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北京 100038)
網絡輿情的對策研究
石祥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北京 100038)
近年來,網絡媒體發展迅速,網絡輿情危機頻發,政府為有效應對網絡輿情要加強信息公開,推進透明政府建設;參與輿論競爭,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完善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設立應對危機的專門機構。
網絡輿情;對策;政府

最近幾年來,以微博為主要傳播平臺的網絡輿情成為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在傳統的主流媒體之外,網絡媒體憑借其傳播速度快、受眾廣、參與性強等特點蓬勃發展,如今,網絡媒體已經成為足以和傳統媒體相抗衡的強勢主流媒體。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民眾愿意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來,發表意見,對政府提出批評和要求,行駛自己的權利。接踵而來的網絡輿情危機對政府應對和處置公共危機的能力形成全新的考驗。當前的傳播環境已經不再是控制傳播渠道就控制輿論的時代,政府必須改變觀念,面對現實,正確面對網絡輿情,引導輿論走向,積極處置和化解網路輿情危機。
政府信息是指政府部門為履行職責而產生、獲取、利用、傳播、保存和負責處置的信息,它是人們全面考察、評價社會情況,從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活動所必不可少的國家資源。
信息公開是保障民眾權利、監督政府工作、預防和制止腐敗、建設廉潔政府的基礎,是政府必須承擔的義務。網絡媒體的發展和傳播的全球化也使信息公開變得更加必要和迫切。無數事實表明,信息控制已經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何以“維護社會穩定”之名的信息遮蔽和壟斷到最后都會適得其反,令政府公信力進一步流失。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及時公開發布信息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汶川地震時的信息公開贏得了國際和國內輿論的高度評價,從而能夠獲得廣泛的支持來度過難關。但不可否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缺乏信息社會的常識,在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時,仍然控制信息,從而失去了發言的最佳時機。當流言泛濫時再去辟謠,真相往往已經追不上流言傳播的速度。民眾的信任是政府最寶貴的執政資源,做好常態和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公開,修復受損的政府公信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網絡媒體不僅是社情民意表達的平臺,更應該成為溝通政府和公眾的一種渠道。輿情危機發生后,政府作為“當家人”,有責任承擔起主導者的責任,在危機事件中的當事人、關聯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關乎政府職能的事件應由政府出面回應,政府不是主要責任人的問題由政府協調處理。網絡不同于傳統媒體,其輿論導向往往具有非理性和主觀性等特點。網民中隱藏著“仇官”、“仇富”、“叛逆”等心理特征。輿情事件的發生會轉變成這些隱性危險爆發的導火線,將會給社會帶來恐慌。如果政府不能和網民平心靜氣地溝通,政府可能又會因為資源不足或能力有限不能拿出正確的應對方案,則有可能會造成民眾與政府的隔閡和對立,甚至將網絡輿情危機推向風口浪尖。另外,政府與網民之間如果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網絡中一旦曝出公共危機事件,政府只能出來“澄清”、“辟謠”、“解釋”,疲于應對,非常被動。
在網絡輿情的交流和傳播過程中,群體心理的存在使網民個體的輿情表達受到群體偏好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甚至扭曲。一旦網絡輿情出現偏激,被煽動起來的情緒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對這一危險性認識不足,政府相關部門一味謀求刪掉網絡中流傳的信息以堵塞言論,這種做法無異于掩耳盜鈴。另外,處置危機事件是對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驗。換而言之,危機的出現是對政府能力的挑戰,假使不能合理預測和有效引導危機,并制定化解危機的方案,就必然導致危機升級,釀成更為嚴重的后果。為此,政府應對危機時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較為權威、可信的優勢,結合網絡媒體發揮引導作用,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及時公開信息,與網絡“意見領袖”積極溝通,將輿情向正確、積極的方向引導,降低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
政府不能只考慮到危機發生后的處理辦法和管理措施,更應該思考危機是如何發生的,怎樣做才是降低危機發生概率的釜底抽薪之道,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危機預警機制才能有效地將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包括監測、預警、應對三個工作環節,在實際運作中既有先后順序,也有交叉混合,每個環節在逐步向后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融合、互動。網絡輿情聯動應急機制的監測是常規工作和基礎工作,耗費精力最多;預警環節位居其次,當監測發現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輿情時就開始進入預警階段;就發生概率而言,應對環節發生幾率最小,只有當現實的危機發生后才開始進入應對程序,但危機應對重要性并非由此而小覷。
第一,制定詳細而周密的網絡輿情危機階梯預案。詳細而周密的預案保證了在危機發生時有條不紊,獲得最大程度的主動權。可以借鑒《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危機分為四級,即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每一等級都由不同級別、不同范圍的力量參與到危機應對中,根據危機的等級調動與之對應的資源和力量化解危機。
第二,盡快實現網絡立法。網絡立法是凈化網絡空間和減少網絡情緒性負面輿論的有效保障。
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常常會出現一時間輿論喧嘩、群情激憤的局面。此時,政府應及時處理事件并化解危機,維護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在網絡輿情危機中,政府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角色是管理者。如何加強網絡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網絡輿情危機處理機制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的公共管理危機處理機制依處然于起步階段,缺乏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管理機制,在危機處置中沒有統一的組織協調機構,各部門各自為戰,無法做到“一個聲音”說話。面對網絡輿論的質疑,涉及部門相互推諉、扯皮,其結果不是無人發聲就是發布消息滯后,經常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導致形勢惡化,甚至由于處置不當引發一些群體性事件也屢見不鮮。針對網絡輿情問題,可以建立由宣傳部門直接領導,各部門參加的輿情監管機構,在平時負責網絡輿情的監測工作,遇上突發事件時,可兼為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指揮中心。如此,政府在處理網絡輿情危機的同時,能夠加強應對危機能力的鍛煉,進一步完善公共管理運行機制,為公共治理走向“善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1]周濱.“微博問政”與輿情應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倪智堅.淺析網絡輿情的現狀和對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3)
[3]胡俊生,駱海明.政府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對策研究——基于“微笑表哥”的個案分析.[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4]劉萍萍,汪祖柱.我國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管理的研究綜述[J].情報探索,2012(3)
[5]李凌凌.微博時代:輿情挑戰與政府應對[J].中州學刊,2012.5。

C915
:A
1671-864X(2015)11-0103-02
石祥(1989-),安徽安慶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安管理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