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張青松 冷一平 賀金凱 王建芬
長沙醫學院藥學院,湖南長沙 410219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 care,PC)的概念也日益受到關注,社會需求人數占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80%以上[1-2],但是因為傳統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培養制劑生產和處方調配人員為主,忽視了對藥學服務人才的培養,導致今天需求遠大與供給的狀況。 社會需求是教育發展的原動,所以我國傳統藥學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必須深化改革創新培育模式,向培養有藥學服務意識的人才方向努力。
藥學服務是20 世紀80 年代由美國衛生系統藥劑師協會提出,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服務過程[3]。美國藥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為臨床醫院和社區服務的藥學專業人員[4],藥師應用藥學專業知識向公眾(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提供直接的、負責任的、與藥物使用有關的服務,以期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實現改善和提高人類生命質量的理想目標。 顯然,狹義藥學服務的專業性催生了臨床藥學專業的發展。 然而對于藥學教育而言,只有臨床藥學專業學生懂得藥學服務是不夠的,必須有更多的藥學人才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全程化藥學服務[5],才能夠滿足社會需要。因此,本文提出構建教育新模式,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的新型理念,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藥學,也不同于臨床藥學專業,而應是兩者相結合的產物,以此來適應當前社會對藥學從業人員的需求。
我國傳統藥學教育模式是以化學學科為主,學生不懂醫不懂與人溝通,即使是藥學博士也不一定懂合理安全用藥,存在較明顯的知識缺陷。 縱觀藥學教育模式的變遷[6],國外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藥品供應為目的”的簡單教育模式,第二階段“以藥品制造為目的”的化學教育模式,第三階段“以合理用藥為目的”的臨床藥學教育模式,強調為各類人群開展藥學服務。 而我國目前的藥學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以藥品制造為目的”,顯然已落后于時代。 因此,本文通過借鑒國外藥學教育的成功經驗, 結合我國具體國情, 探討構建包含藥學服務內涵的藥學教育新思維,培養既保留傳統藥學的優勢同時又兼具藥學服務能力的綜合型藥學人才,要求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藥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同時,又有豐富的醫學基本知識及臨床用藥等知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外藥學教育體系早已從傳統的“化學模式”,轉向現代藥學的“化學+生物學+醫學模式”,藥學不再屬于單一的自然科學范疇。而我國多數醫藥高等院校仍沿襲舊有的模式,以培養創造藥學科研成果并促進轉化、推動制藥工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主的高級藥學人才為目標,在課設程置上偏重于化學,對于生物學、醫學等內容涉及很少,培養出來的人才存在明顯的知識結構缺陷[7]。 表現為:第一,由于沒有基本醫學知識,學生看不懂病歷,以致沒有評價藥物治療方案的能力,不能發現藥物治療中存在的問題,甚至連日常普通用藥指導也難以勝任。 第二,因為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藥學人員只是藥品的制備和提供者,不懂得與患者做有效溝通和情感關懷[8]。 第三,我國多數高校培養的藥學人才面向新藥研發與生產等環節,導致供大于求引起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藥保健及用藥安全等方面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具備相關知識的藥學服務型人才成為社會的緊缺人才。 說明我國傳統的藥學-化學模式必須做出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國外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改革傳統的藥學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對藥學專業學生增加醫學等知識背景值得重視[9]。 另外,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局面,也希望能有懂醫懂藥的專業臨床藥師來緩解[10]。
臨床藥學是以提高臨床用藥質量為目的,以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為核心,研究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方法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與傳統的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狹義藥學服務的發展基礎是臨床的藥學工作,要求藥師具有完備的藥學專業知識,才能參與臨床治療與藥物評價,協助臨床醫師選藥和合理用藥,使患者不受或減少與用藥有關的損失,提高臨床藥物治療水平。 在用藥實踐中做到與臨床醫生專業互補“專業監督”[11],還必須懂得臨床醫學知識,這樣才能與醫師相輔相佐,使藥學服務更加具有專業化和針對性。 我國自20 世紀80 年代起開設臨床藥學專業,以“藥學+生物學+醫學+管理學”為培養模式,為患者培養臨床藥師提供藥學服務。目前,我國有24 所高校開設臨床藥學專業,該專業屬于國控專業,每年培養出一定數量的臨床藥學專門人才為醫院提供人才需求[12-15],也為藥學服務打開了一扇窗, 但是按照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4 年4 月,我國至少需要臨床藥師2.93 萬名[16],顯然這個缺口是很大的。
然而,廣義的藥學服務宗旨是以患者為中心(包括非臨床患者),推進合理用藥,提高人們健康水平,降低衛生資源消耗的全方位服務。這一理念已得到了我國藥學界的普遍認同,是我國的藥學教育改革的熱點。它所提倡的不僅是局限于臨床藥學專業學生所具備的藥學服務能力,而是要更多的藥學從業者都具有藥學服務的精神和知識,貫徹“以病人為本”的藥學服務理念,通過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使藥學生既懂藥又懂醫,打破專業間的隔離,以提供良好的藥學服務為目標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走現代化藥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傳統藥學教育模式主要培養 “藥品研發和制備”的專業人才,而臨床藥學則主要是為“臨床患者”提供專業的藥學服務,兩種模式培養的人才各適合于特定領域,適用面有限。筆者提出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構建一種以“化學+生物學+醫學+藥學+人文+管理學”為特色的教育新模式,要求藥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化學基礎,掌握藥品的藥理作用、劑型特點及藥效強度等生物學知識外,還要略懂醫學常識,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并具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這樣的人才更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可以幫助廣大的非臨床患者正確使用藥物,避免一些常見藥物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人們用藥的安全性,由“藥物為中心”轉變為“患者為中心”, 實現一種廣義概念的藥學服務。藥學服務要求藥學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來盡量保證對患者的藥物治療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并且盡量降低總的醫療費用。 不僅要求有合適的工作場所和工具以及信息技術的支持,還要求藥學人員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廣泛的知識、高超的交流能力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培養上,除了有藥學專業的知識外,還應增加更多更全面的醫學專業知識。 具有藥學服務能力的學生,在我國制藥型人才趨于飽和共處的狀態下,擁有更寬的就業領域:各種類型醫院(城市大醫院、社區醫院、機關醫院,)藥劑科、藥房、臨床藥學科室;各種商業藥房,醫藥企業藥學服務,鄉鎮衛生院,康復中心,基層醫療機構等[17]。
傳統模式、 臨床藥學模式與新型模式關系見圖1。由圖1 可見,新型模式結合了傳統模式與臨床藥學模式的優點,具有更強大的藥學服務功能。

圖1 三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關系圖
藥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藥學人才的需求。我國藥學教育的目標長期以培養“新藥研究及制備”的技術型人才為主,導致藥學生知識面、就業面窄,制約了藥學教育的發展。 因此,必須進行改革,筆者認為應針對我國當前藥學院校的不同分類,其中,醫科大學或醫學院校開設的藥學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醫學資源,將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藥學服務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既保持傳統藥學的特點,同時兼有生物,醫學,社會人文等完整醫藥知識體系的藥學從業人員;而化工、理工、工業科技大學等可利用自身優勢仍然以培養傳統藥學專業人才為目標,為我國新藥研發和制備提供力量。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對課程體系的總體要求,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我國目前藥學院校的課程設置,主要以化學為主,缺少藥學服務型人才所需的相關課程。在醫學類院校藥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實行化學與生命科學知識體系并重,通過減少或整合化學類課程的門類和時數,適當增加分子生物學、臨床醫學概論、藥物治療學、行為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高級藥學實踐等與藥學服務相關的課程構建新型課程體系。 見圖2。
理論課程體系的設計:將藥學教學設置的課程按學科性質分成4 大類,包括“化學基礎”、“生物醫學”、“藥學專業”、“人文與管理”, 優化組合醫學類課程和化學類模塊,在不增加教師授課和學生自主學習困難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的刪減和整合教學內容,使重心由“藥物”轉向“患者”。
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構建以藥學服務為導向的藥學綜合實踐平臺,區別于傳統的藥學實驗及實習安排,課程設計實踐方式多樣化,除了安排學生去實驗室、藥廠、研究所等機構外,更多地安排學生去醫院、藥店、門診、戒毒中心、慢性病護理中心、藥物信息咨詢中心、家庭護理機構、社區藥房等機構見習或實習,為培養藥學服務打下基礎,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圖2 主要課程框架構建
新型課程體系涵蓋了化學、生物醫學、藥學及人文與管理等內容; 為體現改革特點增設基因工程藥學、藥物經濟學、臨床藥物治療學及人文學科知識,如社會醫學、藥學倫理學、醫用寫作、臨床溝通技巧等科目;使得生物學、醫學及人文管理知識在藥學人才知識結構中比重加大,建立一套系統性的藥學服務教育方案。 因為科目較多可以以選修或考查課的形式開設,大大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保證學生就業或繼續深造的選擇面變寬,有利于滿足人才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多層次。
綜上所述,在藥學本科四年制的前提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探索有助于服務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方案。 通過修訂藥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群,實現從“藥物”向“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的新模式轉化。
藥學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醫藥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人才知識背景、人才就業走向的要求,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 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患者要求藥學從業人員提供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的用藥服務,而不是僅提供藥品。因此,藥學教育機構在遵循高等教育發展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特點與優勢, 自覺調整藥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模式、課程體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與教學模式是必然的。 由此,培養大量具有能夠靈活運用綜合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溝通技巧和解決合理用藥等藥學服務能力的藥學專業人才是藥學教育發展的趨勢。
[1] 王玥,杜守穎,吳清,等.借鑒美國經驗促進我國臨床藥師的培養[J].藥學教育,2012,28(1):7.
[2] 孫路路,栗芳,奚寶晨.培養藥學專業型人才教育改革的設想[J].中國藥學雜志,2014,49(7):622-624.
[3] 胡晉紅.醫院藥學帶給我們的思考[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10):7-11.
[4] 王玉琨,李晨,辛春艷.國內外藥學院培養模式的探討和體會[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29(1):50-54.
[5] 任桅.淺析藥學服務與全程化藥學服務[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1(4):549.
[6] 蔣君好,陳穎,李勤耕.發達國家藥學教育模式轉變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6):1480-1481.
[7] 周濟.創新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靈魂[J].中國高等教育,2006,(3):9-13.
[8] 張屹,張虎.面向大學生科技創新對當前高校實驗教學的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9,(2):84-86.
[9] 沈良斌,冒小璟.臨床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9):65-66,92.
[10] 鄧念英,江志華,楊輝.藥劑科服務質量改進對醫患關系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5,26(7):954-956.
[11] 呂小群,方忠宏,姜玲海,等.臨床藥師在合理用藥中的作用[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1,11(2):60-62.
[12] 劉飛,趙雪梅,王桂玲,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藥學教育滿足社會需要[J].中國醫藥科學,2012,2(7):139-140.
[13] 閆冠韞,杜智敏,吳延麗,等.我國臨床藥學教育現狀及其發展建議[J].藥學教育,2014,30(6):19-22.
[14] 劉雅,張海港,蘇敏,等.PBL 教學法在藥學專業實習學員創新性科研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4):135-136.
[15] 張翠玲,李紅梅,張桂玲,等.基于模塊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藥學案例教學法探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2):154-156,159.
[16] 郝國祥.我國臨床藥學專業建設文獻計量分析[J].藥學教育,2015,31(1):27-33.
[17] 駱航,王文淵,周振華,等.藥學服務能力本位下的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66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