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紅 王 璞 王 紅
介入上肢墊在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的應用
郝永紅 王 璞 王 紅
目的:探討介入上肢墊在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行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缺血性冠心病患者128例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應用介入上肢墊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應用介入上肢墊護理后,干預組患者術側示指腫脹情況低于對照組,疼痛輕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側指端的SaO2波動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應用介入上肢墊護理,可以顯著減輕患者術側肢腕掌部疼痛感以及腫脹度,患者滿意度高,預后好,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冠狀動脈;橈動脈;介入治療 < class="emphasis_bold">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4.031
10.3969/j.issn.1672-9676.2015.04.031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TRI術的缺血性冠心病患者128例,其中男77例,女51例。年齡53~73歲,平均(58.45±7.35)歲。其中,合并有3種合并癥的患者22例,合并2種疾病72例,合并1種疾病34例。所有患者術前Allen試驗均表現為陽性,均為第1次接受TRI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病情平穩,意識清晰,無溝通障礙。已對嚴重心、腦、肝、腎功能障礙患者予以排除,同時排除橈動脈穿刺失敗及術后惡性心律失常、迷走神經反射、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患者。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前提下隨機等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術前健康教育。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兩組患者均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確和了解介入治療的目的與過程,使患者積極配合,做好術前心理準備。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為患者講解介入上肢墊的基本用途、正確使用方法以及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當患者完成手術回到病房后,參照已經修訂的TRI術后護理方式進行護理。(2)應用介入上肢墊[3]。介入上肢墊是一個呈30°坡形的海綿三角墊,坡面具有淺凹槽,當患者臥床時,上肢能夠在介入上肢墊上穩定擺放。患者回病房后,將其術后上肢擺放在上肢墊上直至術后10 h以上。擺放過程中,確保掌面朝上。進行下床活動過程中,要保持上肢超過心臟水平位置。對照組不使用介入上肢墊,采用折疊衣物墊底抬高下肢。(3)術后穿刺護理。對術側腕部予以制動超過6 h,不進行負重;進行掌指關節反復輕握活動,術后2 h之內,每10 min進行1次輕握活動,術后2 h放松腕部壓迫,適當減緩活動頻率。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觀察穿刺處是否存在出血,檢查術側肢體顏色、腫脹程度以及橈動脈搏動情況等。
1.3 評價標準[4]安排同一組人員進行觀察評價。(1)指圍腫脹情況。分別于術前以及術后6 h對兩組患者術側示指指根部進行指圍測量,兩者相減計算出腫脹值。測量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同一測量部位,術前測量時在測量部位劃線,避免誤差。(2)指端疼痛情況。分別于術前以及術后6 h應用數字疼痛評分法(0~10分)對兩組患者的術側肢體腕掌部疼痛情況進行評價,計算出兩者之間的差值。(3)指端血氧飽和度情況。分別于術前以及術后6 h應用指脈氧儀對術側示指指端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進行測量,計算出二者的差值作為波動值。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側肢體指圍腫脹、指端疼痛以及指端SaO2波動值比較(x±s)
橈動脈是位于臂端的主要動脈之一,腕掌血供中大約有70%的血液來自橈動脈[5]。人體的靜脈系統主要包括動脈分支伴行靜脈與皮下靜脈,其間有較多的交通支共同構成靜脈回流系統。良好的橈動脈血供與靜脈回流可以確保掌指部形成足夠合理的血氧供給,為肢體活動提供資源。當患者完成TRI術后回到病室,馬上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同時進行針對性健康指導。在拔鞘管后5 h內進行腕關節制動,防止活動所帶來的出血反應。一般情況下,針對TRI術后患者采取繃帶加壓止血法以及彈力止血帶止血法進行穿刺位置止血,兩種止血方法止血效果一致,但后者更加舒適,其疼痛感以及術側肢體的腫脹程度優于前者,因而受到患者歡迎。在以往術后護理過程中,需要對術側肢體抬高,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將其置于患者腹部或者采用折疊衣物墊底方式墊高,但這些方式不具有穩定性,患者操作不便,不舒適,容易將術側肢體置于體側,低于心臟平面。且有部分患者將術側肢體平放于床面甚至壓在身下或者腦后等,這些情況導致術側肢體抬高的執行力不到位,引發術側肢體腫脹以及疼痛等。引發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橈動脈穿刺點受到外力壓迫,對遠端肢體靜脈回流造成嚴重影響,導致血管內流體靜水壓升高而引起水腫。同時,由于腕關節受到外力壓迫所引發的水腫增加,導致正中神經和橈神經受到壓迫,時間稍長,掌指將出現疼痛或麻木,影響手術效果。
我院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同時進行疾病提醒等,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6]。從患者自身的角度出發,為其考慮針對性護理措施,有利于提升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研究中所提供的介入上肢墊,材質柔軟、吸濕性能良好,用于肢體抬高,可以產生舒適感。加之其按照人體工程學設計的30°坡度以及坡面凹槽結構,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患者術側肢體擺放位置的合理性與固定性,可以確保患者術后靜養過程中甚至睡眠過程中也能將術側肢體擺放到位。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進行了足夠時間的術后腕關節制動,結果表明,應用介入上肢墊護理后,干預組患者術側示指腫脹低于對照組,疼痛情況輕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術側指端的SaO2波動值基本接近。這表明應用介入上肢墊既可實現良好的止血效果,又不會對術側肢體血供造成影響,患者具有較高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針對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應用介入上肢墊進行護理,可以確保患者術后的護理質量與安全,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1]夏小燕.談經橈動脈和股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介入術的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雜志,2012(5):762-763.
[2]陳麗萍,吳少瓊,王麗娜.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經皮橈動脈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3):398-400.
[3]姚思佳,任家武.前臂橈動脈腕掌支的應用[D].衡陽:南華大學,2011.
[4]楊景萍.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0):1504-1505.
[5]張施明.單人操作經橈動脈徑路冠狀動脈造影的可行性研究[J].廣西醫學,2013,35(7):858-859.
[6]鄭紅文.經皮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3,34(6):1182-1183.
710038 西安市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郝永紅:女,本科,主管護師
近年來,冠心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針對該病的傳統治療方式主要為經皮股動脈穿刺,但其療效不夠理想,患者滿意度不高。隨著醫學的發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能夠快速疏通閉塞的血管,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有效緩解,在這種療法中,經皮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TRI)已經逐漸成為目前治療冠心病較為理想的途徑[1-2]。進行TRI手術后,一般應用繃帶加壓止血法進行穿刺處止血,但這種止血方式導致腕部制動受壓,加上患者的緊張焦慮心理,對穿刺位置給予了太多的注意力,導致穿刺部位發生腫脹、疼痛、麻木等。臨床研究表明,抬高肢體有利于促進靜脈回流,加上患者手掌和指頭的適度活動,可以有效減輕肢體的腫脹程度,緩解疼痛和麻木感。我院積極開展該類實踐,將其應用于TRI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4-09-22)
(本文編輯 陳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