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騁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自治區黨委、兵團黨委的統一號召下,告別自己的工作崗位,告別自已的親人,只身一人來到南疆最為艱苦的基層一線志愿服務基層職工群眾。
隨著連接314國道的主干道貫通,各種援助物資和援助工作人員也紛紛來到伽師總場,同總場職工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一部如同“激情歲月”般的史詩畫卷就此拉開了帷幕。5月4日,正是工地各個項目開工的好日子,在該場6號小區,筆者見到了劉勇,他正在工地現場檢查指導工作。吳勇,今年43歲,一米七五的個頭,長方圓臉,臉龐黝黑。2012年6月被兵團組織部從二師二十二團選派掛職于兵團少數民族聚居團場三師伽師總場任工交建商科副科長,至今他還清晰地記得剛來總場時的情景,道路坑洼不平,綠化基本沒有,低矮的平房隨處可見,場部舊貌百廢待建,如今,高樓鱗次櫛比,寬闊的馬路上車來車往,昔日的戈壁荒灘已變成一座美麗的小城。
在采訪中他告訴筆者,掛職已經兩年多了,雖然十分想念家人,但想起在自已為這座美麗的小城所做的一切,他感到無比自豪。這兩年來他黑了、瘦了,每次回家妻子都難免要埋怨一番。他說“作為一名掛職干部從大老遠來到這里,不僅僅是為了鍛煉,更重要的是要有所作為,才能對得起自已的掛職期,給自已的回憶留下一個念想。”
2014年3月,兵團外事局第一批“訪惠聚”工作組,深入基層連隊開展工作。劉勇作為第一批“訪惠聚”工作組由兵團黨委組織部派往三師伽師總場十連參加“訪惠聚”活動,擔任工作組組長,一到連隊,他就帶領組員深入連隊開始走訪模底,同老黨員談心,向種養大戶了解情況,看望慰問貧困戶,帶領職工創業增收,想方設法幫助職工增加收入。常常和組員們一起同職工勞動在田間地頭,有時甚至忙起來就在田間地頭和職工喝水、啃囊,直到傍晚時分才回連隊。他們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連隊干部職工的一致好評。十連連長牛立乾說:“我在連隊工作多年,第一次見廳級干部能夠如此放下身份和普通職工群眾同勞動,而且一干就是一整天;剛來時,考慮到他是上面來的廳級干部,有些工作我都沒讓他們參與,經過他們幾次主動幫助連隊職工勞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無私援助,現在只要有活動我就會主動邀請他們參與,他們從來都沒拒絕過,而且他們在勞動過程中和職工群眾的關系也處得越來越融洽。”

劉勇正在幫職工牽纏釀酒葡萄藤蔓。
4月22日,正是釀酒葡萄生長最佳時節,一大早,筆者在該場九連釀酒葡萄高產示范園見到了劉勇,他正在忙著給貧困戶艾合買提·牙生家20畝葡萄牽藤。劉勇對基層工作有很深的了解,來到伽師總場后,他拒絕場里給他安排在場部的住房,帶領十連“訪惠聚”成員率先入住連隊,為其它工作組樹立了榜樣。在采訪中,該場黨委書記、政委王劍說:“他的到來給十連黨支部增添了不少活力,每周一的早上職工群眾自發來到連部開展升國旗儀式;連隊籃球隊不定期開展比賽;各種學習活動也漸漸多起來了,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這些都是以往在基層連隊看不到的。”
一年來,他牢記囑托,帶著使命,帶著責任,帶著感情,真心誠意訪民情,想方設法惠民生,竭盡全力聚民心,著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關愛“最遠一家人”。工作中他帶領組員放下架子主動與職工群眾打成一片,特別是在春播春播、葡萄種植、棉花打頂、測產等工作中,與職工群眾勞動在一起,深入了解職工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用真情交朋友,用真心辦實事。他充分發揮自已的協調能力,爭取旅游專項資金50萬元,用于建設十連旅游基礎設施,主動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幫助連隊黨支部做好制度建設,手把手地指導連隊政工員建立工作臺賬、公文寫作等方面的工作方法。他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們來到這里目的就是幫助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現在我也是總場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要同大家一起攜起手來,把這個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作為一名分到了南疆的大學生志愿者,我感到非常幸運,多元的文化,西域的風光,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回首一年的志愿者生活,陶醉過也彷徨過,得意過也失意過,迷茫過也沉思過,只有在臨走之際,才深深地感到心中的那種萬分不舍,聽著《離別歌》,眼淚不住地流,才明白這世間有種大愛是離別,有種情懷叫祝福。”楊品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一段清麗的文字記錄著這位女青年的無私援助生活。楊品,今年25歲,2014年8月作為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分配到伽師總場政法辦,作為一名女志愿者剛來總場什么都不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漸漸地習慣并且喜歡上這個地方,工作上積極主動承擔相關科室工作任務,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精神,積極參與“維護社會穩定、打擊暴力恐怖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連隊、社區、學校開展入戶走訪宣傳法律法規,利用休息日深入田間幫助職工采摘釀酒葡萄。
在采訪中,她說:“我熱愛這片土地,他們帶給我太多的回憶和快樂,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土地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我感激孕育了萬物的大地,所以我喜歡勞動,喜歡扛起鐵鍬耕耘。”
伽師總場還有許多人像他們一樣,服務在一線,把這里當作自已的家鄉來建設,他們用心去感受和幫助困難人員,將無私奉獻的精神播撒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