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孫少槐,2 劉 波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呼和浩特 010020
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北京 100083
3.內蒙古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一〇八隊 赤峰 024000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寶龍山一帶成礦區帶隸屬突泉—林西華力西燕山期鐵(錫)、銅、鉛、鋅、銀、鈮(鉭)成礦帶(Ⅲ級),蓮花山—大井子銅、銀、鉛、鋅成礦帶(Ⅳ級)。成礦遠景區隸屬內蒙古扎賚特旗永勝七隊—花馬山—八戶地—長發屯鐵、銅、金、銀多金屬成礦亞帶(Ⅴ1),永勝七隊—花馬山成礦遠景區(Ⅴ1-Ⅱ)。
(1)中二疊統哲斯組(P2^zs)
哲斯組地層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分布于找礦遠景區中部(見圖1)。
哲斯組地層分布于建設四隊南側、袁家圍子一帶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質粘土質硅質巖、黃灰色、灰綠色、灰色變質粉砂巖、砂巖及板巖為主,厚度>610.66m;局部以灰色、灰綠色變質粉砂巖、細砂巖、灰黑色板巖為主,夾有灰色泥灰巖等,其中泥灰巖與晚三疊世二長花崗巖接觸帶部位,發育大理巖化及鐵礦化等礦化蝕變。巖石均已發生低綠片巖相變質。頂部與上覆上侏羅統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或被第四系沉積物覆蓋。
(2)白音高老組(J3b)
白音高老組在區內廣泛分布,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組合,根據其巖性組合和噴發韻律等特征可以分為二個巖性組合段和一個非正式填圖單位:
一段(J3b1):以灰色、淺灰色夾淺紫灰色流紋質凝灰巖、流紋質集塊角礫巖、流紋質角礫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為主,夾少量流紋巖、流紋質角礫熔結凝灰巖。
二段(J3b2):以黃白色流紋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為主,夾少量凝灰質粉砂巖;下部灰白色、灰黃色流紋質凝灰巖、流紋質角礫凝灰巖夾粉砂巖,上部淺黃色凝灰質粉砂巖夾流紋質凝灰巖。
非正式填圖單位為侵出相的碎斑熔巖,見于火山口及近火山口部位,碎斑熔巖主要沿山脊分布,地表形態呈三叉狀,侵入早期噴發形成的流紋巖、流紋質含角礫熔結凝灰巖等。

圖1 綜合異常平面圖
侵入巖極發育,多呈巖基、巖株狀產出,脈巖較發育。巖石類型有粗中粒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斑巖、斑狀輝石二長閃長巖及花崗斑巖,時代分別為晚三疊世及早白堊世。脈巖以北東向為主,主要有輝綠玢巖、閃長巖、閃長玢巖、二長斑巖、正長斑巖、石英正長斑巖、鉀長花崗巖、細粒花崗巖、花崗斑巖及石英脈。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寶龍山一帶銅多金屬礦找礦遠景區大地構造位置屬華北板塊(Ⅰ級),華北板塊北部大陸邊緣(Ⅱ級),寶音圖—錫林浩特火山型被動陸緣(Ⅲ級),索倫—西烏旗晚古生代增生陸緣(Ⅳ級),即二連—西烏珠穆沁旗區域性復向斜帶北東端北西翼。區內線性構造不發育,僅見有北東向及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并見有閃長玢巖脈侵入。
金元素呈背景或低背景分布,高背景區則呈孤島狀不連續分布,高背景異常分布主要集中在偏中性的地層或侵入巖區,如瑪尼吐組安山巖分布區、侏羅紀斑狀輝長閃長巖分布區。形成了金的局部濃集區。
銅元素異常分布主要于該區的侏羅系火山巖、二疊系沉積巖關系密切,總體看,分布主要沿建設三隊、四隊―躍進馬場一帶成北東向斷續分布,局部銅異常呈北西、近東西環狀分布特征,反映出銅元素的富集主要與火山構造活動及二疊系地層關系密切的特征。
2.3.1 AP-9化探異常特征
AP-9號異常區南側有二疊系哲斯組地層出露。該異常由Cu、Mn、Zn、Au、Sn、Ag組合,以Cu為主,Cu元素有兩個濃集中心呈北西向分布,其中Cu Zn元素的濃集中心比較套合(見表1)。
2.3.2 AP-12化探異常特征
AP-12號異常主要位于侏羅系白音高老組地層中,異常區東部零星出露哲斯組地層,巖性為變質砂巖。異常區東部、西部分別有兩條北西向斷層。異常區南部有一走向為北東向正斷層,沿斷層處出露北東向閃長玢巖脈。該異常由Cu、Sn組合,以Cu為主,異常整體近東西向。Cu異常濃集中心呈東西向分布,其中Cu元素左邊的濃集中心與Sn元素濃集中心套合較好且處在北西向的斷層上;Cu元素的右側濃集中心處在北東向的正斷層上。該異常主要分布于侏羅系白音高老組流紋質凝灰巖、流紋巖、安山巖、凝灰質砂巖、礫巖地層,異常東北側出露二疊系哲斯組砂質灰巖、變質砂巖、砂板巖及大理巖地層。區內見有閃長玢巖脈,且閃長玢巖脈,斷裂構造呈北東向,傾角60°。該異常整體走向為近東西向,以Cu異常為主,Sn異常次之。其中銅異常顯示出明顯的三個濃集中心,具三級以上濃度分帶,顯示出銅元素的較強濃集。該異常主要分布于侏羅系白音高老組中性脈巖較發育,構造活動較強烈。(見表2)
綜合上述特征分析,該區為銅多金屬礦成礦有利地段。

表1 AP-9異常登記表

表2 AP-12異常登記表
(1)下二疊統哲斯組(P1zs)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哲斯組地層在區域上是銅、鉛、鋅等多金屬礦成礦的有利圍巖之一,尤其是在研究區中部地區,是銅、鉛、鋅等多金屬礦成礦的重要有利圍巖。因此,本組地層對多金屬成礦較為有利。
(2)上侏羅統瑪尼吐組(J3mn)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瑪尼吐組地層在本區及鄰區是鐵、銀、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種成礦較有利的圍巖之一,主體成礦地質條件相對較好。
(1)侏羅紀火山巖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侏羅紀火山巖是鐵、金、銀、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種成礦較有利的圍巖和礦源層。
(2)晚侏羅世火山構造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本區有晚侏羅世火山構造,建設四隊破火山口的火山機構與化探綜合異常相吻合,這些火山機構對內生多金屬礦的成礦較為有利,成礦地質構造條件較好。
(1)晚三疊世侵入巖成礦條件
平面上雖多有第四系覆蓋及后期巖體侵入,但總體仍呈現橢圓形;圍巖因巖體侵入在接觸帶處多有角巖化、大理巖化、矽卡巖化蝕變,晚三疊世淺變質侵入巖整體含礦性差,但它是鐵、金等多金屬礦成礦的較有利圍巖。
(2)早白堊世侵入巖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早白堊世侵入巖的多金屬含礦性較好,對銅、鉬、鉛、鋅等多金屬礦成礦較有利。
(3)脈巖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本區脈巖較發育,除酸性、堿性之外的脈巖多金屬含礦性較差外,而中性及半堿性脈巖的多金屬含礦性較好,多是金、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的礦源體和礦體。尤其中基性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是金、銅、鉬等多金屬礦極為重要的礦源體和礦體。
(1)變質沉積巖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本區的變質沉積巖產于二疊系哲斯組地層中,出露范圍較小。但該組地層是鐵、金、銅、鉛、鋅等多金屬礦成較有利的圍巖之一。
(2)接觸變質巖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本區的接觸變質巖主要有角巖化的巖石和角巖類巖石,分布于晚三疊世及早白堊世侵入巖的外接觸帶,這些巖石是火山熱液型鐵多金屬礦的成較有利的圍巖之一。
(3)動力變質巖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本區的動力變質巖主要有斷層角礫、斷層泥、碎裂狀巖石、碎斑巖、斷層(構造)角礫巖,分布于斷裂帶中,是巖漿與含礦熱液活動和就位的有利場所;尤其是硅化構造角礫巖是金、銅、鉬等多金屬礦成礦極為重要的礦源體和礦化體。
該區以斷裂構造為主,斷裂構造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如下:
(1)區域斷裂構造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區域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次之,是控巖控礦和導巖導礦容礦的重要構造,尤其是北東向斷裂構造對金、銅、鉬等多金屬礦的成礦更為有利,成礦構造地質條件良好。
(2)一般斷裂構造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區域上一般斷裂構造較發育,按其分布的方向可分為北北東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南北向——近南北向、東西向——近東西向四個斷裂組。這些斷裂構造是重要的容巖容礦構造,本區是北北東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北西向斷裂構造對金、銅、鉬等多金屬礦的成礦極為有利,成礦構造地質條件極佳。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寶龍山一帶銅多金屬礦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和良好的地質背景,區域分布侏羅系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且有白堊紀花崗斑巖體侵入,縱觀區域成礦地質條件,上述地層均為銅多金屬礦成礦的有利地層,另構造、巖漿活動較強烈;化探異常顯示該區是尋找銅多金屬礦床的有利地區,以火山熱液型多金屬礦為找礦方向。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崔永翔等,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巴彥高勒等四幅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報告,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2013.
[3]許燕等,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巴彥高勒等四幅1∶5萬礦調區礦業權設置方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