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茜 帥建英 馬南南
(武漢市第六十八中學)
微課概念進入中國的時間大概是2010 年,經過數年實踐,其熱度不斷高漲。教育技術學界的專家學者豐富、發展了其概念,教育企業抓住其中的商機推出產品,教育行政部門舉辦各種活動,在廣大一線教師中推廣微課理念和應用。微課熱潮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在“微時代”這個大環境下被注入了“微”基因,同時又在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實踐中不斷打磨才得到了如今的“真身”。微課的蓬勃發展為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筆者作為一線教師,將著眼于“微時代”大環境,基于在我校開展的《高中信息技術微課需求調查》來做較為詳細的分析。
微時代環境下又一次教育信息化的好時機。這幾年,微博、微電影、微信、微商等等與“微”相關的熱詞不斷涌入我們的生活,向我們推送這個微時代。微時代以短小精練作為文化傳播特征,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面對微時代,課堂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微課熱潮席卷全球,國內發展也是如火如荼。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大環境影響小環境的結果,而是教學規律中某些要素契合了時代特征,促成了微課發展機遇。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教學的理想模式是學習者可以靈活自主地針對某些具有較大學習價值的重難點、要點知識進行滿負荷學習,而所花費的時間不多。在調查中,有55%的學生認為微課對信息技術學習有幫助,14%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43%的學生認為微課的最大優勢是“視頻形式,觀看方便”,32%的學生認為其最大優勢是“教學視頻時間短,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學習或反復學習”。在我們目前的課堂上,微課使用并不算多,但是學生已經認識到微課的好處,并且對微課教學產生了較高的熱情。信息技術教師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教師,對于各種新技術上手快,幾乎不需要專門培訓,且不肩負應試之累,理應輕松去迎接這次改革機遇。
高中信息技術技能課與微課間的“火花”。根據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涉及的內容屬性,可以將其分成四種課型:理論課、技能課、實驗課和作品制作課。理論課比重較少,實驗課在現實課堂中極少,技能課比重較大,作品制作課是對技能和理論的綜合運用。根據調查,學生最喜歡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多選題)如表一所示,學生目前最擅長信息技術技能(多選題)如表二所示。

表一

表二
從表一的數據可以看出來學生對技能課學習有很大的需求。但62%的學生對技能的需求只停留在計算機基本操作層面。表二中有44%的學生對自己最擅長的技能無奈地選擇了“其他”。這些數據表明,學生的整體技能處于較低的層面,而在現實教學中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老師往往在重要的技能教學中忙于答疑或單一指導,課堂效率低下。微課的出現很好地應對了這個問題。微課的“短小精悍”有利于“反復學習”,以及對技能操作的“過程演示”,都能和信息技術技能教學環節擦出“火花”,這些“火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解放了教師的低效重復勞動,提高了課堂效率。
信息技術微課可能面臨的挑戰。結合信息技術課堂以及師資特點,我們看到了信息技術微課的前景,但是在目前的“方興未艾”之勢下,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其所面臨的挑戰。微課不能做成簡單的“小視頻”。從微課本身出發,要有配套的教案、課件、練習、反思、點評等。從微課程體系出發,微課要搭建一個與之配套的網絡化平臺,在平臺之上實現微課程的生態環境。“小視頻”只是微課的軀殼,微課要做活成為像可汗學院一樣有影響力資源還需要很多的努力。作為高中信息技術學科,面臨的困難則更大。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教育資源網站,如“中學學科網”“國家教育云資源平臺”,或者是資源征集類的各種微課競賽,信息技術學科都比較弱勢。這和信息技術不是升學應試科目有直接聯系。信息技術教師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排頭兵,但是總是在真正的浪潮中缺乏后勁,失去學科創新的動力。
微課前景無限。高中信息技術學科要緊緊抓住這次機遇,直面各種挑戰,以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宗旨,來迎接這次改革。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
[2]朱彩蘭,李藝.信息技術課程四種課程的界定[J].信息技術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