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困境解析

2015-01-19 08:14:56顏玉凡葉南客
藝術百家 2014年6期
關鍵詞:農村服務文化

顏玉凡 葉南客

摘 要: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因忽視村民在文化建設上的主體地位和地方文化的特質而被孤立和冷落,如何擺脫這種窘境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良性發展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文章在對現有研究進行總結與反思的基礎上,以村莊改制的H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景為縮影,思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應有功能,結合對該村的田野調查,指出現有公共文化服務的不足。文章借鑒奧格本的“文化墮距”概念和克蕾茨曼的“優勢—資產”理論,提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只有重視農村地方文化優勢,集中關注、深入發現、積極挖掘并有效利用地方文化傳統的資產,在尊重村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村民自身的文化創造力才能使文化服務滿足村民的文化生活,增進村落的文化認同感、實現政府和諧文化的價值訴求。

關鍵詞:當代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多重功能;文化墮距;“優勢—資產”理念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背景及困境——村民在當下文化生活中的無所適從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這種風險不僅僅體現在貝克所說的制度性風險中,更加體現在拉什的“風險文化”當中,即社會成員寧可要平等意義上的混亂和無序狀態,也不要等級森嚴的定式和秩序。一方面,工業革命和城市化、市場經濟和消費主義、現代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結構,影響了作為個體人的文化生活;而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和國家體系對城市和鄉村中傳統社區的擠壓,人們在得到感官的、物質的滿足的同時卻因精神上過于空虛而找不到心靈的歸宿,漸漸感到被隔離,孤獨、緊張、壓抑等充斥了人們的大腦。缺乏了精神生活的現代社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心靈上的扭曲。在農村,“快速的市場經濟、現代傳媒及社會流動,深刻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樣式,傳統的構成農民人生意義的文化與活動,要么本身被現代社會宣布為愚昧、落后,要么被市場經濟所邊緣化,農民在快速的社會變動中,不再能從一直以來的傳統中獲得人生的穩定感,又不能從以廣告和時尚所引領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中獲得現代的人生意義,因為他們現金收入有限。這樣,農民就被拋入到一個傳統已失,現代又不可得的尷尬境地。”[1]這種尷尬導致了農民的精神生活逐步荒漠化,他們的文化創造活力日益喪失。因此,現階段我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迫在眉睫,通過加強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找到契入村民精神生活的鑰匙,使每一個個體行動者能夠共享現代化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碩果,這是作為政府的一種文化理想,也是不同利益相關群體共同的文化訴求。然而,當前我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實踐卻遇到了瓶頸。一方面,在半城市化現象和城市病在我國發達城市中不斷蔓延和惡化的今天,城市文化日益強化,鄉村文化不斷衰落,農村文化發展明顯落后于城市,村民享受的公共文化權益遠不及市民的豐富,城鄉居民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這進一步導致了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備受冷遇;另一方面,現有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囿于城市的文化服務形式,脫離地方文化結構,忽視村民的主體地位,導致了城鄉文化服務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的人生價值追求也迷茫無助。因此,本文認為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溝壑日益拉大的背景下,不能一味地注重宏觀方面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量化結構,更應該著重于從農村文化自身結構的微觀視角來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把村民的適應問題及其對文化服務的能動作用納入我們的研究視野。

二、既有研究與反思——著眼于村民主體地位與農村文化特質的話語缺失

在目前有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當中,學者們都認可現階段中國農村文化建設存在著很多弊端和不足,表現在供需矛盾突出,有效供給嚴重不足;服務水平不平衡,服務錯位;文化市場秩序混亂,非法經營活動猖獗;公共文化業務經費不足,公共文化設施落后;文化服務機構運轉存在較大困難,文化人力資源缺乏等方面(劉衛、譚寧,2007;龍興海、曾伏秋,2009)。造成這些不足的原因,大多數學者都歸因于政府,比如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投入不足;政府對民間文化組織與市場參與文化服務供給缺乏必要的支持與規范;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機構工作人員的業績考核評價制度不健全等(龍興海,2009;王愛民,2008)。因此有學者認為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但政府提供服務的供給方式則必須是多元化的,應混合采用免費直接提供、全額出資購買和對公共文化服務給予適當獎勵等方式(竇維平,2005;李燕,2006)。另有學者從農村公共文化狀況及其制度困境、農村文化服務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創新與平臺構建等三個方面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行了論述(曹愛軍、楊平,2011)。葉南客研究員(2008)從農民的主體地位出發,一方面,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其建設過程中需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形成“政府支持、農民志愿、社會參與”的農村文化發展模式,避免出現政府供給的不是農民所需求的,而農民盼望的卻又是短缺的尷尬現象;另一方面,應培育農村文化人才,壯大農村業余文化隊伍,扶持農村文化經紀人隊伍,通過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文化發展。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文化服務的現狀,意識到了城鄉文化服務的巨大差距,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現狀不容樂觀,農民的文化生活也不盡豐富,農村的文化發展滯后于城市文化發展;二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滯后的原因,認為農村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應該基于社會公平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來尋找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了關于政府轉型、財政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建議,力圖從體制、機制、管理等各個角度找到政府如何解決農村文化發展滯后的鑰匙;三是在討論如何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時,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即正如葉南客研究員指出的,“政府供給的不是農民所需求的,而農民盼望的卻又是短缺的尷尬現象”,文化服務大多以城市為藍本,提出的對策基本都是立足于以城市為主導的,多考慮如何以城市帶動農村,未能根據城鄉的不同文化特質來探討如何推進城鄉文化的和諧發展;四是從學科視角上看,目前對于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研究多來自于文化理論研究者、公共管理學者以及各政府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文化服務的研究比較少見。農村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文化系統,是外在結構性力量與內在個體行動者的能動反映的微觀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現有研究對村民的主體地位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對農村的文化特質未能進行透徹分析,只是單純地希望通過國家自上而下的重新設計,來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和清晰,從而使得這種文化服務成了“裝在套子里的文化”。我們應該認識到,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應以行動者即村民為主體,使文化服務適應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進而形成村落的文化認同,并最終實現政府和諧文化的價值理想。

三、農家書屋——H社區曲高和寡的公共文化服務

當下,中國鄉村社會正被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大潮推涌著向前滾動:傳統農村村落轉化為現代城鎮社區;傳統村民化身為現代市民。中國快速城市化中出現的亦城亦鄉的過渡性社區是地方對城鎮化實踐的現實回應。這種改制型的農村社區不是自然性的變遷而是一種人為性的村莊改制,因而應將其定義為“轉制社區”。[2]這些地區雖然經過人為改制變成了城市,但是實際上在轉制過程中村莊要受到內部經濟社會文化結構及組織的制約,具有行政村的特征。本文的研究著眼點是經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農村轉制社區的農村文化服務實踐現狀。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情況,筆者于2014年春天對蘇北地區某市H社區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實地調研。H社區北枕滁河,南鄰老山,是Y街道辦事處所在地。2000年以來,H社區經過兩輪區劃調整,由原來的H村、D村、Y村、F村、街道居委會以及林場合并而成,面積為14.8平方公里,其中圩區面積為6.2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和街道平原面積共8.6平方公里,H社區下轄6個片區,居民2197戶,共6489人。2013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為7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861元。近年來,在區委宣傳部及上級宣傳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榮獲了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全國文明村鎮稱號,2007年,H村還被中宣部評定為全國唯一以村集體申報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典型村。2013年H社區用于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達到了150萬元,先后共組織文藝演出、摜蛋比賽、演講比賽等文化活動20場次,農家書屋共藏書1300余冊。1.失落的農家書屋——H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圖景斑駁的樹影下,一幢兩層樓的灰色建筑佇立在村東頭。落日的余暉照耀在它泛黃的桌子上,偶爾一絲微風飄過,浮起書上的陣陣灰塵。空蕩蕩的房間里,偶爾會有放學孩子們的嬉笑聲,那笑聲在幽靜的“圖書館”里面,顯得格外刺耳。日暮蕭蕭之時,書屋在“犬吠一聲村落閑”中,孤獨又落寞。這是筆者所調研的其個村“圖書館”即農家書屋的調研景象。書屋里那落滿厚厚灰塵的書,那寂寥的借閱室,沉默的圖書交流點,生動地演繹著這個農家書屋動情的悲哀,近乎無情地證明著該村所謂文化服務的失落。“原來設想的并不是這樣子”,書屋里唯一的工作人員、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說:“鎮政府搞農家書屋是為了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我們認為蓋個漂亮點兒的房子,再進一些書,自然就會有人來看書了。另外還準備了一間屋子作為圖書交流室和活動室,用來給村民讀書交流或者組織文化活動,可是村里一直就沒有幾個人來,有的人翻翻書就走了,有的人在外面轉轉根本不進來,后來這個書屋干脆就成了野孩子躲貓貓的地方了,晚上這里更沒有人敢來,村里人還給它起外號叫鬼屋。”“原來我想得挺好”,村里的一個教師、該村有名的“文化人”說,“原來以為書屋設置好之后,會像城里的公共圖書館一樣,各類書籍琳瑯滿目、一應俱全,村里面缺的就是這種文化機構。但是沒想到,圖書室里面的書目不但不全,而且都是關于科技種地的,這些知識回家上網就能搜到了,干嘛來這里看?真的很失望!”一個設計精良、政府用心良苦的農家書屋,為什么會從定位于“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的漂亮圖書館淪落到給“野孩子躲貓貓”的“鬼屋”呢?一個被村里人給予較高期待的文化機構,為什么會辜負了村民們的拳拳期望?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這種“文化服務”單調乏味的展現形式綁架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書屋的繁華與落寞,只是一種表面景象,隱藏在背后的原因是文化服務對村民在“享受”文化服務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的漠視,這也是該村文化服務與生俱來的在深度功能上的缺陷。成功的文化服務可以圍繞主體發揮多種服務功能,這種生機和多樣性會產生更多的生機,而沉寂和單調則讓生機遠離。政治家充滿藝術色彩的簡單想象總是可以喚起設計師和使用者的向往,讓他們不得不喜愛。但是在現實中,只有切合村民需求的多樣化功能的供給,才具備實際魅力來引發自然的文化之流,吸引源源不斷的使用人流。書屋同其他璀璨的文化服務設計一樣,不是一個行將就木的擺設,也不僅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更是以村民為核心的一個生動多樣的功能性整體。2.多重功能的有機整體——H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應有功能正如前文所說,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是一個抽象物體,更不是政府設立的孤立收藏品。一旦脫離了具體行動者的使用和參與,它們就不具有任何意義。那么到底文化服務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筆者認為理解文化服務的功能,應該從文化服務的主體——村民出發,以村落特色文化生活的結構為落腳點,滋生文化服務本應具有的生活功能和文化認同功能,從而實現政府“和諧文化”的價值訴求。(1)從空虛到滿足——村民文化生活的豐富土壤:村民生活的維度“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這首恬靜怡然、鄉情蕩漾的詩句,來自王維的《渭川田家》,寥寥幾句將農村生活的充實和閑適躍然筆上。而這種充實的田園生活,在當今的農村已經不復存在了。在制度與市場的雙維作用下,農村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一方面,轉型中的村民逐漸從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中抽離出來,游離于傳統農村的社會結構之外,逐漸成為原子化的孤獨的個體。越來越多的農民感覺到空虛、寂寞;另一方面,由于當前市場經濟及現代價值的侵入,使農民傳統的生存價值邊緣化,農民作為自己生活的主體地位,被一種強有力的外來力量所壓抑和排斥,而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2]他們因此有著強大證明自己人生意義的內在需求。所以文化服務的基本功能就是滿足村民個體的文化生活需求,這也是文化服務的本源和終極意義。這種生活需求的滿足指的是為村民構建一個公共的、有品位的、適合他們需要的文化場所,在這里,村民可以獲取知識、了解信息,成長自我;在這里,村民可以找到心靈的滿足,可以實現人生意義,豐富文化生活。正是這種瑣屑、真實、一地雞毛的文化生活,使文化服務場所成為了文化服務的總體框架構想與具體的個人文化需求之間的重要實現領域,成為了一個村落中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交融、栩栩生輝的關鍵地帶。(2)從變動到穩定——村落文化共識的再構建:村落文化共識的維度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是鄉土社會,在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擁有一種地方性共識,這種地方性共識包含價值與規范,是農民行為的釋義和規范系統。但是在當今農村,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流動日益增強,市場經濟下人們“唯利是圖”地追逐個人利益,鄉村社會趨于陌生化,人際關系的紐帶逐漸松弛,鄉村人心渙散、文化乏味、集體感和凝聚力弱化,鄉土性的核心內涵——村民與“鄉”和“土”的關系不斷地瓦解和裂變①。原有的地方性共識也因此陷入變動之中,新的共識又尚未定型,村民的文化認同感日益凋零。另一方面,由于工業文明的不斷侵蝕,村莊邊界的日漸模糊,農村社會多元化、異質性的增加,村民的就業、收入、交往、興趣、品味、愛好、需求都出現了差異。這種“斑駁而實在的階級階層結構本身又深嵌屬于它們自己的文化語境中,并以其特有的意義、符號、語言和生活方式,表達它們各自不同的實在,或表達它們共處、共享一世的整體”。[3]根據格爾茨“文化是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②的觀點,可以認為文化別具一格擁有獨特魅力的地方,在于它可以通過地方文化特有的意義、符號、語言和生活方式及其現實的內容蘊意的傳播、互動和交流,達成人與人之間以至某種共同體內部的溝通、對話和仲裁,進而形成共識和團結。文化服務就是在此基礎之上構筑了一個發揮文化特殊魅力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家園中,村民可以通過文化知識的獲取、文化生活的共享,增加心理層面的歸屬感、認同感、被尊重感和幸福感;在此基礎上,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對村民的不同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進行整合,進而形成村落的集體意識,增進村民彼此間的信任關系,從而達成對鄉土的文化認同。(3)從忽視到關懷——政府文化價值理念“世俗化”的路徑《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決定》中首次把“人人共享”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則,作為和諧社會總體價值訴求的一個基本價值維度,建立“人人共享的和諧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價值理想,也成為了和諧社會觀的文化表述。[4]但是如何實現這種人人共享的和諧文化?長期以來,農村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落后、愚昧的文化代名詞,農村人被誤解為是一個具有攜帶鄉下口音、行為粗魯、喜好封建迷信的符號特征的人群,村民的文化需求也一直被政府忽視,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下,一味地停留在空洞的理論關懷層面的“人人共享”的和諧文化,很容易被消費成一個給政府方便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口號,一種與全球社會文化變革接軌的動人姿態。[5]如何能讓文化從空洞的理論關懷走下圣壇,契入到農村去?如何將和諧文化終極價值理念“世俗化”到村落中的每一個村民上?筆者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開創了使農村居民平等享受文化權利的路徑,是包容性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的必要條件,同時,它也是政府對文化進行治理的著力點,政府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潛移默化地向村民推介其倡導的文化價值,達至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可見,文化服務應該致力于為國家、為村落和村民搭建一個具有文化生態意義的文化空間和精神天地。這種服務一方面是政府實現自己和諧文化價值理念的方式,另一方面又為村民們提供了享受文化生活和共建文化認同的營養土壤。

四、“裝在套子里的文化服務”——忽視主體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服務被賦予了太多的期待,承載了頂層設計者太多的夢境。但是它們并沒有眾望所歸地改變村民的文化生活狀態,沒有滿足不同特質的村民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其本身也受到了所在村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甚至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看似美麗,卻又虛無縹緲。1.“陳芝麻爛谷子”——與時代脫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農村龐大的資金投入、笨拙的無效率而又擁有咄咄逼人的權利的官僚制高大陰影下,本應作為文化服務主體的行動者的身影卻愈發渺小。文化服務內容陳舊,忽視村民基本需求是H社區文化服務的最大特點。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在農家書屋看書和借書的人十分有限,書屋成為一種擺設,進書屋借閱圖書往往被視為另類。在H社區,所屬區宣傳文化部門組織的“電影下鄉,好戲連臺”活動中,這個6000多人口的鄉村,一場電影不超過200人觀看。很多人不關心電影什么時候放映,也不關心放映什么影片,去的村民也只是單純地想湊湊熱鬧。一方面是政府的公共文化資源不停地加大投入,另一面卻是無人享用文化資源而造成的浪費,這種現狀是文化服務與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錯位的必然結果:H社區農村文化書屋里的圖書報刊大部分都是陳舊書刊,有些圖書即使是新書其內容也比較陳舊,圖書更新落后于群眾與時俱進的閱讀需求;電影下鄉的影片有些還是十幾年以前的影片,即便新近幾年的電影,村民也大都通過電視或網絡看過,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與時代發展嚴重脫節。這樣的場景提醒我們,公共文化服務應該引領時代、關注時下、聚焦時尚,它只有在尊重當地文化現有特質的基礎上體現當前時代最富普遍意義的價值取向、精神氣質、心理狀態和情感狀態,才會被人們所關注、所記憶。文化服務應該“從當下切入,從時下人們普遍熟悉甚至現在發生的某些現象、動態、問題入手,滿足百姓最迫切、最期待的文化需求”。[6]脫離了以民為本的基本出發點,任何文化服務都變成了盒子里面的收藏品,凄涼又冷清。

2.“高山流水”與“陽春白雪”——與生活脫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平時集市上商家為宣傳所提供的帥哥辣妹表演少有人駐足觀看。H社區的廣場舞成員有的已經60多歲,但她們的表演卻吸引了這個6000人的社區的多人前來觀看,居民自發編排的生硬的僵尸舞,群眾們卻看得津津有味。電影放映沒有幾個人觀看,但春節時中學組織的文藝表演卻吸引了千人觀看。社會學家甘斯在他的《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品味分析和評估》一書中,通過觀察具體的個人或群體在文化取向上的差異,提出了“品味文化”的概念,他將價值觀和審美標準視為界定品味文化的根本,而那些對價值和品味文化內容做出相似選擇的使用者則被描述為品味公眾。甘斯進一步區分了五種以階級為基礎的品味公眾和他們的文化:高雅文化、中上層文化、中下層文化、下層文化和準民俗下層文化。③雖然甘斯偏重于階級文化審美一致的觀點不能完全作為我們看待農村文化需求的依據,但是卻佐證了擁有不同品味文化的人群擁有完全不同的文化需求這個基本立場。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形式必須貼近村民的實際生活需要。村民的文化層次決定了其所需要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應是比較直觀的、生動有趣的產品與形式,必須貼近農村的生活實踐,反映農村的時代風貌,特別是與農村傳統生活習慣和地方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服務內容。看電影、聽戲曲,打造農村的影劇院和小劇場的形式,這些文化產品雖然是送到了村民家門口,但是這種公共文化服務形式與內容卻是為迎合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而設置的,與村民的生活習慣并不適應。H社區還新辦了一些藝術品和書法展覽,與農村的生活實際脫節嚴重,不少村民反映“這是什么東西亂七八糟的”,這些文化服務自然成為了“高山流水”與“陽春白雪”——一個與村民生活嚴重脫節的亭臺樓閣。3.整齊劃一與形式單一——與多樣化的村落地方文化服務需求脫軌的文化服務文化服務要與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相適應。每個地區都有其不同的村莊社會結構,“村莊是農村生產、生活和娛樂的基本單位,村莊社會結構不同,生活在村莊的村民和農戶就會有相當不同的應對生產、生活和娛樂的方式,也就有相當不同的行為邏輯。”[7]因此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應該是根據不同村莊的文化特色量身訂造的文化服務,而不是運用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形式臨摹出來的文化服務模具。H社區提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過于單調,過于形式化,純粹為文化而文化,與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嚴重不符,更不能形成形式多樣但又彼此相互聯系的公共服務有機整體。H社區興建的農家書屋、定期舉辦的“電影下鄉、好戲連臺”的文化活動,一些附庸風雅的藝術品、書法展生搬硬套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形式,沒有能夠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內容創新,未能實現服務形式的豐富化,特別是定單式服務。究其根源,這種僵化的文化服務是對村民對于文化服務的能動性作用與地方文化特質的漠視,嚴重忽視了村民對于他們親身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抹煞了地方文化結構對于文化服務的作用。

五、結論與啟示——重視微觀主體能動作用與地方文化特質的發展愿景

根據文化社會學家戴安娜·克蘭(Diana Crane)的觀點,文化社會學有兩種研究思路,一種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文化現象,另一種是運用文化視角來研究社會現象。[8]周怡認為:從前一種研究向后一種研究的轉向標志著文化社會學在社會學這塊領地里的真正崛起和自主。伴隨著這樣的轉向,文化社會學本身的理論取向也越來越從精英的霸權文化取向轉向平民精神的亞文化取向,從注重精英文化轉向了對亞文化或弱勢群體或大眾文化的強烈關注。[3]“文化與結構一致的概念日益失寵,人們已經不再固守兩者之間的‘自主或‘因果的傳統話語,而取文化和結構相互建構、文化差異、文化多元、文化聯結松弛的全新話語。”[9]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滯后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很深刻的社會問題。我們不但要對農村的文化、文化服務進行社會學視角的分析和觀察,更多的需要對很多不言自明的概念和慣性思維背后的假設和權力關系進行分析。而這正是當今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最為缺乏的部分。1.注重宏觀結構下微觀主體的能動作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理念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提出了“文化墮距”(Culture Lag)概念,用于表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社會變遷速度上所產生的時差。他認為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是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所構成的,在文化的整體變遷過程中文化的各部分的變遷速度并不一致。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最快且往往會引起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隨之發生變遷,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因此成為物質文化的適應文化。這種變遷速度的差異將會導致“文化墮距”現象的產生,即舊的文化會出現在新的物質條件中。[9]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是建立在優先發展城市的背景下的,因此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自然會出現城鄉文化建設在財政投入、設施建設、創新水平和消費能力上的“墮距”。雖然“文化墮距”是任何社會在其發展進程中都會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因為物質文化的變遷本就快于適應文化,但是“文化墮距”如果長期得不到彌合或緩解,反而不斷拉大,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文化失調,從而引發社會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應該在文化服務的財政機制、文化資源、供給方式上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改革。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都是在這個思路下展開的。但是這類研究思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從文化變遷上論述文化,卻對本土居民的適應問題和地方文化的自身特質研究不足;二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完全忽視了行動者對于文化服務的能動作用。實際上,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相關群體在各自的語境中實踐著多面性的發展話語,共同建構著各自不盡相同的地方性文化。也就是說,在建構農村文化的過程中,行動者即村民并不是被動的接受,“在村莊內部結構域系統變遷中,我們看到,雖然村莊的同質性被拋棄,但并沒有形成傳統與現代的絕對割裂,傳統總是楔入現代,總是觸碰現代,總是與時俱進,自我更新。”[10]因此衡量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現狀,不能戴著“滯后”色鏡審視農村文化,而要意識到農村文化不是文化滯后的糟粕,農村文化是外在結構性力量與內在個體行動者的能動反映這一微觀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包含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戶籍政策和文化政策的作用,包含著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強勢形塑,包含著傳統地方文化傳統的生息繁衍,更加包含著作為行動者個人內心的文化觀念和價值信仰的“慣習”。因此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遲滯,絕不是因為少建了一所文化館,少搞了幾個農家書屋,更不是因為農村文化的滯后,而是因為農村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文化系統,我們忽視了這個系統中不同利益相關群體的互動作用,忽視了地方文化自身的結構特點,一味地鉆研如何在國家結構層面即精英文化層面上主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走向。2.從需要到資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愿景“文化不過是以發送者到接受者的單線形式(如一支射向祀子的箭)來傳播,這個觀點忽視了包括參與者之間對話的交流方式,也忽略了對文化產品的各式各樣的使用。”[11]筆者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依賴于將文化服務的客體——村民主體化。這種主體化意味著文化服務研究思路上的轉移,意即不但圍繞著村民的需要,還要挖掘和動員農村特有的文化資產優勢,積極主動尋求服務路徑,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筆者在這里借用社區中的“優勢—資產”④社區發展模式的概念,提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需要一種“優勢—資產”發展理念,即重視農村地方文化的優勢,集中關注、深入發現、積極挖掘并有效利用地方文化傳統的優良資產,發揮村民自身的文化創造力[12]。具體來說,這一理念的內容有著獨特的涵義和價值取向。

猜你喜歡
農村服務文化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誰遠誰近?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中國記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日韩av无码DVD|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不卡无码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色AV色 综合网站| 91精品亚洲| 久久综合色88| 激情午夜婷婷|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色伊人| 亚洲视频免|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九色视频一区| a亚洲视频|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麻豆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尤物视频一区|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αv毛片|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夜夜操狠狠操|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白|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久草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五月婷婷综合网|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99在线小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综合网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青草精品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尤物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欧美在线一级片|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