02)[2015-06-16]. http:// www.new s.china.com.cn/line/2014-10/02/content_29082378. htm.
[2]邢學亮, 汪瑩. 老年心理問題與社區老年心理服務[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 30(1): 60-63.
[3]楊寧. 對“四二一”家庭結構的梳理與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 2011, 24: 259-260.
[4]周云朝, 周吉娜, 趙啟軍, 等. 大慶西部農村老人心里狀況分析[J]. 管理觀察, 2011, (13): 153-154.
[5]張春林, 張國兵, 伍業光. 農村壯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1): 2719-2722.
[6]陳素坤. 臨床心理護理指導[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2, 184-190.
[7]姚遠, 陳立新. 老年人人格特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 人口學刊, 2005, 4: 10-15.
[8]梅錦榮. 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995, 3(4): 193-195.
[9]李德明, 陳天勇. 認識年老化和老年心理健康[J]. 心理科學進展, 2006, 14(4): 560-564.
[10]李娟, 吳振云, 許淑蓮. 北京城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2, 22(5): 336-338. [11]陳彩珍. “積極老齡化”視閾下的老年心理健康問題[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0, 19(3): 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