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炬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同性婚姻合法化淺析
劉炬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同性戀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但同性戀者一直面臨許多困擾,也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需要通過立法進行規范。
同性戀;同性婚姻;合法化;立法模式
同性戀作為一種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由來已久。在人類社會,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同性戀現象都有一定的存在。
(一)相關概念。
同性戀一詞最早由德國醫生Benkert于1896年創造的,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無論這樣的興趣是否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那些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欲或戀慕的人被稱為同性戀者[1]。
本文中“同性婚姻”與婚姻法中“婚姻”的一般概念不同,指同性伴侶關系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法律承認,可以通一系列程序要求從而享有部分或全部配偶權益。
(二)同性戀發展簡史。
公元前2600年的一個古埃及的墓穴中,出土了兩個男性的尸體,互相擁抱,姿勢親密[2]。早期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西塞羅曾建議“同性關系不僅應當被社會所接受,而且還應當讓他們承擔法律義務和法律后果,因此應當將婚姻用在他(她)們身上。”[3]公元342年,羅馬皇帝公布了一個法令,任何卷入到同性關系的人都要受到懲罰。公元10世紀左右,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大陸婚姻方面取得主導權后,同性婚姻成為一種禁忌,甚至是犯罪。
15世紀后,女同性戀開始出現。1885年Henry James出版了小說《波士頓人》,描寫了兩個未婚女性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形成類似婚姻的事實狀態。隨后人們將女同性婚姻稱為“波士頓婚姻”,并且被社會普遍接受。19世紀,一些性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情感變態”的反常現象,是生理和神智的倒退。
現代同性戀運動始于美國“石墻事件”。1969年6月27日,在紐約格林威治村,警察照例對同性戀酒吧Stonewall進行搜捕,沒有人知道為什么經歷了這么多年迫害的同性戀者會在那天晚上反抗,且示威持續了5個夜晚。之后全球性同性戀權益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古典文獻對同性戀的記載比較多,“龍陽”、“分桃”和最著名的“斷袖”都是對男同性戀者的委婉說法。
(一)否定同性婚姻的弊端。
有一份對生活在大中城市受過良好教育且相對年輕“活躍”的同性戀者的調查顯示:由于受歧視,30%~35%的同性戀者有過強烈的自殺念頭,9%~13.96%的人有過自殺未遂的經歷,67%的人感到非常孤獨,63%的人感到相當壓抑,超過半數人由于不被理解感到很痛苦并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4]。
(二)同性戀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在人類性文化發展史中,同性戀現象是種普遍存在的行為模式。從本質講,同性戀是對異性不能產生性要求和性滿足的自然生理現象。美國精神病學會和美國心理學會分別于1973年和1974年作出將同性戀剔除出疾病分類的決定。世界衛生組織也于 1992 年確認:同性戀是屬于少數人的自然現象,并不再將其列為心理障礙(性變態)。2001 年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同樣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中剔除,同性戀在我國不再是病態了。
蘇格拉底、柏拉圖、米開朗基羅、培根、莎士比亞、達芬奇、拜倫都被認為是同性戀者。王爾德因為自己的獨立秉性而入獄,支持瓦格納的路德維希二世和管家雙雙跳河自殺身亡,指揮家恩斯坦曾與老師同居過,哲學大師福柯死于艾滋病,日本的小說家川端康成大學時曾有過一段同性戀情,作家三島由紀夫在作品中也承認了自己同性戀的傾向。中國的演員張國榮、作家白先勇、藝人蔡康永、導演關錦鵬等等都是公開承認的同性戀者。他們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也忍受著社會歧視帶來的痛苦。
(三)婚姻形式是變化發展的。
就我國婚姻形式的歷史發展來看,經歷了原始群婚、血緣婚、搶親婚、族外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六個階段[5]。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中,婚姻承擔的功能也不盡相同,各階段的婚姻形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都是得到主流道德認同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婚姻的選擇逐漸從物質條件中解放出來,更多的去關注心理上、情感上、生理上和生活上的非物質需求。當繁衍后代不是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對愛情和幸福的追求最終促成婚姻關系的產生。而對于產生這些感情的理由,我們為何要強行做出劃分呢?
(一)社會觀念。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對人的個體的尊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他人生活方式選擇的理解程度也越來越高,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二)國際環境。
自2001年4月1日荷蘭成為第一個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并認可其婚姻有效性的國家,到2013年4月23日法國參議院贊成同性戀伴侶可與異性戀一樣享有結婚的權利,全球已有14個國家全國性、美國9個州與首都、巴西3個州及墨西哥首都均先后承認同性婚姻的權利并準予注冊。此外,十九個國家及四個國家內的司法區域承認“民事結合”;六個國家及一個美國的州承認其他司法區域的同性婚姻。還有在幾十個國家及美國多個州,有關同性婚姻的政治與法律辯論正在進行中。
(三)法理基礎。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實現人權的基礎,也是法律對公平、自由、秩序的追求。
《世界人權宣言》第 2 條宣稱:“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1999年的《世界性權宣言》稱“性權利是人類基本的權利,是人權的內容之一,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格的其他內容不可分割。性權利是人類生而有之的,性權利的基礎是自由、平等和尊嚴。”我國《憲法》規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也規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權”。同性戀者與所有的自然人一樣,在法律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婚姻權不應以任何原因而被剝奪。
在我國,同性戀者有結婚的權利,但沒有選擇與同性伴侶結婚的自由。當同性戀者的性取向無法改變,且同性戀者之間的情感關系和性關系形成了穩定而持久的狀態時,同性戀者與伴侶締結婚姻的訴求被提出來了,這種自由應當上升為受法律所保護的自由。
同性婚姻立法可以明確同性伴侶的權利,產生法律上的約束,預防和避免同性戀者混亂的私人生活,也為同性伴侶正常生活中的糾紛提供解決機制,從而更好地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健康地發展。
(一)各國同性婚姻立法模式。
1.同性婚姻立法模式,即直接承認同性婚姻和一般婚姻有著一樣的法律地位。
荷蘭是第一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國家,直接修改婚姻法中婚姻的定義, “婚姻是一種契約關系,是不同性別或同性別的兩個人締結的關系”[6],從而賦予了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一樣的權利。荷蘭采用了登記伴侶制度、婚姻制度和同居制度三種方式來調整同性婚姻關系。不愿意“結婚”的異性戀者可以選擇登記伴侶關系,希望締結婚姻關系的同性伴侶可以轉而登記婚姻關系。只要經過登記,伴侶關系和婚姻關系之間可以互相轉化。荷蘭的同性婚姻模式是真正的婚姻制度,首次讓同性戀者擁有婚權,形成合法的配偶關系。
2.民事結合或公民結合模式,是種類似婚姻的民事狀態,但沒有婚姻的名分。主要用于為同性戀伴侶提供與異性戀伴侶相同的權利,也可以用來表示不希望進入法定婚姻,希望處于一種類似于普通法婚姻結合的異性戀者結合。伴侶雙方可以約定財產權利、互相忠實和扶養義務。民事結合制度并沒有明顯地規制一種人身關系,而是一種特殊的契約合同關系,對于同性伴侶生活糾紛的解決具有實際意義,但很少與婚姻關系中配偶的權利和義務相同的內容。
法國1999年通過了《民事互助契約法》,在尊重傳統婚姻的前提下,對《法國民法典》進行修改,將民事互助契約規定為“兩個性別為異性或者同性的成年的自然人訂立的協議,目的在于共同生活”,同時也適用于既不想締結婚姻關系也不愿辦理同居關系的異性戀者[7]。民事互助契約關系的形成是伴侶雙方簽訂協議后進行登記,雙方的權利義務可以在協議中進行約定。伴侶雙方不能共同收養子女,只能以各自的名義單獨收養子女。
3.同居伴侶關系模式或注冊伴侶關系模式,即在不同程度上,提供少于婚姻的權利。在有些國家或司法區域,異性戀與同性戀都可以注冊為同居伴侶。在可以注冊同性婚姻的國家或司法區域,同性婚姻的伴侶可以舉行婚禮,但在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地方,類似婚禮的儀式稱為“承諾儀式”,雙方借此確立兩人關系,互相承諾履行婚姻義務。但這種關系不被法律承認或保護。
英國在2004年11月18日頒布了《同性伴侶關系法》,僅調整同性伴侶關系,而英婚姻法只調整異性伴侶關系。該法案將同性伴侶規定為“兩個具有相同性別的人之間的特殊的共同生活關系”,與異性“婚姻”相對應,通過設置一種新的身份來調整同性之間的“結合”。在同性伴侶的權利方面,雙方可以通過意思自治的方式分配財產;同性伴侶只能單獨收養子女;同時命令禁止社會就業領域對同性戀者的歧視。義務方面,規定了同性伴侶之間應相互忠誠,如一方有不忠實的行為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權利,則受害一方有權申請撤銷或解除同性伴侶關系。
(二)我國立法模式選擇。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婚姻是男女兩性結合的觀念已根深蒂固,若顛覆傳統觀念將同性婚姻和異性婚姻完全等同,勢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秩序,使人們陷入困惑與恐慌。我國也沒有把身份關系契約化的習慣,不易被接受。筆者認為同性伴侶的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同性伴侶實質是一種類似婚姻的法律地位,“伴侶”與“夫妻”相對應,通過制定一部《登記伴侶法》對《婚姻法》進行補充,同性伴侶可以通過登記獲得類似婚姻法項下的多項權利,既能夠滿足廣大同性戀者追求幸福美滿家庭生活的意愿,也能夠最低限度地影響人們的婚姻價值觀。
同性伴侶法可比照婚姻法制度構建,具備以下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
實質要件:限于兩人且為同性;達成合意;達到法定年齡(考慮青年身心發展程度、學業情況和獨立生活條件以及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男女均為22歲);同性伴侶雙方皆無配偶或與他人有伴侶關系;有以下親屬關系不得締結同性伴侶關系,包括兄弟或姐妹,伯叔與外甥,姑與侄女,姨與外甥女;患有醫學上認為不宜締結同性伴侶關系的疾病者。
形式要件:申請登記伴侶關系的當事人應當到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 該登記機關宜與我國婚姻登記機關相同。
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法律會對同性婚姻立法問題做出應有的評價。
[1]彭曉輝.性科學概論[D].科學出版社,2000年
[2]文森特·帕里羅等擔待社會問題[M].兵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
[3]管樂.同性法律問題思考[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報,2006年
[4]蒲瓊尤、李倩.中國同性戀者生存狀況調查[J].環球,2007年
[5]陳一滴.淺論中國同性婚姻合法化[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年
[6]傅曉龍、劉安琪.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調查及實質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2年
[7]熊金才.同性結合法律認可研究[M].中國法律出版社,2010年
[8]邵廷娟.法國民事互助契約制度[J].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

D923.9
:A
:1671-864X(2015)11-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