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婷 傅弦琴 杜兆輝
(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122)
在社區兒保門診中,營養性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五大管理的疾病之一,也是兒童發病率比較高的疾病[1]。嬰幼兒若發生貧血,或者發現貧血,不及時干預,會導致體格發育和認知功能障礙,免疫力下降,從而繼發各種疾病[2],全面影響兒童的生存質量。因此,積極防治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在社區兒保門診體檢時第一次發現,故對社區兒保嬰幼兒體檢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可提出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現就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門診管理的2012-2013年嬰幼兒進行了研究,相關研究結論如下。
以2012年10月-2013年9月出生,在社區兒童保健門診系統管理的406名嬰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5例,女191例。
回顧性分析社區兒保門診406名嬰幼兒定期體檢的臨床資料,包括孕周、出生體重、喂養情況、輔食添加、血常規等,探討嬰幼兒貧血的高危因素及預防措施。全部研究對象在6月齡、12月齡時采手指末梢血,統一采用BASIC血細胞全自動分析儀測血常規了解有無貧血等情況。
1.3.1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評價標準[3]為:血紅蛋白低于110 g/L,紅細胞平均體積低于80 f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低于26.0 pg,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低于31%,同時排除其他因素所致貧血。
1.3.2 輔食添加評價標準
在嬰幼兒出生4~6個月時逐漸添加鐵強化米粉、菜泥、水果泥、蛋黃、肝泥、肉泥等富含鐵或促進鐵吸收的食物;輔食添加不及時指出生6個月時未添加任何輔食或未添加任何含鐵食物。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貧血相關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406例研究對象中,按性別分析:男童共215例,貧血34例,占比15.81%,女童191例,貧血33例,占比17.28%;按月齡分析:6月齡貧血69例,占比17.00%;12月齡貧血31例,占比7.64%;6月齡貧血患兒到12月齡時治愈率79.71%。
按輔食添加情況分析:輔食添加及時組6月齡貧血發生率10.49%(30/286),不及時組發生率28.33%(34/12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134,P<0.05)。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孕周小、出生體重低、不及時添加輔食是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高危因素(表1)。

表1 嬰幼兒貧血多因素分析
由于嬰幼兒期特殊的飲食結構(乳制品向成人食物過度)、消化系統相對不成熟,但生長發育迅速,對營養需求高,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在6月齡~3歲嬰幼兒中較為常見[4]。在社區兒保門診中,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為常見的營養缺乏性疾病[5]。貧血除了會導致兒童生長發育障礙,智力、聽力、免疫功能等也會受到影響,對小兒健康危害較大,并且有研究表明對生命后期的健康也有重大影響[6-7]。Stein等[8]研究證明嬰幼兒時期的營養狀況可能會影響到成人時期的健康狀況。所以,積極防治嬰幼兒貧血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外研究報道,發展中國家嬰兒在4~6個月后普遍出現生長發育不良,其主要問題就出在輔食添加方面,包括添加的時間、添加的質和量不恰當,另外,不重視嬰幼兒進食能力及習慣的培養,缺乏預防食物過敏的意識,以及部分能量攝入過量導致的肥胖等問題。Prescott等研究認為4~6個月是生命早期建立口服耐受的關鍵時期,建議4~6個月內合理添加輔食,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6月齡嬰兒貧血發病率高,輔食添加及時組與不及時組,貧血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6月齡時未能及時添加輔食或未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與貧血的發生密切相關。根據嬰幼兒期鐵代謝特點,嬰兒在4個月后從母體得到的鐵逐漸耗盡,加上嬰兒期生長發育迅速,尤以前6個月為甚,造血活躍,因此對膳食鐵的需要增加。而嬰兒主食乳制品,其鐵含量均低,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貯存鐵耗竭后即發生缺鐵[9],因此,應強調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本研究中發現,6月齡貧血患兒通過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或及時補充鐵劑,到1周歲時貧血發生率明顯降低。
關于孕周、孕末期、出生體重方面,母體繼續給胎兒輸送包括鐵在內的營養素等,而且在整個孕期占比較大。因此,早產兒存在從母體攝取鐵元素不足、先天鐵儲備不足的情況,嬰兒期較易出現IDA[10]。新生兒體內含鐵量與其體重成正比,低出生體重兒,其體內含鐵量通常低于正常體重新生兒,易出現貧血[11-12]。另外,嬰兒期生長發育較快,6月時體內來自于母體的儲備鐵已基本耗盡。綜合上述因素,導致6月齡貧血發病率明顯升高。本研究中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也顯示,孕周小于37周、出生體重小于2 500 g,是嬰幼兒貧血的高危因素。
綜上所述,針對社區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現狀,提出以下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強圍生期保健,注意孕期營養,減少小孕周、出生低體重兒的出生,提高生育質量。②定期社區兒童保健門診體檢,進行生長發育監測及相關血常規等輔助檢查,及時發現貧血等營養性疾病,及時干預和糾正。③嬰幼兒期合理喂養,生后提倡母乳喂養,4~6個月及時添加輔食,如果汁、含鐵米粉、菜泥、蛋黃等,6月后逐漸給予動物肝、血等含鐵豐富的食物,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亦可增加鐵的吸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保證膳食均衡。④注意飲食衛生,按時預防接種,適當戶外活動,增強嬰幼兒抵抗力,減少腹瀉、肺炎等加重營養缺乏的疾病發生。⑤對有高危因素的嬰幼兒(如早產、低出生體重兒、雙胎等),因先天儲鐵不足,可根據具體情況早期予鐵劑口服預防貧血發生,此外,更應加強兒童系統保健和健康教育,定期檢查,早期發現貧血,早期治療,提高兒童生存質量。
[1]陳俊偉.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監測結果分析[J]. 醫藥前沿, 2012, 2(11): 395-396.
[2]劉鴻麗, 張學群. 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235例調查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8, 16(6): 738,740.
[3]韓冰.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監測[J].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 2009, 20(4): 227-228.
[4]李玉杰, 李紅霞, 張韻. 固原地區202例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18): 2967-2969.
[5]Wuehler SE, Hess SY, Brown KH. Accelerating improvements in nutritional and health status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Sub-Saharan A fric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 and nutrition[J]. Matern Child Nutr, 2011, 7(Suppl 1): 6-34.
[6]鐘日英, 陳葉靜, 曾援, 等. 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13): 2002-2003.
[7]湯小瓊, 李瑞芳, 郭瑞冰, 等. 0~2歲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防治及追蹤干預研究[J]. 中國熱帶醫學, 2012, 12(4): 448-449.
[8]Stein AD, Thompson AM, Waters A. Childhood grow th and chronic disease: evidence from countries undergoing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J]. Matern Child Nutr, 2005, 1(3): 177-184.
[9]沈曉明, 王衛平. 兒科學[M]. 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353-354.
[10]Armony-Sivan R, Kaplan-Estrin M, Jacobson SW, et al. Irondeficiency anem ia in infancy and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during feeding[J]. J Dev Behav Pediatr, 2010, 31(4): 326-332.
[11]陳付哲, 潘家華, 張慧芳, 等. 2006-2011年安徽省立醫院兒科住院患兒病死率及病死原因分析[J]. 安徽醫藥, 2013, 17(2): 263-265.
[12]康樂. 72例早產兒貧血的臨床觀察與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