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芬 臺灣醒吾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
近年來,由于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議題興起,老年人的贍養與照顧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極為關注的焦點議題。面對人口快速老化之保險市場,兩岸壽險業皆有推動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發展的趨勢;同時,兩岸目前已在積極研擬保險資金投入長期護理產業的方案,并鼓勵創新保險產品發展,期望將商業保險建構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本文對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的形態與特色予以說明,并分析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之經營形態與經營風險,最后則援引日本壽險業發展實物給付型保險的經驗與相關議題探討過程的論述內容,期能借鑒日本經營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的模式,提供兩岸相關單位研究參酌之用。
人口老化所衍生出的社會問題,可謂為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地區)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無可諱言,海峽兩岸亦不可置身于此潮流趨勢之外,現正同時面臨其所衍生出的老人照顧與贍養問題。因此,無論是兩岸行政主管部門或民間企業、團體均積極研究相關對策與發展銀發產業,期能藉由行政主管部門與民間共同之力,為高齡長者營造一個贍養安全、安心的晚年生活的環境。當然,保險業身為國家和地區重要產業的一員,自當積極研發各種保險產品,為照顧與贍養老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服務。
首先,以臺灣地區而言,保險業者自1995年起即陸續推出長期照顧保險產品,但因消費者對產品內容認識不夠,再加上壽險業者并未積極營銷,使得業績表現長期不見好轉。然而,近年來因社會形態改變,民眾對老年生活、照顧問題等危機意識大幅提升,進而逐漸關注商業長期照顧保險的重要性,保險業者不僅在商品類型方面推陳出新,更計劃將經營觸角擴至長期照護產業,并以“實物給付”取代“現金給付”之方式,提供保險消費者系列性的保障服務。同時,臺灣亦在參考德國、日本、韓國等國推動社會長期照顧保險的經驗后,規劃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長期照顧保險制度,相關法案已送至臺灣立法部門審議中。
其次,以中國大陸而言,自2001年開始進入高齡化社會開始,各界已逐漸重視高達上億人口的晚年養老問題。2013年起,政府先后推出各種養老改革措施,包括以房養老、養老保險改革、鼓勵廣設養老院等,其中保險企業不僅直接投資養老機構之設立,更推出將保險產品與養老公寓結合的實物給付型保險產品。保險企業希望借此種結合方式,達到降低被保險人的醫療與照護費用風險,同時又可降低保險公司經營養老小區成本的目的,營造一個保險公司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再看看日本,日本雖然從1970年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但保險業卻早在1965年即推出“個人年金保險附加年金養老院附加險”,當被保險人符合年金受領條件時,就可以進住保險公司附設的年金養老院,其終身所需之飲食、住宿、醫療、照顧等費用,均由保險公司直接給付給年金養老院,此可謂為日本首個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其后,由于泡沫經濟破滅以及超低利率之影響,該保險產品于2000年因該公司破產而停止銷售。然而,近年來隨著日本邁入超高齡社會,成為亞洲最“老”的國家,該國保險業已多次向日本金融廳提出銷售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的要求,經過多年的研商、討論后當局終于同意,自2014年起,間接式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得以問世。
有鑒于日本人口老化問題較臺灣早發生20年,而臺灣又較大陸提早10年面臨人口老化所衍生出的各種養老問題(參閱表1),雖然三地面對人口老化時間進程有別,但三地壽險業對實物給付型壽險商品的經營方向卻有志一同。因此,本文希望探討實物給付型保險產品之經營特色以及日本過去的經營經驗,能對兩岸壽險業該項產品經營策略的研擬參酌有所裨益。

表1 中、日、臺三地人口老化轉變速度
一般而言,保險契約規定保險人負擔賠償責任,系以“現金”賠付時,稱為“現金給付(cashpayment)”;若保險人系以負擔賠償“物”的形式賠付時,稱為“實物給付”或“非現金給付”。前者多用于商業保險,而后者則多為社會保險所采用。
就商業保險而言,財產保險系以有形之財產或無形之利益或費用為保險標的,以其遭受毀損或滅失為保險事故,而由保險人以金錢或實物等補償方式,填補被保險人實際遭受損失之保險。因此,財產保險之給付方式,得視保險標的的性質,分別采用現金給付或實物給付,但基本上仍多以現金給付方式予以賠付。
一般而言,保險給付方式可分為“現金”“修理”“重置”及“復原”四種方式,其中“修理”與“重置”對人身保險無法適用,僅能采用“現金”及“復原”兩種方式,而死亡與殘廢(失能)又不可實行復原方式賠付,故對于死亡與殘廢,僅能采用現金給付方式予以賠付。
其次,人身保險由于系以人之身體或生命為保險標的,并以其遭受的各種危險為保險事故,由保險人負擔賠償責任之保險。由于人之身體或生命可能面臨的危險,基本上系以死亡、疾病、殘廢、老年等為主,而該等危險對被保險人所造成的損失,甚難有客觀評價基準,故僅能于訂立保險合同時事先確定賠償金額。因此,人身保險系屬于定額保險性質,保險人僅能以現金賠付給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多數國家均禁止人身保險采用實物給付方式進行理賠。
基本上,壽險業者主張推出實物給付型壽險商品的主要理由,系因該類產品具有以下特色:
1.無須預備現金(cashless)
若以長期照顧保險為例,一般采用現金給付方式時,系由保險人將保險金給付給被保險人。在此之前,被保險人已處于失能、接受照護業者提供相關服務的狀態,被保險人或其家屬必須事前預備現金,將相關費用交付于照護業者,爾后才能持相關收據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倘若長期照顧保險采用實物給付方式,由保險公司提供被保險人實際照護服務,被保險人或其家屬則可省卻事前預備現金以備照護費用支出之需,這樣就避免了被保險人或其家屬調度資金的風險。
2.降低道德風險之發生
醫療費用保險與長期照顧保險等健康保險產品,若采用現金給付方式給予被保險人,被保險人故意無病就醫或與醫療院所勾結輕病重醫,藉以詐領保險金的情形時有所聞。倘若該類保險產品采用實物給付方式進行理賠,被保險人僅能接受醫療或照護等相關服務,且無法由保險公司實際取得保險金的賠償,對被保險人而言可謂無利可圖,應能有效降低道德風險的發生率。
3.簡化手續處理流程
被保險人一旦處于失能狀態,其需接受照護服務的內容以及相關費用之估算等事宜,皆須家屬與相關照護單位進行交涉或協商,其過程之繁瑣與復雜遠超過家屬之想象,對被保險人或其家屬而言,皆是身心俱疲的事情。
倘若長期照顧保險采用實物給付取代現金給付,當被保險人處于失能狀態時,則可省卻洽詢照護機構或辦理相關手續的程序,直接由保險公司提供被保險人照護服務,相關作業程序則由保險公司與照護機構負責,大幅減少了被保險人的相關負擔。
4.強化老年風險管理
老年人對老年生活最擔心的事莫過于“經濟”與“照護”問題。基本上,針對老年期的經濟與照護風險,雖然可以用提存準備金或以現金給付的保險應對;但是,當被保險人處于失能狀態,無法自行處理相關事宜時,若其家屬領取保險金后,并不將保險金用于照護被保險人之用,被保險人將無法獲得適當的照護服務。
因此,若保險業者提供實物給付型的年金保險或長期照顧保險產品,被保險人則可明確獲得保險公司提供老年生活贍養與照顧的保障,這有助于強化老年風險管理。
一般而言,人身保險包括死亡保險、生存保險、醫療保險、傷害保險、年金保險及長期照顧保險等各種商品,臺灣地區因礙于法律規定所限,目前均采用現金給付方式設計保險產品。近年來,由于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壽險業極力敦請臺灣當局開放年金保險、長期照顧保險等商品加入實物給付方式,希望能直接提供被保險人照護資源。
由于臺灣目前尚無相關產品問世,若以日本壽險業擬推出的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為例,其設計理念與規劃架構,則分別如圖1及圖2所示。
首先,就設計理念而言,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系指在被保險人處于失能狀態后,提供其進住照護機構之權利金,以及日后持續提供相關照護服務,直至被保險人死亡為止。權利金的部分,系在投保時約定的照護給付金范圍內,以一次給付方式交付給照護機構;照護費用部分,則在照護年金范圍內按月給付照護機構(詳見圖1)。
其次,就產品架構而言,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系指保險人應事先與數個照護機構簽訂契約,當被保險人經核定為失能狀態者,便可以在特約業者中選擇希望進住的照護機構。此外,基于價格變動風險之考慮,本產品系以“實物給付”與“現金給付”二者擇一之方式理賠。基于此,當實物給付之費用低于現金給付之部分金額,保險人應將其差額給付予被保險人;反之,被保險人則應將差額給付予照護機構(詳見圖2)。

圖1 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設計理念

圖2 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架構
就提供實物給付之照護業者而言,其可分為由保險公司以子公司形態成立的照護業者,以及由保險公司以策略聯盟方式委托的特約照護業者兩種類型。茲將兩種運作模式的優劣分述如下:
1.子公司形態
此種運作方式,系由保險公司以子公司形態成立照護業者,當被保險人經核定符合失能要件時,由照護業者提供被保險人實際照護服務。
2.策略聯盟方式
此種運作方式,系由保險公司與各縣市照護業者事先簽訂契約,以策略聯盟方式對保險客戶提供實際照護服務。
所謂實物給付,顧名思義系指保險公司以提供“實際服務”取代“現金給付”之理賠方式。然而,實物給付存有價格變動風險,故為降低該項風險,業者多采用“現金給付”與“實物給付”并行的作法,以期達到降低通貨膨脹衍生風險的目的。具體而言,給付方式可分為實物給付及直接給付服務等兩種方式。
1.實物給付
所謂實物給付之具體流程,可如圖2實線部分所示,當被保險人經核定符合失能要件,則由保險公司給付特約贍養機構入住權利金,安排該被保險人進住特約贍養機構,且日后持續在該照護機構接受照護服務,直至被保險人死亡為止,接受照護服務之相關費用,每月由保險公司支付給照護業者。
由此可知,被保險人有可能因通貨緊縮,必須承擔實物給付費用低于現金給付的風險;反之,保險人則有承擔因通貨膨脹導致實物給付費用高于現金給付風險的必要。
2.直接給付服務
所謂直接給付服務之具體流程,則如圖2虛線部分所示,亦即當被保險人經核定符合失能要件,除按實物給付方式進行相關流程外,若相關實物服務費用與現金給付之金額存有落差時,不足者由被保險人就差額部分給付予照護業者,若有剩余,則由保險公司將差額部分給付予被保險人。
3.兩者比較
為便于理解,在此將“實物給付”與“直接給付服務”相異之處分析如下:
(1)保險合同
就保險合同性質而言,多數國家保險法規僅允許壽險業者銷售定額給付之保險產品,對于實際提供照護服務的實物給付型商品則予以禁止。然而,反觀直接給付服務型商品,只需經投保人同意,將受益人由“被保險人”變更為“照護業者”即可,并無違反相關法規的疑慮。
(2)履行責任

表2 實物給付型與直接給付服務型之比較
就履行責任而言,保險人提供給被保險人實物給付,系依保險合同內容而定,由保險人履行合同應有的義務,故應擔負起監督照護服務質量的責任。然而,就直接給付服務而言,照護業者提供被保險人照護服務,系照護業者按其與被保險人簽訂之契約,履行其應有之義務。保險人僅系依被保險人之指示,將保險金給付予照護業者,保險人與照護業者并無契約關系,故無監督照護質量的權利。
(3)給付行為
就實物給付型商品而言,當保險事故發生后,保險人之賠償責任系委托特約業者提供被保險人相關服務,再將其所衍生之費用給付予特約照護機構,故保險人給付予特約業者之行為,系履行保險合同應有的責任。就直接給付服務型商品而言,當保險事故發生后,基本上保險人應將保險金給付予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如此僅系依照被保險人之指示,將保險金交付給其所指定的相關業者,故保險人給付予特約業者之行為,系按被保險人之指示,并非保險人應履行的責任。
基本上,壽險產品系屬于定額保險性質,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則具有損害填補的概念,兩者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并不相同。現將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的經營風險及其應對策略分析如下:
(一)法律風險
多數國家保險法均規定,人身保險產品應就約定金額給付予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原則上系屬定額給付之性質,對于屬于損害填補概念的實物給付方式則予以禁止。因此,壽險公司若有推出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的構想,就可能有違相關法規之規定,推動修法必將曠日費時,故現階段實有窒礙難行之處。
(二)需求風險
一般而言,壽險產品多屬于長期保險合同,被保險人若于青壯年期購買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經過多年時間的變遷,社會環境與照護、醫療技術必然有所改變,投保時雙方約定的實物給付內容,恐已無法滿足被保險人申請給付時的實際照護需求。此種消費者需求改變的風險,保險公司應設法研擬管理或解決之道,否則將有礙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的推行。
(三)通貨膨脹風險(Inflation Risk)
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的保險人對于承擔實物給付之責任,可能長達數十年之久,在此期間倘若發生通貨膨脹,保險人承擔給付責任的風險勢必增加,且其增加幅度不易正確精算,對公司經營的穩定將造成不利影響。反之,在此期間倘若發生通貨緊縮,被保險人實際獲得照護服務的經濟價值將低于投保時預估的經濟價值,對被保險人將造成不利影響。
(四)破產風險
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主要系由保險公司與特約業者簽約,保險事故發生后,由特約業者對被保險人提供相關實物給付服務。若以長期照顧保險而言,保險合同約定被保險人失能后,可以進住特定照護機構并接受其相關照護服務。然而,被保險人投保時間與申請給付時間必定存有落差,且此落差可能長達數十年之久,投保時約定進住的照護機構,未來是否仍繼續經營則值得憂慮。因此,對擬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的壽險公司而言,如何預防或管理特約業者破產的風險,則是其必須深思的課題。
(五)作業風險
壽險公司研擬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的動機,主要系提供被保險人實際照護服務,以期確實保障被保險人失能時的照護需求。然而,照護產業并非金融事業之一環,不論保險公司還是保險監管機關,對于照護產業的運作與管理并不熟悉,如何確保應有的照護服務質量,則為保險業與監管機關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六)其他風險
就現階段而言,不僅照護服務機構數量不足,且各機構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落差甚大。倘若壽險公司擬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由于被保險人遍及各地,保險公司能否在各縣市覓得適當的特約業者,提供被保險人符合要求的照護服務,則仍存有疑慮。
前已述及,日本保險業界探討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的時間遠較兩岸為早,且探討內容與范圍亦較為深入與廣泛。因此兩岸在探討壽險業經營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的議題時,應可參酌日本金融廳對該議題的研議過程。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一)議題興起期
2007年8月9日,日本法務省法制審議會保險法部會(以下簡稱為“法制審議會”)公布《修訂保險法期中草案》后,由于修訂內容涉及保險業法相關規范,故另行組成金融審議會金融分科會第二部會·保險基本問題工作小組(以下簡稱為“保險工作小組”),以保險業法的觀點針對保險法相關修訂內容進行審議。有關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的議題是法制審議會的主要討論內容之一。
保險工作小組自2007年9月18日起,歷經7次會議,在匯整各方意見后將審議結論送交法制審議會。之后,法制審議會據此內容,于2008年1月16日正式提出《保險法修正概要案》。其中有關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解禁問題,基于保障消費者權益之立場及對保險公司監理等考慮,最終作出仍維持壽險業僅能經營現金給付型商品之現況的結論。
法制審議會否決壽險業經營實物給付型產品的主要理由如下:
1.基于保障保單持有人權益的考慮
(1)主管機關對于保險公司未來能否切實履行實物給付之責任,以及如何確保實物給付之服務質量等,仍存有相當的疑慮,對保障保單持有人權益仍有未盡周延之處。
(2)倘若未設計自由選擇“現金給付”或“實物給付”之機制,保險合同當事人雙方皆須承擔價格變動之風險。
(3)倘若保單設計中賦予投保人自由選擇“現金給付”或“實物給付”之權利,投保人雖可避免價格下跌之風險,但該部分的價格必須在保費計算中予以反映,如此將使得保費計算更為困難,同時算出的保費將非常昂貴。
2.基于對保險業監理的考慮
(1)由于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的保險費及責任準備金之計算,必須考慮未來價格變動因素,將使得相關作業相對困難。
(2)有關價格變動風險的相關規范,仍存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如:該風險應由保險合同當事人之何方承擔,相關規定是否應納入保險法規范還是由保險合同約定等。
(3)主管機關對于保險業應如何確保其長期且持續性的提供實物給付等規定,仍有進一步檢討的必要。
(二)議題發展期
日本少子化與高齡化快速發展的社會現象,及其對社會經濟環境的重大影響,使得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需求也隨之轉變。為應對這種變化,日本金融廳于2012年6月組成“有關提供保險產品及服務等應有之作法工作小組”,定期探討保險產品形態或保險招攬、營銷通路等多項議題,期能匯整相關意見提供主管機關擬訂政策參考之用。
由于該工作小組研討議題頗多,自成立以來前后共召開16次會議,歷時一年的時間,終于在2013年6月7日提交了結案報告書。最終結論系建議保險業者應先暫緩經營實物給付型壽險產品,而以推行“直接給付服務型(直接給付型)”商品為宜。
直接給付服務型壽險產品并非真正的實物給付型產品,而是由被保險人指定將保險金給付予提供服務的業者而已。由于此種做法較為單純,不必涉及相關修法作業,同時又可避免價格變動之風險,工作小組認為其實務上較為合宜。該意見的主要理由匯整如下:
1.反對實物給付型產品之主要理由
就保險法之規定而言,壽險產品的給付僅限定于現金給付,實物給付方式是法律上禁止的行為。倘若開放壽險業者經營實物給付型產品,對于業者應如何確保未來提供服務的質量,以及其應如何應對價格變動風險并確保財務健全等課題,截至今日仍苦無應對解決之策。
由上述內容可知,該工作小組對于壽險業者經營實物給付型產品的相關疑慮,基本上與前述保險工作小組的態度是一致的。顯見日本產、官、學各界多年來雖致力于研究壽險業經營實物給付型商品的議題,且主管機關基本上亦秉持傾向于開放的態度進行研討,但礙于至今仍無法有效解決其所衍生出來的最主要、最核心之風險問題,目前仍僅能暫時擱置,留待日后進一步深入研討。
2.贊成直接給付服務型產品之主要理由
直接給付服務型產品系指由保險公司向被保險人介紹該公司之特約服務業者,被保險人若愿意購入特約業者提供的相關服務,保險金給付對象則由被保險人轉變為特約業者。基本上,直接給付服務型產品并未違反保險法之相關規定,且又能符合被保險人對相關服務的實際需求。其次,就被保險人而言,當被保險人對特約業者提供的服務與價格不滿意時,亦可選擇由保險公司以現金給付保險金;就保險人而言,其僅需于保險金額范圍內,提供被保險人相關服務,無需承擔價格變動風險。因此,若實行此種做法,將可有效避免上述實物給付型商品的相關疑慮。
基于上述考慮,“直接給付服務”應可達到擴大消費者服務的目的,并為日后開放實物給付型產品探路。然而,特約業者提供服務的內容與質量,是保險消費者決定是否購入直接給付型產品的重要評估因素。因此,保險人應負有告知保險消費者與特約業者提供服務內容相關的信息之義務,并應建構選擇特約業者的相關機制。
最后,基于保障被保險人權益的考慮,建議該保險合同仍應載明,于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仍有放棄直接給付服務而選擇現金給付的權利。
(一)結論
近年來,臺灣地區壽險業呼吁行政主管部門開放實物給付型產品的聲浪逐漸擴大,同時行政主管部門基于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長期照護問題亟待解決,以及響應壽險業者經營要求的考慮,目前已在積極探討壽險業經營實物給付型產品的議題。基本上,行政主管部門對于保險業者進入長期照護產業的經營,以及推動實物給付產品的問世,均秉持朝正面、開放之方向進行。
在中國大陸,部分壽險業者不僅積極投資養老機構的設立,還有壽險公司推出保險產品與養老小區結合的綜合養老計劃。這些新措施不僅成為引起市場關注的話題,也是未來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壓力下壽險業發展之必然趨勢。
然而,縱使兩岸行政主管部門全面開放或推動保險業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就實務經營面而言,目前仍有諸多亟待解決的課題。
1.就實物給付的量而言
就長期照護資源而言,兩岸長期照護資源仍處于嚴重不足階段,且各縣市資源又有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人口快速老化過程中,保險業者若立即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恐難普遍提供被保險人應有的照護服務。一旦如此,將形成“有保險、無給付”的困境,故推動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首要之務,在于充實現有長期照護資源。
2.就實物給付的質而言
根據媒體報道,盡管照護機構呈現數量不足的狀態,但其入住率卻不盡理想。以臺灣為例,照護機構的入住率約為74.2%,而大陸也有3成的空床率。雖然失能老人并非僅有入住照護機構這一個出路,尚有其他人員看護或家人照顧等不同選項,但社會大眾普遍存有照護機構服務質量不佳的印象,這才是老人不愿進住長期照護機構之主要因素。
有鑒于此,如何提高現有照護機構服務質量,使受照顧者享有優質的照護服務,亦是保險業推動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的關鍵。否則縱使普遍設置長期照護機構,若其服務質量不佳,最終仍無法得到社會大眾的信賴。在此情形下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又會陷入“有保險、無市場”之窘境。故提升照護機構的服務質量,是各界應努力的當務之急。
(二)建議
綜上所述,就現階段而言,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之問世,尚有諸多待克服及解決的問題,若貿然實施勢將無法有效保障被保險人應有的權益,且對保險業者而言,亦存有各種經營風險。因此,參照日本推動實物給付型產品的發展歷程,建議兩岸在推動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時,可依照下列步驟循序漸進,將相關風險降至最低程度。
1.先實施社會保險,后推動商業保險
由于商業保險的主要功能,在于填補社會保險保障不足之處,倘若所有失能照顧風險皆需由商業保險負責承擔,將使得長期照護費用居高不下,再加上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后,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之保險費必然昂貴,如此恐有保費負擔沉重而影響消費者投保意愿。反之,若保險人保費收取不足,輕則影響照護服務質量,重則危及保險公司經營安全。
有鑒于此,建議保險業者應在政府實行社會長期照顧保險制度后,再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屆時保險業者所提供的照護服務,僅需填補公共長期照護保險不足之處,經營風險將大幅降低。
2.先充實服務質量,后實施實物給付
前已述及,以現階段照護機構之數量或服務質量而言,離民眾對長期照護需求的標準尚有一段距離。保險業者倘若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就照護機構之數量而言,服務網絡勢必無法遍及全國各縣市,甚至各鄉鎮,故對所有保戶提供實際長期照護服務,可謂遙不可及。其次,就服務質量而言,目前各地照護機構不僅規模不一,且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再加上保險業者對長期照護領域缺乏經營管理經驗,故對被保險人提供照護服務,恐有因時因地不同之差異。
有鑒于此,建議保險業者應在政府施行社會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后,待政府已建置足夠的照護機構,且訂有一套管理標準、規范照護機構應有的服務質量后,再推動實物給付型產品問世,如此保險業者方能提供質量并重的照護服務。
3.先推行代位給付,后施行實物給付
以日本壽險業者推動實物給付型產品為例,其數年來雖經業者與政府多次協調、探討后,在實物給付型產品仍存有諸多重大無法解決的課題的情況下,最終僅建議先推行直接給付服務型產品,對于實物給付型產品的推動現暫予以擱置。
就現階段而言,兩岸業者若貿然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顧保險產品,其經營風險與后續結果恐難予以評估。倒是可以參照日本的做法,先同意壽險業者經營直接給付服務型產品,在營銷上必須特別聲明該保險產品并非實物給付性質,僅系經被保險人指定保險金受領人,以免造成日后無謂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