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倜生
一、緊背花裝弩之構造
緊背花裝弩,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亦稱為“背弩”。其構造完全與手用之弩箭相同,但形式較小,唯多繩索三條,二索分左右,系于兩弓淵之上,結之使成圈形;其另一索則系于弩機之上。
其用法則縛弩使平貼背上,左右二繩圈套于兩肩,其系于弩機之繩,一端則系于腰帶之上。弩臂之出口處則向上,靠于封口穴,用時貫矢于臂,扣弦于弩機之上,人但將上身向前一躬,則系于腰間之一繩,必因腰背兩部之震動而向下拉引,觸撥弩機,弩弦脫機,激箭發射。故發箭必須躬腰低頭,使箭從后頸處射出也。此物實為暗器中最不易防之物,蓋藏于衣內,發時又不用手,但一彎腰而矢已至。練成之后,實較用別種暗器為佳。
其弓身之長約八寸,弩臂之長亦如之。箭長六寸有奇,以無節之堅竹為干,以鋼鐵為鏃。鏃形扁平,但闊度較弓上之箭為狹。至所為花裝弩者,亦不過以其外表之形式而名之,與習技之本身絕無若何關系,蓋亦猶弓之有鐵胎,袖箭之有梅花也。
二、緊背花裝弩之練法
緊背花裝弩之練法,實較手用之弩為難。其取準之法,雖亦在弩臂,但司此弩臂之前后左右者,彼則在發弩之手,而此則完全在于頭頸。蓋以弩臂之出口,既緊貼于對口穴處,更不能以他部左右之,然欲靠頭頸之力,左右弩臂使能對準目標,發矢中的,則其難可知矣。
練習之時,先用對徑一尺以外之目標,就三四步相距處練習之,以頭對準其靶,然后躬身低頭而發箭。練至矢無虛發,然后更加遠少許。練至相距十五步處,亦能命中,則可收小其目標矣。以此緊背花裝弩射近身之敵,故不須多遠,且路遠之后,箭必斜上斜下,不易命中。逐漸收小其目標,至能射錢大為止。此步,為立直發矢之法。更進一步,則練跪拜發矢之法。即在距靶三四步處,向的跪拜,宜先將兩腿跪下之后,再躬身下拜,亦以頭為取準之具。初練時,路既近而的亦大,以后逐漸移遠,至十步即可換靶,逐漸將的收小至錢大之的,亦能于一跪拜間發矢中的,則其技大成,可借以攻人之無備矣。唯余所述者,止就其成而言,至若曲盡其妙用,則非禿筆所能形容,全在學者之闡發領會,而熟能生巧,至有相當程度時,必可隨心如意,而具左右逢源之妙矣。
三、緊背花裝弩之源流
花裝弩一物,實始于宋時之弩團??肌端问贰け尽份d,諸路行保甲,司農寺請令全邵二州土丁弩手弩團,與本村土人,共為保甲。又《宋書》載,募天下弩手,不問所從。于此可見弩箭在宋代之盛行矣。
有山西徐氏者,本為山中獵戶,以弩箭之技世其家,其技之精為一省冠,唯不以傳人;至徐亮臣時,已四代矣。亮臣本家傳之學,益以智慧,技尤在其祖若父之上,乃苦心孤詣,求所以改善之道,窮十數年之心力,始克發明此緊背低頭花裝弩及踏弩。
時適征募弩手,亮臣應募往,為弩團之長,盡出其技以傳人。所部可分三等,視其人之才力而授以各法,最下者則授以平常之射法;次則出其家傳手弩之法而授之;最上者則除其家傳手弩之外,更益以其手創之緊背低頭花裝弩及踏弩而授之。上級者僅二十人,中級百人,最下者數百人,技皆可觀。由此世代相傳,而緊背低頭花裝弩之法,隨盛行于世。直至現在,晉豫健兒,猶擅此技者,良以其便利隱藏,諸多可取也。
昔者斗子徐貴曾為余述一事,頗饒興趣,雖確否未可知,顧以徐之老成持重,當亦不虛也。徐謂有一俠士,以技鳴于時,群咸推長之,在江湖數十年,以敦睦為主旨,從不與人較短論長也。在同輩之人,猶知其絕技而不可侮,而后生小子,則以為某固無能,徒以浮名見重。其虛懷若谷處正所以自藏其拙也。某雖時聞此種語言,顧亦不以為意。
一日,途經并州,投宿逆旅,忽聞通玄觀道士名魯道成者,雄霸一方,專以劫架為事,良家婦之充其后陳者,頗不乏人。是日又劫一新孀,孀固真烈,被劫必無生理,故途人咸議其事。某聞而心動,忽有人自叢中出者,語某曰:“恩叔具絕技,今日之事,當一援手。否則負數十載俠士名矣?!鄙w某之乳名曰恩,其人叔之者,以行輩論也。某聞語,掀髯微笑曰:“余當勉力圖之,宜與子偕?!逼淙艘嗖晦o,竟前驅,至觀徑呼魯道成與斗,其人不能勝,受傷臥地。
道成以某固同來者,亦遷怒及之,某觳觫莫名,謂道成曰:“道長,余以年邁之身,被劫至此,今劫余者已被執,亦大幸事,還祈道長憐其貧病老弱而釋之。”道成不應,則又曰:“小老當叩首乞命矣?!睍r受傷者雖臥地,顧猶清醒,見其狀,嗤為怯,視之則某竟迎魯道成而跪拜,方欲叱其貪生怕死,忽然一聲,頸際射出白光一縷,徑奔魯道成之喉,狂叫而倒,僵斃地上。
某始緩緩起身,撲去膝上之塵埃,徐從懷中出藥醫傷者。嗚呼!受人一拜,而遽喪厥生,亦可見受禮之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