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北宋時期,汴京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家在此會聚,如徐鉉、王著、石延年、歐陽修、蔡襄、蘇舜欽、劉敞、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等都有在汴京的生活經歷。蘇軾和黃庭堅是北宋時期著名書法家,蘇比黃年長八歲,二人亦師亦友。蘇黃在汴京為官時,經常以館閣翰苑為中心,利用宮廷賜宴、貢舉考校、館閣曝書等機緣宴賞吟詠,揮毫潑墨,有些雅集活動被后世喻為“蘭亭雅集”的重現①。以蘇黃為代表的北宋書家在京師的聚合游從繼承了魏晉風雅,又有所超越,形成了崇雅脫俗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態度,并逐漸呈現出一種富有深厚人文內涵的生活范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書法藝術;北宋;蘇軾;黃庭堅;汴京;貢舉;書法創作;審美觀念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在北宋科舉考試中,貢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宋一代人才多出于此,北宋代表書家歐陽修、蘇軾都曾在禮部貢舉考試中得中高選,為官后又都主持過禮部貢舉考校,替北宋王朝選拔人才。北宋代表書家大部分都是通過貢舉考校步入了仕途,北宋貢舉制度之全面和縝密,多為后世所效法。
一、北宋的貢舉考校每次貢舉考試,宋廷都會選派德才兼備的翰林學士除禮部貢舉,并任用一批三館學士協助,以完成每年為宋王朝選拔人才的任務。為了防止考試中出現舞弊行為,北宋統治者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措施,除糊名、謄錄外,貢舉鎖院制度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所謂“鎖院”,是指考試舉行之前,考官同日進入貢院,此后關閉院門,開始擬題、收領試紙、排定舉子座位圖,選日開考,直至考試結束、定出等第,考官方得出院,在此期間,均為鎖院階段。在鎖院期間,不許回家住宿,不準會見親友,不準與院外官員交往,以防止接受請托,營謀私利。鎖院天數視考官人數和試卷多少而定。仁宗慶歷二年(1042)二月初五日,知制誥富弼在《乞罷殿試疏》中說到省試有“三長”,其一即為“貢院凡兩月余,日研磨差次,必俟窮功悉力,然后榜出。”② 歐陽修在《歸田錄》卷二謂:嘉祐二年,余與端明韓子華、翰長王禹玉、侍讀范景仁、龍圖梅公儀同知禮部貢舉,辟梅圣俞為小試官,凡鎖院五十日,六人者相與唱和,為古律歌詩一百七十余篇,集為三卷。③北宋貢舉考試是宋王朝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北宋代表書家幾乎都參與過貢舉考試,每次參加考試的士子文人在考場上筆走龍蛇,翰墨淋漓,盡管考后還需要糊名謄錄,但是可以想象出如歐陽修、蔡襄、蘇軾、黃庭堅等人參加貢舉考試的書跡一定很是精彩。只可惜現在已經無法見到他們的書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次科舉考試也是考生書寫水平的展示。同時,參與評定試卷的考官也開始了短則一月,長則可至兩月余的貢舉鎖院評卷工作,在這段時間里,關閉院門,和外界基本上沒有聯系。因此在鎖院期間,命題、監考、閱卷之余,大批文人士大夫聚集在一起,游戲筆墨發抒情思,吟詠唱和排遣寂寞成了經常的事情。貢舉鎖院由于有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北宋代表書家的參與,因此也兼具交際、娛樂和書法創作的功能,這就決定了貢舉鎖院同樣有著交際、競技、游戲翰墨的性質,在形式、內容、風格上具有文人雅集的共同特點。例如嘉祐二年(1057)二月,以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歐陽修與韓絳、梅堯臣等人鎖院五十日,與眾文士吟詠唱和,在文學藝術史上傳為佳話。也就是在這一年(嘉祐二年)的貢舉考試中,蘇軾與其弟蘇轍同登進士第,時歐陽修權知禮部貢舉,領袖北宋文壇。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名動朝野,歐陽修看后驚喜以為異人,準備以這篇文章為第一,但又怕是他的學生曾鞏的文章,為避嫌疑,才作為第二名。這一史實蘇轍有詳細的記載:“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章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圣愈時與其事,得公(蘇軾)《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以書謝諸公。文忠見之,以書語圣愈(梅堯臣)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士聞之始譁不厭,久乃信服。”④
在蘇軾兄弟應試的同時,其父蘇洵持張方平的介紹信也拜見了歐陽修,并獻上了自己所作的論文二十篇。歐陽修讀了這些文章,認為具有荀子之風,并把這些文章上奏朝廷。歐陽修說:“書既出,而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于世。眉山在西南數千里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⑤ 蘇氏父子三人在京師一舉成名,轟動朝野,與歐陽修的大力提攜是分不開的,蘇軾對此也毫不諱言:“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歐陽修)則莫能至。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十有六年于茲。”⑥ 對于歐陽修的知遇之恩,蘇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二、蘇軾、黃庭堅貢舉考校時的唱和與嘉祐二年(1057)禮部唱和前后相輝映,元祐三年(1088)翰林學士蘇軾知貢舉,黃庭堅、李公麟等館職為僚屬,唱和尤盛。元祐三年(1088)正月,蘇軾領貢舉事,辟黃庭堅
黃庭堅《五馬圖卷跋》⑩
等人為參詳官,同鎖試院,考試進士。黃山谷《題太學試院》載:“元祐三年正月乙丑,鎖太學試禮部進士四千七百三十二人。三月戊申,奏號進士五百人,宗室二人,子瞻、莘老、經父知舉、熙叔、元輿、彥衡、魯直、子明參詳、君貺、希古、履中、器之、成季、明略、無咎、堯文、元忠、遐叔、子發、君時、天啟、志完點檢試卷。”⑦ 這一次貢舉考試,與其說是一次為宋王朝選拔人才的考校,倒不如說是一次以文壇領袖、“宋四家”之首蘇軾為主的詩書雅集的盛會。
蘇軾在《書試院中詩》曰:“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一日領舉貢事,辟李伯時為考校官。三月初,考校既畢,待諸廳參會,故數往詣伯時。伯時苦水悸,愊愊不欲食,作欲輾馬以排悶。 黃魯直詩先成,遂得之。 魯直詩云:‘儀鸞供帳饕虱行,翰林濕薪爆竹聲,風簾官燭淚縱橫。木穿石盤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貧馬百菣逢一豆。眼明見此五花騘,徑思著鞭隨詩翁,城西野桃尋小紅。”黃詩不僅有選賞李畫、追隨東坡之意,而且袒露了向往自然之懷。蘇軾次韻云:“少年鞍馬勤遠行,臥聞龁草風雨聲。見此忽思短策橫,十年髀肉磨欲透。那更陪君作詩瘦,不如芉魁歸飯豆。門前欲嘶御史驄,詔恩三日休老翁,羨君懷中雙橘紅。”蔡天啟、晁無咎、舒堯文、廖明略皆有和詩。蘇軾又戲作絕句:“竹頭搶地風不舉,文書堆桉睡自語。忽看高馬頓風塵,亦思歸家洗袍袴。”并命人“疾取紙來寫之后”⑧。在這一次貢舉鎖院考校后,蘇軾、黃庭堅同觀李伯時畫馬并賦詩。李公麟是北宋著名書畫家、收藏家,而蘇、黃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自不待言,他們既精于創作又深通鑒賞,是詩人也是書家,甚至還妙通音律,堪稱藝術全才。他們不但積累了深厚的文藝修養、又有敏感的審美心靈,品位高雅,文質彬彬,因此聚會時雖無歌舞,實有清歡,在人文的世界怡情悅性、流連忘返,所謂“真賞非俗嗜,雅游知勝緣”⑨。
貢舉鎖院期間,雖然斷絕了和外界的聯系,但是如此眾多的文人學士雅集場合,倒也不寂寞。《宋名臣言行錄》載:(黃庭堅)嘗戲東坡云:昔右軍字為換鵝字,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帥姚麟換羊肉數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矣。東坡在翰苑,一日以生辰制撰紛冗,宗儒繼作簡以圖報書,來人督索甚急,坡笑曰:傳與本官,今日斷屠。B11蘇軾每次寫的手札墨跡可以換羊肉數斤,被黃庭堅戲為“換羊書”。貢舉鎖院期間,蘇軾還常常飲酒,甚至爛醉,可見還是相當自由的,據黃庭堅《跋東坡字后》載:東坡居士極不惜書,然不可乞,有乞書者,正色詰責之,或終不與一字。元祐中,鎖試禮部,每來見過,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爛醉。不辭謝而就臥,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筆如風雨,雖謔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也。豈與今世翰墨之士爭衡哉。B12黃庭堅與蘇軾同時參與貢舉考校,所言的真實性不容懷疑。鎖院期間,蘇軾偶爾書興大發,“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但是卻不能直接向他求要,否則會遭到拒絕。“性喜酒”,但淺嘗則醉,醒后“落筆如風雨”。蘇軾完全把書法作為一種適意娛人的藝術活動,在貢舉鎖院的閑暇中,遠離塵世的喧囂,書家完全是在隨意而書,自由的抒發情感。他在《石蒼舒醉墨堂》中有詩云:“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夸神速,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此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作書如果以適意為目的,取超然物外的態度,那么就能得到遣情娛性的快樂。他在《題筆陣圖》中亦云:“筆墨之跡托于有形,有形則有弊。茍不至于無,而自樂于一時,聊寓其心,忘憂晚歲,則猶賢于博弈也。雖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內者,圣賢之高致也,唯顏子得之。”B13從蘇軾在貢舉鎖院“天真爛漫”的潑墨作書行為來看,與他的理論是相一致的。以蘇軾為首的元祐年間貢舉考校中,眾文人聚集在他的周圍,宛如眾星拱月一般。張叔椿云:“詩人酬唱,盛于元祐間。自魯直、后山宗主二蘇,旁與秦少游、晁無咎、張文潛、李方叔馳騖相先后,萃一時名流,悉出蘇公門下。嘻,其盛歟!”B14坡門文人多才多藝,兼通詩文、書畫,精于鑒賞,且匯通儒釋道,深于哲理,其深厚的文化修養以及集會上精妙的文藝創作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眾人在藝術追求和審美精神上對京師書法文化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館閣翰苑集中了較多有才華的文學藝術家,他們志趣相投,隨心所欲地發表見解,切磋書藝,在交流爭辯中激發出睿智的火花,閃現著藝術的真知灼見,并由此形成一些藝術流派和文人群體。
三、結語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北宋貢舉鎖院,不僅是為宋王朝選拔人才,更是文人雅集進行文藝創作的場合。集會上詩詞書畫等藝術門類的創作繁榮豐富,而且藝術成就斐然,各門藝術門類的交融,往往產生詩、書、畫珠聯璧合的藝術創作。
集會唱和是生活在京師的書家們創作的一大動機和環境,與朋友一起吟詠唱和以后,往往用詩文書畫的文學藝術形式表達各自的感受。集會詩歌中多有筆、墨、紙、硯、琴、棋、書、畫等文人意象。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金石古玩是人類智力活動的文明產物,凝結了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作為文化傳承的文人及其生活方式有天然的聯系。
北宋文教大昌,士大夫賞玩審美趣味多向負載著文化智力活動的物象傾斜,偏重人文情趣。正如趙希鵠《洞天清錄集》所言:殊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娑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涌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踰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B15北宋文人生活環境與行為方式的審美化、藝術化的文化心理已經成為北宋文人士大夫群體所自覺,并將其發展到極至。在貢舉考校的余暇,那些任意揮灑、各逞風流的詩文書畫創作活動和表現文人群體的文化生活、審美情趣、人文精神,是這種特殊文化環境下書家們生活最為集中的典型反映。(責任編輯:賈明哲)
① 《禁林燕會集》所錄蘇易簡贊宋太宗時宮廷宴集有詩云:“梓澤笙歌誠外物,蘭亭詩酒不同群。”元祐年間,在京師王詵宅邸舉行的“西園雅集”,王澍評曰:“前有蘭亭,后有西園,兩會皆天運所開,千古無匹者也。”元祐六年京師西城雅集,張耒有詩云:“遠比永和真繼軌,臨摹蠶紙看他時。”
②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二二,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4272頁。
③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938頁。
④ [宋]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見《欒城后集》卷二十三,四部叢刊本。
⑤ 同③,第512頁。
⑥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六十三《祭歐陽文忠公文》,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937頁。
⑦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別集》卷十一,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8頁。
⑧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六十八,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139頁。
⑨ [宋]劉攽《和原甫同江鄰幾過凈土院觀古殿吳道子畫楊惠之塑像及顯僧傳當世界人形骨仁僧鼓琴作》,《全宋詩》卷六百一十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0頁。
⑩ 《五馬圖卷跋》,書于元祐五年(1090)日本東京末次三次藏。此帖是黃山谷為李公麟《五馬圖卷》所作跋。山谷曾為李公麟所畫的馬多次題跋。在他的詩集中,有《觀伯時畫馬》《題伯時畫頓塵馬》《詠伯時畫太初所獲大宛虎脊天馬圖》《和子瞻戲書伯時畫好赤頭》等詩作。
B11 [宋]朱熹等《宋名臣言行錄》續集卷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
B12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二十八,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71頁。
B13 [宋]蘇軾《東坡題跋·題筆陣圖》,《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書畫出版社,第625頁。
B14 [宋]鄒浩編《坡門酬唱集·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
B15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原序,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