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冀川



摘 要: 新時期以來,走出去成為中國電影界發展前行的重要動力。幾十年后,在新形勢下,中國電影走出去遇到了困難,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現狀?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困難?甚至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電影走出去?這是文章要努力思考和探索的。
關鍵詞:電影藝術;當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路徑;中國電影作品;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新時期以來,伴隨著“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國家口號,中國電影走出去自然而然也成為電影行業發展前進的重要驅動力。曾幾何時,我們可以因為某部國產電影在國外某電影節獲獎或在國外公映賺得外匯而欣喜若狂、民族自豪感倍增。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現狀如何呢?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完善和不斷擴大,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中國電影走出去”這一曾經的時代強音呢?
一、中國電影走出去的現狀
2013年,中國電影走去的海外收入現狀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首先來看北美票房,2013年北美總票房達到109億美元,但是,全部華語電影僅僅在北美獲得780萬美元的票房,占北美109億美元總票房的0.715%。
表1 北美票房前22名的華語電影具體情況[1]
排名片名北美票房(萬美元)影院數北美映期(月/日)發行月
1一代宗師659.508048.23韋恩斯坦
2私人訂制25.74912.20華獅
3毒戰12.82137.26Variance Films
4天注定10.39610.4Korber
5太極俠10.0111011.1Radius/韋恩斯坦
6十二生肖9.8910210.18AMC
7狄仁杰之神都龍王8.78359.27AMC
8天臺愛情8.58177.19WellGo USA
9非常幸運6.44239.20華獅
10人再囧途之泰囧5.74352.8AMC
11小時代24.3868.16華獅
12葉問:終極一戰3.79149.20Wellgo USA
13太極2:英雄崛起3.5174.26Wellgo USA
14小時代2.3537.26華獅
15白蛇傳說1.8842.8Magnolia
16分手合約1.4435.24CJ娛樂
17致青春1.1236.14華獅
18紐約客@上海1.0442.15Stara Media
19我Ⅱ0.9222.22First Run
20北京遇上西雅圖0.66311.8華獅
21血滴子0.53106.14Wellgo USA
22搜索0.11211.57Vitagraph
在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一代宗師》票房超過百萬美元,達到659.5萬美元,但是如果換算成人民幣,也不過4000萬左右,與其在內地近3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相比顯得頗有點寒酸。而其它電影在北美的票房怎一個慘字了得,《人再囧途之泰囧》本想挾內地票房13億人民幣的余威到北美賺它一筆,沒想到票房只有讓人可憐的5.74萬美元,登陸北美前的滿腔豪情被未曾預料的無情現實沖擊得尷尬和無語。而從總體上看,2013年中國電影出口總票房14.14億元人民幣(約合2.28億美元),占世界(除中國外)總票房324億美元的0.704%。與此同時,盡管2013年中國內地票房達到創紀錄的217.69億元人民幣,但是,進口影片中有28部票房過億,進口影片的總票房達到90.02億元人民幣,占到中國內地票房總額的41.35%。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國家廣電總局)披露的數據如下:2010年,共有 47部國產影片銷往 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 35.17億元人民幣;2011年,共有 55部影片銷往 22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 20.4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42%;2012年,共有75部影片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10.63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48%。中國電影出口的票房自2010年達到35.17億元人民幣的峰值后,基本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與不斷攀升的內地票房的總額相比也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盡管2013年的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14.14億元人民幣比2012年的10.63億元人民幣有不小的增長,但總體上這兩年的海外收入已經回到了2004年和2005年的水平。
表2 2003-2013年度電影總票房、年度票房增長率、國產電影票房、進口電影票房和國產電影海外收入一覽表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年度電影總票房(億)9.215.14 20.4626.2 33.27 43.41 62.06 101.72 131.15170.73217.69
年度票房增長率(%)65.227.33127.330.54363.929.730.127.5
國產電影票房(億)58.3011.2814.4018.0126.8935.1357.3470.3182.73127.67
進口電影票房(億)4.26.849.1811.8015.2616.5226.9344.3860.848890.02
國產電影海外收入(億)5.51116.519.120.225.2827.735.1720.4610.6314.14
二、中國電影海外收入下降的原因
中國電影海外收入自2003年的5.5億元人民幣開始步入快速上升期,至2010年達到35.17億峰值,而后便進入了快速下降期。這一現象頗令人不解,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不斷擴大的大好形勢下,為什么國產電影海外收入不升反降,且降幅驚人?莫非正是由于內地票房市場的高速擴張導致電影界失去拓展海外市場的動力?中國電影海外收入下降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第一,武俠片熱的落潮。
武俠片在海外的傳播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香港的武打明星李小龍把中國功夫帶到了美國好萊塢,并使得“功夫”的中文字音成了一個新的英語單詞——Kungfu。隨著更多武俠片進入美國影院,美國電影中也開始出現中國武打的經典動作招式。比如《黑客帝國》就引入了大量李小龍式的拳法以及黃飛鴻的經典拳腳招式,甚至還出現了香港電影中的醉拳。《殺死比爾》中,女主角在峨眉山的各種習武招式也流露出了濃厚的中國武術風格。《大偵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里的福爾摩斯也放棄了小說原著中的英式格斗,玩起了中國功夫。新世紀以來,隨著《臥虎藏龍》(美國票房1.28億美元,全球票房2.14億美元)、《英雄》(美國票房0.54億美元,全球票房1.77億美元)、《霍元甲》(美國票房0.25億美元,全球票房0.67億美元)、《十面埋伏》(美國票房0.11億美元,全球票房0.93億美元)、《滿城盡帶黃金甲》(美國票房0.066億美元,全球票房0.68億美元)等新武俠片的上映,形成了一個武俠片的新熱潮。這些電影利用新的電影技術以不同以往的電影語言創造了嶄新的武打形式,從而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觀眾。不過,缺少內蘊的形式花樣再怎么翻新總會被厭棄,所以,當對這一波武俠片的獵奇心理過后,世界觀中的觀影熱情隨之不再。從2006年一直到現在,中國電影在北美的票房再也沒有進入到前400名。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是500多名,《龍門飛甲》雖說是第一部立體武俠片,但在北美市場只有17萬美元的成績,排到700多名。2013年,僅武俠片《一代宗師》的票房在北美超過百萬美元,達到659.50萬美元,其它武俠片,《太極俠》票房只有10.01萬美元,《狄仁杰之神都龍王》8.78萬美元,《葉問:終極一戰》3.79萬美元,《太極2:英雄崛起》3.51萬美元,《血滴子》0.53萬美元,這種票房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由2000 年《臥虎藏龍》所帶動的武俠片熱,或者說動作片熱,目前在北美市場上已經徹底失去了吸引力。”[2]
第二,單向的文化隔膜。
到2014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第36個年頭了。由于剛剛改革開放時,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全方位落后,所以,“崇洋”、“媚外”心理根深蒂固,這種心理也促使我們去認識、了解和學習西方。因此,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特別是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認識和了解遠超過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比如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遠沒有普通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那么深。以100為標準,如果說我們對美國人了解達到40%的話,那么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恐怕不足10%,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人對中國的接受遠沒有中國對美國的接受那么深。在美國生活過并與美國普通家庭接觸較多的中國人會知道,普通美國人甚至不知道中國有五千年文明,不知道中國的領土有美國國土面積那么大,不知道南京大屠殺,不知道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不知道中國和日本的歷史恩怨,甚至不知道普通美國人來中國訪問不會有便衣跟蹤,更不必說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學、哲學等深層文化了。當然,沒來過中國的美國人也不會認識到中國開放的程度、發展的程度其實遠遠超過他們的想象。所以,這種單向的文化隔膜嚴重阻礙著普通美國人接受中國電影。據美國相關機構的調查,“目前超過 33%的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一無所知,超過 30%的英語觀眾完全沒看過中國電影,選擇中國電影作為了解中國文化主要渠道的外國觀眾比例僅為25.9%。”[3]這一調查結果也正好印證這一點。
圖1 紐約曼哈頓街頭影像店里只有華語武俠片(作者拍攝)
第三,競爭慘烈的北美電影市場。
在北美電影市場的收入狀況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風向標,但是,北美電影市場競爭慘烈。2013年,北美市場共計放映679部電影,票房總額達到109.2億美元,31部電影票房突破1億美元,13部影片票房突破2億美元。這31部過億的電影總票房接近60億美元,剩下648部電影的平均票房770多萬美元。在好萊塢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制作費用和后期宣傳費用面前,可以想象,絕大部分電影實際上賠了本連吆喝都賺不到(至少是北美電影市場上)。盡管北美電影票房2013年達到創記錄的109.2億美元,但是比起2012年的108.4億美元也僅僅增加了0.8億美元,比2009年的105.6億美元只增加了3.6億美元。因此,在北美票房總額成長空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以后很長的時間里,很多上映的電影賠本是可以預期的。那么,在如此境況下,中國電影要想在競爭慘烈的北美電影市場中分一杯羹,可謂困難重重!
圖2 這是紐約地鐵里的不斷更新、讓人應接不暇的電影海報,找不到一張華語電影海報,甚至找不到一張歐洲電影海報(任教2013年拍攝)
第四,技不如人。
不是我們導演的拍攝水平不如美國導演,而是我們的攝影技術落后,幾十年來一直是跟著別人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電影的發展不再是主要由某種電影理論或學說推動,而主要是由電影的拍攝技術在推動,每次技術的革新都會帶動電影拍攝的革命,進而引領觀眾的觀影熱潮。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都設有專門技術開發部門一部電影大片往往附帶著諸多技術專利。看看好萊塢在國際上獲得高昂票房的電影,哪一部沒有技術創新帶來的影像奇觀?《星球大戰》《泰坦尼克號》《指環王》《星球大戰前傳》《2012》《阿凡達》,直到剛剛上映的《變形金剛4》可以說都是如此。所以,中國電影只有在電影拍攝技術方面超越好萊塢,才能真正趕超好萊塢,在海外取得如好萊塢那樣的業績,并最終建立所謂的“華萊塢”。這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更多的也不是純粹電影領域技術的比拼,而是國家綜合科技競爭力的比拼。我們期待中國電影趕超好萊塢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三、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去嗎?既然外國人的錢那么難賺,那么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去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首先回答當年我們為什么要走出去。
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國電影走出去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自我證明,一個自卑而又自尊的偉大民族亟需通過走出去來自我證明。當時,國門初開,我們發現和西方相比我們全方位落后了,怎么辦?“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復興之夢。這時候,一部電影在國外的公映、獲獎都可以成為一個民族引以為傲的資本,進而成為提升我們民族自信的重要推動力。所以,當《紅高粱》在1988年獲得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的時候,張藝謀一時間成為了全民族的文化英雄。
圖3 《紅高粱》電影圖片及張藝謀獲得金熊獎的照片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電影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遇到了兩個新問題:一個是老百姓走進市場遠離影院,影院門可羅雀;一個是自1994年開始,當年引進的外國大片給中國電影帶來的沖擊。這個時候,中國電影走出去是面對生死存亡的自救。中國老百姓遠離放映中國電影時的影院,而又涌入放映外國大片時的影院,此時,中國電影從國外電影節得到了持續的、經常性的褒獎。1992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謝飛的《香魂女》獲得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得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1999年,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獲得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十年內,西方三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都被我們納入了囊中,加上其它的大小獎項共計28個,是80年代獲得獎項的4倍。第六代導演也從走出去的策略中崛起。但是中國電影在國內票房上的持續的慘敗,讓這些電影獲獎只是說明中國電影還活著。到了新世紀,隨著中國大片的出現和崛起,盡管票房仍被進口大片拿走一半左右,但中國電影逐漸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已經能夠與進口大片分庭抗禮。這使中國電影不斷積累自信,內心的不平衡感于是油然而生:為什么你能賺走我這么多錢?為什么我不能賺你的錢?正如有論者指出的:“在國內賺得缽滿盆滿之余,如果沒有同時獲得海外票房的肯定,總是有股沒說出但大家估計都能感受得到的遺憾。”[4]由此,中國電影走出去戰略從過去的獲獎開始向出口影片賺錢轉變。與此同時,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也貼身而至,影片的出口亦肩負上了宣傳國家形象的政治文化使命。其次,要回答“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去嗎?”這一問題,就必須對中國電影的整體現狀和可預見的未來有清醒和準確的認識。2013年中國國產故事片電影638部,其中一半進入院線發行,總票房達217.69億元人民幣,去掉進口影片45.68%的份額,剩下127.67億元人民幣。32部國產影片票房過億元人民幣,達到100億元人民幣,占國產影片票房的78%。剩下200多部影片的平均票房為900多萬元人民幣。與幾近停滯的北美總票房造成的影響不同,這些數字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在不斷大幅度擴張的中國電影票房中,中國電影的平均票房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那么,中國電影票房未來的規模可能有多少呢?我們可以從觀影人次與票價這一角度來進行測算。北美電影市場2013年總觀影人次為 13.43億,城市人口3億,平均票價為8.13美元。以此為參照,從觀影人次和城市人口規模之比的角度來看,僅以目前我國7.31億城市人計算,我國每年的觀影人次還有至少20億人次的成長空間,乘以去年的平均票價 37元,中國內地的可預期的票房總額為1210億元。如果考慮到中國未來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這個數字還會更高。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中國內地每年的總票房增長率來進行測算。近十年中國內地總票房的增長率是這樣的:2004年65.2%,2005年27.3%,2006年31%,2007年27.3%,2008年30.5%,2009年43%,2010年63.9%,2011年29.7%,2012年30.1%,2013年27.5%。去掉2004年和2010年超高增長,按余下8年的平均增長率30.7%計算,2020年票房將達到1418.3億元人民幣。保守點,以20%計算,2020年票房780億元人民幣;再保守點,以15%計算,2020年票房579億元人民幣。中國電影票房到2020年已經接近或者超過北美地區票房,足夠養活我們自己,并發家致富。當然前提是,我們自己的電影要占據票房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去嗎?”的潛臺詞是:中國電影有空間極為廣闊的國內市場,中國電影有令外國同行艷羨嫉妒的足夠充足的發展空間,這是我們應該好好耕作、播種并能夠取得豐碩成果的肥沃土地。一句話,中國電影首先應該立足于國內市場。
四、結語
當然,中國電影還是要走出去,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能畫地為牢把自己封閉起來閉門造車。我們可以調整走出去的策略,比如我們可以為海外華人拍片,因為海外華人數量龐大,居住相對集中,而且現在中國電影在海外的票房收入大部分都是海外華人貢獻的。如果可能,我們可以在海外華人聚集區建立華人院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北美唐人街就有存在了長達近20年之久的香港電影院線。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擺正對“走出去”的心態,不要對“走出去”寄予太過于強烈的希望,特別是票房的功利目的。幾十年來,中國電影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國外電影節的獎項,所以,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需要外國人認可的階段了。能獲獎當然是好事,獲不了獎既不必怨天尤人,更不必妄自菲薄。事實上,現在某個電影在國外電影節獲獎頂多引起輿論關注而已,已經絕無可能再成為文化英雄。至于國外票房,大可不必孜孜以求,能賺到外國人的錢固然好,賺不到也沒關系,我們有廣闊的國內市場作為依靠和保障。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以平和恬淡的心態對待中國電影走出去,讓“走出去”真正回到文化交流的本體意義上去。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以平等的伙伴心態讓中國電影參與到既競爭又合作的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在電影的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為文化全球化作出自己的貢獻。(責任編輯:陳娟娟)
參考文獻:
[1]尹鴻、尹一伊.2013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14,(01).
[2]陳林俠.華語電影的海外競爭力問題[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3]劉靜,魏晉茹.2013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Wayout: Thinking over How doe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Go Out
JIA Ji-ch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Going ou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impetus of Chinese film circle since new era. After decades, in a new circumstance, there appear difficulties, then, how should we treat them? What causes them? How should we take it? And these are problems we will think over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urrent Situation; Wayout; Chinese Film; Going Out
(上接第151頁)
B16 [清]安岐《墨綠匯觀錄》,《中國書畫全書》第14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頁。
B17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91頁。
B18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1,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頁。
B19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
B20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八·別集類》,第862冊,第801頁。
B21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卷上,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23頁。
B22 同B17,第94頁。
B23 《東坡詩集注·徐熙杏花》卷二十七,臺北商務印務館,1986年版,《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八·別集類》,第1109冊,第529頁。
B24 朱東潤選注《梅堯臣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228頁。
B25 同⑩,第184頁。
B26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集·次韻夾竹桃花》卷六,臺北商務印務館,1986年版,《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八·別集類》,第1120冊,第417頁。
B27 同⑩,第59頁。
B28 同①,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