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美榮
(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與課堂教學
包美榮
(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05年5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從十二個方面概括了黨和國家民族理論基本觀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發展和創新。這些理論成果進入教材、進入課堂,更加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以下簡稱《民族理論與政策》)課教學的時代性和針對性,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困擾。其中“民族”定義的創新理論給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困擾是關鍵所在。
“四個基本特征”;“六個要素”;理論創新;民族定義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它來源于實踐,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2005年5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中國50多年來黨的民族工作成績和經驗進行全面總結,歸納出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政策十二個方面,這十二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十二個方面提出后,進入教材、進入課堂已有幾年,這對于《民族理論與政策》課教學在以往的教學內容上加強了對這些理論成果的學習和掌握,更加體現了本門課教學的時代性和針對性,但是現行教學內容體系,沒能把創新后的理論成果和原有的理論觀點很好的理順,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困擾。不過十二個方面里除了“民族”的定義和“民族問題”的定義外,其它都屬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發展客觀規律的闡述及解決民族問題途徑、政策的闡述,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按照邏輯關系整合好不存在任何問題。本文只淺談“民族”定義的創新理論進入教材后給課堂教學帶來的一些困擾及解決對策。
探討和解決這個問題,對于消除教學過程中理論觀點渾濁不清的局面;不斷完善教學內容;進一步加強教學內容體系的精確性、邏輯性、嚴謹性;使學生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樹立科學的民族觀有重大意義。
“民族”定義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整個科學體系的基石。歷史已證明,由于對民族定義的不同觀點,會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由于“民族”定義理論上的不同界定,對現實社會“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界定也會截然不同,影響民族問題的解決;如果“民族”定義模糊不清會影響學生對民族和民族問題全面、深刻、準確的理解,甚至影響《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也就是說,“民族”定義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科學體系的基礎,也是《民族理論與政策》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只有讓學生清楚的理解和準確地掌握“民族”定義,才有可能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及解決民族問題原則、綱領、政策理論。
現行教學內容體系中,“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與“六個要素”的“民族”定義并列出現。關于“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方面:提出了定義;簡單闡述了三個層次的含義及斯大林民族定義的顯著特征。關于“六個要素”的民族定義方面:提出了定義;對“六個要素”做了細致的闡述;指出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整個闡述中明確看出:第一,沒有全面說明“四個基本特征”民族定義和“六個要素”民族定義的科學性問題,第二,沒有提出在兩種民族定義中以哪一個為依據。第三,沒有指出兩種定義之間的聯系。第四,沒有說明兩種定義的區別及怎樣區別對待和使用。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導致使學生進入混亂不堪的局面。
學所帶來困擾的對策
(一)必須講清楚“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及其含義,不能因為有了新的創新理論,就回避不談或簡單了事,應該給學生一個清楚的交代。
根據斯大林在1929年《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里的精確闡述,“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包含三層含義:首先,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民族不是從來就有,也不是永遠存在,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其次,民族具有四個基本特征。最后,民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民族相對于階級、國家等社會現象是長久的、穩定的。先階級消亡,然后是國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消亡,而且民族這個人們共同體的成員也是比較穩定的,不像階級、國家的成員,因為種種原因很容易變成另一個階級成員或國家成員。
斯大林民族定義三層含義中第二層含義是定義的核心,要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必須全面、深刻、準確的掌握四個基本特征的內涵。對此,把民族四個基本特征從它的定義、作用、特點等方面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對每一個特征有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學好和理解清楚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理論科學體系中的其它理論觀點,從而才能在實踐中理論運用自如。
(二)必須講清楚怎樣看待斯大林民族定義及其科學性。
“六個要素”民族定義進入教材,出現在課堂給學生帶來的第一個困擾就是,之前的“四個基本特征”民族定義是否科學的,是否已經過時?在課堂教學中這些問題是不能回避的,必須給學生有一個清楚的交代,而且只有講清楚這些問題,“六個要素”民族定義的科學性問題隨之而得到解決。
“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如果從1913年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中初步提出開始計算,這個定義的產生已有一個世紀。一百年的實踐證明,它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而且不管是科研領域,還是教學領域一直在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和很高的評價。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六個要素”的民族定義之前,“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概念的唯一科學依據一直出現在教科書和課堂教學。其實,這些已經從某個角度證明了“四個基本特征”民族定義的科學性及普遍的指導意義。
怎樣正確地看待斯大林民族定義?是否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民族定義?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全可以證明它的科學性。
第一,斯大林吸取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民族”的科學論述。也就是說斯大林提出民族定義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民族特征的論述為基礎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立者,他們對民族特征有過許多論述。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民族特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歷史和共同感情等。列寧提出的民族特征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心理狀況、共同經濟生活等,但是,他們始終沒能系統地闡述過“民族”定義。
斯大林對他們的闡述和觀點做了綜合概括,這種概括不是“一加一”的機械綜合,而是創造性的提煉概括,是綜合抽象。這種提煉綜合,是對前人論述的一種發展,他把有關民族特征的論述達到新的高度,即抽象出民族的“基本特征”或主要的、本質的特征。
第二,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概括。
“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是斯大林長期在高加索這個多民族地區領導革命運動,了解很多民族問題方面的情況后,以歐洲眾多民族及其存在發展的情況為基礎的。所以這個定義所提出的民族概念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符合現實民族存在客觀實際的科學概括。概括了民族主要和本質的特點,既包括了民族存在的基本條件,也包括了民族存在發展中各種聯系的因素。
第三,斯大林民族定義與資產階級民族定義有本質的區別。
“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強調了民族區域的、經濟的聯系及經濟、居住、自然環境等物質條件對民族心理素質以及民族本身形成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否定了血緣關系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還否定了關于民族性格的唯心主義觀點;從根本上區分了民族與其他人們共同體的差別。
第四,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義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斯大林“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是對資產階級民族或資本主義民族進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但資本主義民族特征不是在一時突然形成的,而是在前資本主義時期逐漸形成的,要是把資本主義民族特征與前資本主義民族特征相比較,只是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因此,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反應和概括了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各種類型民族的普遍、基本和本質的特征,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第五,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四個基本特征”是指任何一個民族在其形成的最初所具備的基本特征。但這并不是說一個民族在形成之初,“四個基本特征”的分量均等突出的,更不是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任何時候都同時明顯地具備這“四個基本特征”,這四個基本特征的完備,要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一般認為要到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各民族在形成后所經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社會、歷史等原因,特別是由于民族長期相互交往、相互學習不可避免的使一些民族的某些特征發生變化。因此,現代許多民族并不同時具備四個方面的完整特征。斯大林指出:“在把各個民族拿來作比較的時候,顯得比較突出的有時是這個特征,有時是那個特征,有時又是另一個特征。”如果孤立地、靜止地或抽象地看待“四個基本特征”,就很難把“民族”的旨要。
總之,我們必須歷史地、綜合地看待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不能在具體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基本特征的減弱甚至消失來否定斯大林民族定義的科學性,更不能因為有了“六個要素”的民族定義,就回避不談或否定斯大林“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
(三)必須清楚地說明兩種定義的關系,即他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既然“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是科學的民族定義,而且兩種定義并存,并列出現在教材和課堂,這已經說明“六個要素”的民族定義也是科學的民族定義。那么兩種民族定義有什么樣的聯系呢,從“四個基本特征”和“六個要素”的內涵不難看出,兩種民族定義不僅不互相矛盾,而且是一脈相承的,新的定義是對原有定義的發展和具體化。具體講“六個要素”之一,共同的歷史淵源,即民族起源的地域淵源和族體淵源,與“四個基本特征”里的共同地域是相互對應。共同的歷史淵源除了共同地域外包含了族體淵源,“是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共同具有的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淵性,是一個民族最初凝聚起來的血緣紐帶,在民族最初形成前起著重要的精神凝聚作用,但是民族與氏族、部落不同,民族是以地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人們共同體。民族“六個要素”之一,共同生產方式,與“四個基本特征”里的共同經濟生活是相互對應。是“指同一個民族群體的人們,在經濟生活領域中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組織、聯系等行為方式的總和,是特定的地緣關系、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進程條件下,民族群體經濟活動領域形成的獨特方式。”“六個要素”之一,即共同語言,與“四個基本特征”里的共同語言是相互對應,是“指民族內部相互交往和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六個要素”之中的共同文化、共同風俗習慣、共同的心理認同,與“四個基本特征”之一,即表現于民族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意識、感情、愛好)是相互對應。體現著一個民族共有的“具有自己的內容和形式特點的文化”,“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心里感情”及“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認同心理和民族成員之間的認同心理。”
那么,“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和“六個要素”民族定義,主要的區別是什么?在理論與實踐中以哪一個定義為依據呢?第一,民族的概念,與其它事物的概念一樣分為廣義和狹義。“四個基本特征”的定義是狹義的概念,“六個要素”定義是廣義的概念;狹義的概念一般運用于本專業或本學科內部,廣義的概念一般運用于科學研究領域,為了問題的解決或為了界定事物一定的范圍而使用。第二,“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雖然是科學的,而且建國初期我國民族識別工作主要是以斯大林“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作為理論依據,但這個定義畢竟是對資本主義民族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我國民族識別工作雖然大體上已經結束或基本完成,但還存在著一些遺留問題和正在出現的問題有待解決。那么,怎樣進行以后的民族識別工作,以哪一個定義為理論依據?未來的民族識別是已經完成的民族識別的繼續,所以前后的民族識別應該堅持,在本質上的一致性,標準上的統一性,做法上的傳承性。同時必須從現實民族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出發,把“四個基本特征”的民族定義和“六個要素”的民族定義綜合考慮,提煉出更加合理的標準。
[1]《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布赫主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2]《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丁龍召、李晶主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第二版。
[3]《斯大林全集》第二卷第198頁。

A11;G642
:A
:1671-864X(2015)11-0076-02
包美榮(1964——),女,內蒙古赤峰人,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從事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地區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