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支立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論我國城市建筑本土文化的缺失與對策
李支立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在我國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模樣卻越來越失其個性,千城一面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不能不謂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敗筆所在。如何把城市建筑的建設與本土文化進行有機融合,使我國的城市在各具特色中求發展,當是市政管理者應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從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筑文化所表現出的本土文化缺失的現狀以及如何應對當前的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以期能對城市建筑文化的健康發展做一些有益探索。
城市建筑;本土文化;缺失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們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49.8%,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城市化率目標值是51.5%,伴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千城一面的發展現象越來越明顯。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古人一向講究天人合一的本真,城市中的建筑往往能與周圍的環境、人、社會文化緊密地結合搭配,凸顯出城市建筑的文化意義。而今人的我們,在城市化建設中,卻在一味地追求表面的高大與氣派,往往忽略了建筑的文化內涵。馮驥才先生認為:“千城一面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個性,失去了自己獨有的文化靈魂,破壞了文化的多樣性。”本文將圍繞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市政管理者應該采取一定措施來保障城市建筑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進行論述。
城市建筑是知識形態、觀念形態和藝術形態的完美結合,它必然產生于一定的文化環境,因而城市建筑本身必然會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因盲目模仿和西化,我國城市的建筑文化體現出一定的浮躁世俗功利,缺乏美感和內涵。其本土文化的缺失具體如下。
(一)盲目仿西造就千城一面。曾幾何時,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建筑成了歐美城市建筑的翻版。不僅商用建筑日益擁有美式風格和歐陸風情,就連普通的的民宅小區也日益西化和洋化。盲目崇洋和模仿直接導致中國城市建筑本土文化的集體淪喪和缺失,建筑風格的雷同化使得千城一面,正可謂“高樓大廈千城同,錯把他鄉作故鄉”。這不可不謂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建筑本土文化缺失的悲哀。
(二)攀高比大頓失城市個性。對建筑高度的崇拜和競爭是我國目前城市化進程中建筑文化極端發展的又一重要表現。各個城市爭建中國第一高樓,比如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廈高632米,在建的深圳平安國際金融大廈高達646米。一些高層建筑支持者認為,這是在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建設用地緊缺的情況下大規模解決住房問題的必然選擇。然而,建筑界的專業人士普遍認為:高層建筑一旦超過300米,就失去了為節約土地換來的經濟價值。希望有一天,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后,看到的不僅是高層建筑的“鱗次櫛比”,更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陶醉和人文享受。
(三)強拆舊城摧毀城市文脈。新城在仿洋和攀高中盡失本土文化內涵,舊城也在爆炸和推鏟機的“協作”下慘遭破壞。近些年
TU-02
:A
:1671-864X(2015)11-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