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立群 譚立斌 陳興田 李梅英
【導讀】湖北省利川市梨果生產在當地水果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筆者通過分析當地梨果產業近60年發展過程中產量、產值變化情況,提出應該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綜合措施進一步壯大利川梨果產業,有效實現梨農增產增收。
湖北省利川市地處鄂西山區丘陵地帶,平均海拔1100m左右,常年降雨量1300mm左右,常年月平均氣溫12.8℃,是水果、藥材、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典型的適宜栽培區。當地80%的梨果生產基地集中在利川中部盆地的汪營、涼霧、南坪、柏楊、團堡、元堡、東城、都亭等鄉鎮,具有陽光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降雨量適中、海拔在800~1100m之間、土壤較肥沃等特點。
利川梨果產業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54年當地建立利川國營園藝場,科技人員從國家有關果樹研究機構引進數十個梨品種進行栽培試驗。經過科技人員幾十年的篩選與生產實踐,淘汰了多數不適宜的品種,保留了少數單位面積產量較高、品質較好、經濟效益較突出的品種。
一是梨園面積不斷擴大。據統計,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科技人員基本確定適宜當地栽培的梨品種有 “長十郎”“湘南”“太白”“晚三吉”“黃花”“新高”等。其中,“長十郎”和“湘南”為主栽品種,產量、品質均優,而且“湘南”還是“長十郎”的最好授粉品種。隨著新品種、新技術的不斷運用,以及生產體制、機制的創新,從1954年至2012年的近60年間,以優質梨為主的利川水果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當地水果、優質梨的生產總面積分別是1954年的32.8倍、148倍。“長十郎”“湘南”“黃金梨”等優質梨栽培面積占水果總面積的59.4%,足見梨果產業在當地水果產業發展中舉足輕重;而利中盆地的優質梨面積達到3333.3hm2以上,占全市梨園總面積的67.6%,表明優質梨生產區域相對較為集中(見表1)。
二是梨果產量穩定增長。統計資料顯示,從1954年到2004年的50年間,利川梨果產量增長有限。直到2004年到2012年的8年間,隨著當地梨果生產科技水平的提升,特別是人工輔助授粉技術推廣面積逐步擴大,梨園建園水平提高、管理到位,梨園單產、總產量增長迅速,在不少梨園沒有進入投產期的情況下,梨果總產量仍然達到82000t。從1954年到2008年間,平均每667m2梨果產量一直在0.6~0.8t之間徘徊,到2012年才達到1.11t(見表2)。
三是梨果產業經濟效益穩中有增。從1954年到1984年的30年間,由于梨樹栽培管理勞動強度大、規模化程度低、科技推廣滯后、生產投入較高而經濟效益不高,利川梨果產業產值與梨園面積、產量之間沒有實現平衡增長。從1984年到1996年,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了水果產業特別是梨果產業的發展,平均每667m2梨園產值由1984年的840元增長為1882元,增長了1.24倍。1996年到2008年,由于未投產果園面積較大,以及果園綜合管理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全市梨果產業平均每667m2產值下滑,到2008年下降到1000元左右。從2009年到2012年,隨著高速公路、鐵路的開通,以及果園科技管理推廣力度的加大,梨園綜合管理水平、果品質量大大提高,產值迅速增長。2012年全市水果總產值達到2億元,平均每667m2產值達到1606元,其中梨園總產值達到1.61億萬元,平均每667m2產值達到2176元,梨果產值比重首次達到水果總產值的80%,可見梨果產業發展大有可為(見表3)。

表1 利川市梨園面積發展變化情況
一是加快優良品種推廣速度。選擇梨樹優良品種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基礎和根本途徑。充分利用現有的“長十郎”“湘南”“黃金梨”等高產優質高效優良品種資源,加大高接換種力度,不斷擴大優質高產高效品種栽培面積;引進栽培高產優質高效新品種,加大示范推廣力度,確保梨果產業優質高產高效的后發優勢。
二是加大果園綜合管理力度。在確定優質梨品種的基礎上,加強建園質量管理、果園培肥管理、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修剪及疏花疏果、保花保果等綜合管理措施,有效提高梨園產量和品質,為實現果園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快新技術培訓和推廣應用,如果樹人工輔助授粉、產量質量定向栽培、有機栽培、輕簡化栽培等技術,對梨果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加速推進梨果產業化進程。利川梨果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梨果產業基地將達到6667hm2,屆時梨果產量將有大幅提升,鮮果的貯藏、加工、銷售壓力將加大。當前應按照生產、貯藏、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經營模式要求,逐步完善產業基地建設,切實加快貯藏、加工體系、優勢品牌和市場流通體系等建設,確保果品大幅增產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表2 利川市梨果產量變化情況

表3 利川市梨果產業效益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