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澍偉



我國黃河流域四季分明,腌漬時蔬往往是早春、深秋和冬季青菜短缺時的重要補充,因此中國的蔬菜腌漬起源甚早。據《周禮》記載,政府設有專門掌握釀造食醋的“醯人”以及專門掌握腌菜技術的“醢人”;這兩名官吏共掌“五齊(jì,份量、劑量)七菹(zū,腌菜)”,也就是說,他們握有制醋和腌菜原材料配比的秘方。《詩經》說,“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廬”、“瓜”是蔬菜,“剝”、“菹”是腌漬加工方法。這都說明,腌漬蔬菜在兩三千年前的古人飲饌中已占重要地位。
被稱為“八珍主人”的醬,也是中國一大發明。最初的醬指的是肉醬,系佐餐食品。《說文解字》:“醬,醢也,從肉、酉”,并有“醢無不用肉”的說法。到了秦漢時期,發明了用大豆制醬,肉醬漸被淘汰,從此醬則成了調味品。干醬、青醬(醬油)、豆豉和腐乳甚至發展成中國四大傳統發酵豆制品。
制醬技術的普及,還促進了鹽漬蔬菜向醬制蔬菜的演進。人們發現,醬制蔬菜的口感和品質明顯優于鹽漬蔬菜,所以從宋代開始,醬制蔬菜——時稱“糟藏”或“鲊”大量涌現。據《武林舊事》載,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市面上的醬菜品種已有糟瓊枝、糟黃芽、糟瓜虀、諸般糟淹、藕鲊、筍鲊、冬瓜鲊、茭白鲊、鲊菜、辣瓜兒、脂麻辣菜、醋姜、淡鹽虀、鹽芥等等。
這一時期,醬和醬制蔬菜還傳入了果蔬稀少的黃河以北及蒙古、遼東地區,并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副食品。元、明、清時期,北京的制醬業和醬菜業,得以異軍突起。
據傳,北京最早的醬園子出現在元代,而且影響到明代的宮禁,如宮中于四月“造甜醬、豆豉”,九月“糟瓜、茄”、“制諸菜蔬”。長年活動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因冬季漫長,大量腌漬酸菜及咸胡蘿卜,漁獵時必帶炸醬、山雞醬瓜丁、肉炒醬瓜絲等菜品。清代北京的醬園和醬菜業異常發達,也與滿族帶來的生活習俗不無關系。
清代北京的醬園子大致可分三類,一類是老醬園,多為山西人開設,以六必居為代表,此外尚有中鼎和、西鼎和、北鼎和、長順公等。
關于六必居,歷來傳說很多,大都認為開業于明代,地址在前門外糧食店路西,匾額為奸相嚴嵩所書。清人竹枝詞說:“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余。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1936年傳為六必居建店500年,全體員工曾在店前攝影留念。
但據《中國檔案報》披露,六必居原為臨汾人趙存仁三兄弟在康熙年間開設的源昇號酒坊,以加工“伏酒”(春季把躉來的酒放在老缸內封好,經過三伏再取出發售)和“蒸酒”為主。大約在乾隆初年改名六必居,這“六必”的含義是:黍稻必齊,曲蘗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直到19世紀初的嘉、道年間才改營醬房,經營油鹽雜貨與糧鋪,夏季做醬,秋季腌菜,制成的黃醬、甜面醬和各種醬菜質量上乘。據《都門紀略》、《朝市叢載》等書記載,六必居的醬八寶菜、包瓜、黑菜等在晚清已很出名。特別是白糖蒜、甜醬瓜、甜醬十香菜、甜醬八寶菜、甜醬姜芽、甜醬包瓜、甜醬黑菜、甜醬甘羅、甜醬黃瓜、甜醬蘿卜、鋪淋醬油和稀黃醬等,都是六必居傳統產品中的佼佼者。
六必居的醬和醬菜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選料精良,講求規格和精工細作。據1929年進入六必居學徒的賀永昌先生回憶,六必居做黃醬必選河北豐潤馬駒橋和通州永樂店的黃豆;甜面醬必用京西淶水小麥,自行磨制伏面;糖蒜必選長辛店或趙辛店的白皮六瓣大蒜,每頭要求重一兩二三、七八頭為一斤,而且需在夏至前三天從地里起出,帶泥進貨,用以保鮮;再經剝、泡、曬、熬湯、裝壇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糖蒜光鮮脆嫩,兼有桂花香味,被稱為桂花糖蒜。做甜醬菜,要用廣安門外王姓的蒜頭蘿卜,大、小井村的甘螺,太平橋灣子村韓姓的青萵筍,豐臺衛墻校的青扁豆,安定門外前花園的五寸秋黃瓜,南郊海慧寺的五寸白根小蘿卜,永定門外小紅門的“八道黑”香瓜,以及清晨采摘,六七成熟的老陽瓜,且需午前送到,即時清洗。制作甜醬瓜時,先將瓜與鹽按一比一的比例放在鹽水中浸泡一天半后投入醬料,經兩天兩夜撈出晾曬,一兩天后放入甜面醬缸,每天自早五點半至晚九點半打耙7~10次,每次10耙。所以制出的醬瓜,色澤鮮亮,醬香濃郁,甜咸適度,清鮮脆嫩。
另一類是南醬園,以創辦于乾隆元年(1736)的桂馨齋為代表(著名的腐乳店王致和,也應列入南醬園),創始人為南方來的一對夫妻,最早于菜市口擺攤銷售,后在宣武門外鐵門口內開設桂馨齋醬園。迨至二老返鄉南歸,遂由直隸固城來的學徒沈姓繼續經營,后來沈姓在附近慈康寺建立了制作醬菜的作坊,又陸續開設了南桂馨齋、桂馨棧和桂馨齋東記三家分號。
桂馨齋擅長制作冬菜、梅干菜、佛手疙瘩及醬疙瘩皮,其中的佛手疙瘩,列入光緒十二年(1886)刊行的《朝市從載》“食品”門。據說,當年正明齋糕點店制作干菜月餅,選用的就是桂馨齋的梅干菜。桂馨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名聲很大,時稱“冬菜老店”或“鐵門”,原來的字號反鮮為人知。
當年還有一種被稱為“山東屋子”的油鹽店,自設的醬園規模很小,而是專門代售南來的榨菜、大頭菜、佛手疙瘩、腐乳……如蘭馨齋等,這類店面往往也被視為南醬園。
桂馨齋對商業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在醬園門前使用“藏頭詩”做招牌:“桂毓燕山分冀北,馨盈易水勝江南。醬用周官百世甕,園留莊子八千年。”后來北京開設的醬園子紛起效仿。
再有便是京醬園,以著名的天源、天義順為代表,在北城則有號稱“大葫蘆”(門前木架上擺放碩大紅色葫蘆)的寶瑞興。
坐落于西單牌樓的天源醬園開業于清同治八年(1869),創始人劉湛軒原為北京一家當鋪的東家。天源前店后廠,自產自銷,經營醬菜品種有甜醬蘿卜、甜醬黃瓜、甜醬甘羅、甜醬姜芽、果料八寶菜、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糖蒜、甜面醬、鋪淋醬油等。其中以桂花糖熟芥最為出名,用以佐粥,微咸中綿軟香甜,實在是一種享受。
為攜帶方便,天源備有荊條編制的油紙小醬菜簍,裝滿各式醬菜后,上蒙大紅的門票,用麻經兒系牢,用作禮品,樸實大方。endprint
天源的甜醬菜特別好吃,關鍵在于有一整套嚴格的工藝。如制作甜醬菜時,先要把各類蔬菜咸坯經切制、脫水等多道工序,再放入自制的甜面醬制成,比例是菜、醬各半,出成率一定保持在七成,高了醬香味差,低了缺少脆度。制作的糖蒜光鮮亮麗,百斤大蒜需用五十斤白糖,糖少了不但影響質量,而且不易保存。
為擴大影響,天源特請同治狀元、大學士陸潤庠題寫了“天源號京醬園”的匾額,內閣學士、著名書法家王垿寫了“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的“藏頭詩”用于店中抱柱,可惜早已被毀。
天義順原名天義成,開設于咸豐年間,地址在東城金魚胡同西口路北。因與后來開設于東安市場的東來順是對門鄰居,所以專門供應東來順所需的各種調料。1931年前后,因經營不善倒給了東來順,于是改名天義順,同時不斷改善經營,于是成為北京著名的清真醬園。
天義順坐落在北京最繁華的王府井地區,重張前大修門臉,富麗堂皇,店堂裝修,雍容華貴,設施完整,力求現代,代表了上世紀30年代北京商業的經營特色及時代風格。
作為一家頗具規模的醬園,天義順進貨渠道嚴格,組織管理有序,醬與各種醬制品傳承古法,選料認真,精工細作,一絲不茍。特別是制醬工藝,傳承中有創新,如做黃醬,發酵前要加入一半白面,用“一黃二水半斤鹽”的比例,經二月到八月的長時間晾曬,制成的伏醬炸醬不糊鍋底,做醬肉色亮味美。做甜面醬所蒸饅頭不能用堿,發酵成醬后滋味香甜,是制作北京風味甜醬小菜必不可少的底料。
天義順的甜醬菜品類繁多,包括甜醬八寶包瓜、甜醬桃仁、甜醬杏仁、甜醬套環、甜醬甘羅、甜醬銀條(嫩高粱根)、甜醬萵筍、甜熟疙瘩、甜醬香瓜、甜醬黃瓜、甜醬蘿卜、五香醬花生仁、醬八寶菜、醬山瓜、醬白瓜、醬柿子椒、醬豇豆、醬扁豆、醬苤藍、醬茄子、醬白菜、醬冬瓜、醬洋姜、醬方子、醬什錦菜、醬麒麟菜、大醬蘿卜、醬疙瘩、五香干疙瘩、桂花甜熟疙瘩、桂花糖蒜、蝦油小黃瓜、蝦油柿子椒、蝦油下菜、甜辣蘿卜干等三十余種。其中的八寶包瓜、醬桃仁、甜熟疙瘩、醬黑菜屬高級醬菜,如醬包瓜中裝有桃仁、杏仁、西瓜子仁、花生仁、栗子仁、青梅、青紅絲、桂花、白糖等,其余屬中等醬菜。所有醬菜均裝在大口的青花瓷缸內,一排排擺放于門市,不但整齊美觀,且便顧客挑選。另備荊編大小油簍,用于售后攜帶。
天義順的醬類和甜醬菜雖然工精料細,品質超群,但采取薄利多銷的方針,售價并不昂貴,很快實現了后來居上,譽滿京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