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霜喜



少林金剛八式的練習可錘煉人之正氣,磨煉超凡意志力。因其練功時均是一動作左右式重復練習,故非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之精神方可為之。拳論: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練習傳統功夫不能有投機取巧之想法,一步一個腳印,容不得半點虛假。傳統功夫的練習,最為關鍵的是思想品德的修煉,是做人處世恒久心與寬宏高尚心性的修煉。
少林金剛八式由八個動作組成,一降龍、二伏虎、三穿捶、四分心掌、五丹鳳掌、六野馬掌、七雙推掌、八炮捶。練功時以左右式反復練習為主。其動作風格講究,大開大合、直來直去、外主剛猛、內示安逸,氣勢磅礴、勁力迅猛。表現了古黃河流域中原人淳樸豪放的人文性格。功法練習路線以進退來回一條線為主,拳打臥牛之地。步法以提腳勾踢、跺腳震步、碾步闖勁為主要表現形式,行拳時上下相隨,伸縮開合,發放縱橫交錯的陰陽合勁。
剛柔屈直、縱橫捭闔、起落進退、收如貓伏、縱如虎放、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則是練習金剛八式的基本原則。
一、起式
并步站立,先上左腳再跟右腳同時雙手以拳掌之式向前行抱拳禮(圖1)。
禮畢,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提襠收腹,舌舐上腭,目視正前方,自然呼吸—無極式(圖2)。
接上式,右手向前上方抬起高于眉,同時,右腳抬起落腳震步,左腳向左側方邁步成虛步式,右手下按左手前撐,目視正前方(圖3、4)。此又稱三體式,即上中下三路虛實分明,虛則為柔,實則為剛。
二、降龍掌
降龍掌為金剛八式之開山式,其動作勁力迅猛,勢小架大。震腳發勁,剛柔并濟、形神兼備。因練習與實用時氣勢磅礴,勁力縱橫,故名降龍掌。
接上式,左手下按右掌向前發力同時右腳向前邁步發力,后腳尖蹬地,目視右手虎口,此為降龍掌右式(圖5)。
上動不停,右手下按左掌向前發力同時左腳向前邁步發力,后腳尖蹬地,重心在前腿,目視左手虎口,此為降龍掌左式(圖6)。
發力時做到手腳上下相應,形成整體的爆發勁。
三、伏虎拳
伏虎拳,伏則為按有伏虎之意,練功發勁時按手式與挑拳式形成上下相爭之力,結合身法之變化一按一挑,升將協調。近則伏按,遠則挑掀。因跺腳發力,伏按挑拳時有伏虎之勢,故名伏虎拳。
接上式,身法下沉左腿屈膝下蹲同時右腳尖點地成丁步縮身式,左手放于右肩,右手下置于右腿內側,目視正前方(圖7)。
上動不停,身法上浮右腳向前方邁步踏腳,同時左手下按向后捋手,右手上挑,勁至梢節,重心在前腿,目視右手,此為伏虎拳右式(圖8)。
接上式,身法下沉右腿屈膝下蹲同時左腳尖點地成丁步縮身式,右手放于左肩,左手下置于左腿內側,目視正前方(圖9)。
上動不停,身法上浮左腳向前方邁步踏腳,同時右手下按向后捋手,左手上挑,勁至梢節,重心在前腿,目視左手,此為伏虎拳左式(圖10)。
四、穿捶
穿捶是練習以捶帶身,碾步闖勁,身捶相合之渾厚勁為主的功法動作。因其勁力的運行路線是以前手所畫之圓圈為空間,速以后手之中平拳帶身法從前手所畫之圈中穿過,故名穿捶。
接上式,速上右腳扣步于左腳尖前,右手收于腰部左手不動,目視左手食指(圖11)。
左腳提起向左側方邁步成馬步式,左手隨即向外擺拳,目視左拳前方,成馬步撐捶式(圖12)。
接上式,左手向外畫圓一圈,收于胸前。左腳提起屈膝向外旋轉落腳震步,后腳尖蹬地,(圖13)。
右腳迅即向前邁步成馬步式,同時右拳前撐左拳抱于小腹前,目視右拳前方,此為穿捶右式(圖14)。
上動不停,圖15、16即為穿捶左式,練習方法同右式,唯方向相反。
五、分心掌
分心掌是以練習左右之橫向勁力的功法動作,因動作的運行路線是從左至右的里外勁力,有開肩展背之效,故名分心掌。
接上式,身法上浮左手臂隨左肩向里旋轉,目視左拳(圖17)。
雙手臂分開后即隨身法下沉雙手抱于肩肋部,身法旋轉馬步開胯,保持身體中心(圖18)。
上動不停,擰腰調胯,身法向外旋轉勁至膀臂再傳至手指梢節,此為分心掌左式(圖19)。
上動不停,收左腳震步隨即身體左轉上右步成馬步式,雙手臂環抱于肩肋部,目視右側方,蓄勢待發(圖20)。
身法隨腳下之旋轉,雙手臂向外發橫勁,目視右手,此為分心掌右式(圖21)。
六、丹鳳掌
丹鳳掌又稱搬箏式,即雙手陰陽翻轉如搬箏換位之式,練習時以步帶身,勁力斜闖結合雙手纏絲勁上下交錯,發放螺旋交叉的杠桿勁。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禽經》:“鸞,首翼赤曰丹鳳。”丹鳳掌取其動作舒展大方,動靜和諧,故名丹鳳掌。
接上式,提右腳收于左腳前,同時右腿屈膝向外旋轉震右步。身體向右旋轉,右手向外畫圓掌心向下置于胸前,左手防守于右肘下,目視正前方(圖22)。
上動不停,左腳向前邁步成馬步式,隨即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形成上下的合力,目視左手前方,重心在前腿,此為丹鳳掌左式(圖23)。
上動不停,圖24、25即為丹鳳掌右式,練習方法同左式,唯方向相反。
七、野馬掌
野馬掌是以練習側面的斜推勁為主,動作雄壯有力,起腿勾腳,落步鏟腿,晃膀發力,勁至梢節。因其勁力迅猛凌厲勢如野馬奔馳,故名野馬掌。
接上式,提右腳收于左腳前,同時右腿屈膝向外旋轉震右步。身體向右旋轉,雙手向右后方畫圓一圈,雙手虎口相對,肩胯相合,目視左手前方(圖26)。
上動不停,左腳向前邁步成馬步式,雙手隨即向左側方發力,勁至掌根,目視左側前方,此為野馬掌左式(圖27)。
上動不停,圖28、29即為野馬掌右式,練習方法同左式,唯方向相反。
八、雙推掌
雙推掌又稱推山式,因練習時以雙手畫圓(勁走螺旋線),發放向前下方的斜推勁為主,后腳蹬地,身法前撲,以一身之整勁聚于雙掌,有推山移位之勢,故名雙推掌。
接上式,提右腳收于左腳前,同時右腿屈膝向外旋轉震右步。身體向右旋轉,雙手在胸前向下畫圓成捋手式,左腳提起雙手置于胸腹前成金雞獨立式,目視正前方(圖30、31)。
上動不停,左腳前蹬落步成弓步式,同時后腳蹬地雙掌前推勁至掌根,目視正前方,此為雙推掌左式(圖32)。
上動不停,圖33~35即為雙推掌右式,練習方法同左式,唯方向相反。
九、扣步轉體
接上式,身法上浮速上左腳成扣步式扣于右腳前,左手屈臂在胸前,右手在左肘下(圖36)。
右腳提起向右側前方邁步,同時右手屈臂頂肘,成馬步頂肘式,勁至肘尖,目視右肘前方(圖37)。
提右腳收于左腳前,右腳震步左腳上步成虛步式,同時左手前撐,右手置于左肘下,目視正前方,此為三體式(圖38)。
十、炮捶
炮捶亦稱蓋捶,是以身法帶手法使用拳背發放斜向下的蓋壓勁為主,因其勁力是從懷中爆發而出的爆炸勁,又有窩里炮一說,故名炮捶。炮捶的勁力是典型的螺旋杠桿勁,通過身法的沉降起浮、伸縮開合,佐以步法的點蹬扣擺,使整體之勁力聚于手法,從而形成踏腳蹬地、蓋捶壓頂,勢不可擋的炮彈勁。
接上式,身法下沉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尖點地,同時左手置于右肩部,右拳向內旋轉以栽拳之式發力于小腹前,目視右拳(圖39)。
左腳蹬地身體上浮,右腳向前邁步,落腳跺地,同時左手下按,右拳從懷中向正方螺旋發勁,勁至拳棱,目視右拳前方,此為炮捶右式(圖40)。
上動不停,圖41、42即為炮捶左式,練習方法同右式,唯方向相反。
十一、收式
接上式,身體重心向左移動雙腳屈膝下蹲,同時雙手掌順勢向下按,并步站立,叩齒三下聚口中津液下咽于腹中至丹田處,此時思想著頭頂百會穴與腳下之涌泉穴上下貫通,胸中一團和氣與天地同在,此天、地、人合一之道(圖43、44)。
雙腳并步站立,行抱拳禮結束(圖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