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逸燁 余佩毅 宋銳 袁艷
(上海市黃浦區(qū)打浦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23)
隨著經濟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變,高尿酸血癥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南方沿海城市尤為顯著。本研究調查上海市打浦橋社區(qū)2013年65歲以上體檢人群中高尿酸血癥患病率,掌握社區(qū)高尿酸血癥患者流行病學資料,為進一步跟蹤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及干預提供依據。
收集打浦橋社區(qū)2013年度體檢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1 540例,其中男性680例,女性860例;高尿酸血癥患者541例(男性241例,女性300例),作為高尿酸血癥組,無高尿酸血癥者999例作為對照組。入組者均排除嚴重心腦肺疾病、腎功能不全失代償(血肌酐>178μmol/L)、惡性腫瘤、近期服用影響嘌呤及血脂代謝藥物、無自知力和資料不全。
記錄所有體檢者性別、年齡、既往慢性疾病史,清晨空腹測量身高、體質量、腰圍(被測者兩腳分開25~30 cm,測量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緣連線重點的水平周徑)、血壓(在休息15 min后測量,并連續(xù)2次,取均值)并抽血。計算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所有血液標本采用日立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7020型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尿酸、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其中尿酸測定試劑為上海華氏亞太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以男性血尿酸>416 mol/L、女性血尿酸> 357 mol/L、無痛風表現者即為癥狀高尿酸血癥。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中,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者的以M(Q)表示,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高尿酸血癥為應變量(患者=1,對照者=0),年齡、BMI、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血肌酐、尿素氮等因素為自變量,采用非條件二元Logistic回歸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41例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平均血尿酸為(356.02±94.25)mol/L,其中男性為(387.10±94.43)mol/L,女性為(331.45±86.58)mol/L。1 540例體檢者中,高尿酸血癥發(fā)病率為35.13%,其中男性為35.44%(241/680),女性為34.88%(300/860),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20)。
高尿酸血癥組患者年齡、BMI、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血肌酐、尿素氮均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和生化指標(x±s )
表2顯示,高齡、高BMI、高三酰甘油血癥、高肌酐、高尿素氮為高尿酸血癥危險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為保護因素。
近年來,高尿酸血癥逐漸引起重視。調查顯示,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上海市黃浦區(qū)男性高血尿酸患病率為14.2%,女性為7.1%[1]。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合并心血管疾病診治建議中國專家共識保守估計我國約有高尿酸血癥患者1.2億,約占總人口的10%[2]。本次調查顯示,高尿酸血癥患病率高達35.13%,考慮為既往調查對象為全年齡人群,而本研究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一般認為,老年人腎功能下降導致尿酸排泄能力降低,故為高發(fā)人群,且上海為沿海發(fā)達城市,飲食結構中酒類、高脂肪、高嘌呤食物較多,也是高尿酸血癥高發(fā)的原因之一。

表2 高尿酸血癥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熊軒等[3]的調查顯示,廣州市1 420名體檢者中男性高血尿酸患病率為32.01%,女性為14.07%,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因為雌激素可以增加尿酸排泄[4],所以考慮雌激素為高尿酸血癥的保護因素。而本研究調查對象均為絕經后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較育齡婦女明顯下降,故患病率接近同齡男性。
國外多項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高尿酸血癥和高血壓、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癥存在相關性[5-9]。同時,高尿酸血癥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腎臟損害也關系密切[2]。張立晶等[10]的橫斷面調查顯示,各項代謝性危險因素(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與高尿酸血癥關系密切,甚至有學者提出將高尿酸血癥納入代謝綜合征[11]。
尿酸與腎臟疾病關系密切,一方面,尿酸結晶沉積導致腎小動脈和慢性間質炎性反應,并可直接使腎小球入球小動脈發(fā)生微血管病變,導致腎臟損害;在人體自然衰老過程中,腎功能逐漸下降;另一方面,人體內70%尿酸經腎臟排泄,如果腎肌酐清除率減少5%~25%,就可導致高尿酸血癥。
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與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高脂血癥等一系列疾病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huán)。如能早期干預降低血尿酸水平,對上述其他疾病的治療和預后也有積極影響。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壽命延長,在城市社區(qū)老年人群中,高尿酸血癥和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一樣,呈現高發(fā)趨勢。而高尿酸血癥早期并無明顯臨床癥狀,易漏診。對于老年人,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腎功能不全等疾病者,無論既往有無高尿酸血癥史或痛風表現,均建議每年定期測血尿酸水平,及時發(fā)現高尿酸血癥患者并干預。
高尿酸血癥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等疾病密切相關,故在對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治療隨訪過程中,建議同時關注血壓、血糖、血脂、BMI、肌酐、尿素氮等指標;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須同時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保護腎功能。
2006年歐洲抗風濕聯(lián)盟[12]在關于痛風防治建議中,強調生活方式改變是治療高尿酸血癥的核心,包括健康飲食、戒煙、堅持運動和控制體質量。國內共識也建議,所有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均需進行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2]。對于高尿酸血癥患者,建議由全科醫(yī)生團隊進行跟蹤隨訪、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預,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達到控制血尿酸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發(fā)病風險的目的。
[1] 杜蕙, 陳順樂, 王元, 等. 上海市黃浦區(qū)社區(qū)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癥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1998, 2(2):75-78.
[2]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心血管內科醫(yī)師分會,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循證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合并心血管疾病診治建議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09, 16(24): 4-8.
[3] 熊軒, 鐘小仕, 肖笑, 等. 廣州市1 420名體檢者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及危險因素調查[J].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2013,12(7): 560-562.
[4] 顧向明, 王勝嵐, 濮欣. 職業(yè)人群血糖和尿酸水平及高血糖和高尿酸檢出率變化分析[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9,30: 1204-1205, 1208.
[5] Kanellis J, Watanabe S, Li JH, et al. Uric acid stimulates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produc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i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cyclooxygenase-2[J]. Hypertension, 2003, 41(6): 1287-1293.
[6] Kang DH, Park SK, Lee IK, et al. Uric acid-induced C-reactive protein expression: implication 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of human vascular cells[J]. J Am Soc Nephrol, 2005, 16(12): 3553-3562.
[7] Park YW, Zhu S, Palaniappan L, et al.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 findings in the US population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4[J]. Arch Intern Med, 2003, 163(4): 427-436.
[8] Chapman PT, Yarwood H, Harrison AA, et al. Endothelial activation in monosodium urate monohydrate crystal-induced in amm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the rol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interleukin-1[J]. Arthritis Rheum,1997, 40(5): 955-965.
[9] Sundstr?m J, Sullivan L, D'Agostino RB, et al. Rel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to longitudinal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J]. Hypertension, 2005, 45(1): 28-33.
[10] 張立晶, 胡大一, 楊進剛, 等. 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人群中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生率及其相關因素[J]. 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5, 26(2): 124-127.
[11] Bradna P. Gout and diabetes[J].Vnitr Lek, 2006, 52(5): 488-492.
[12] 歐洲抗風濕聯(lián)盟(EULAR)2006對痛風治療的12項建議(EB/OL). (2012-09-09)[2015-05-10]. http://ziyuan.iiyi.com/source/down/144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