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浩
摘 要:文章試圖通過解讀俄羅斯著名油畫家莫伊謝延科具有代表性風格的作品《通訊兵》,分析其創作思路、構圖特點、表現方式等,并闡述畫家的藝術風格的成因及其主要藝術特點:扎實的造型能力;寫意性的表現方式;畫面中的黑白圖形意識。莫伊謝延科的繪畫藝術的觀念、方法對畫面的圖形構成意識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值得我們在美術教學和創作實踐中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莫伊謝延科;繪畫藝術;繪畫風格;油畫創作;表現方式;圖形意識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提起莫伊謝延科,我們國內許多的青年畫家,尤其是學美術的學生們可能對他并不了解,但稍年長些的油畫家們對他倒是大多比較熟悉的。上世紀60年代初的蘇聯時期,他的一幅油畫作品《紅軍來了》隨蘇聯訪華美術作品展來我國展出,得到了我國美術界同行們的好評,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伊謝延科(1916-1988),出生于白俄羅斯烏瓦洛維奇農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時期幾乎都是在農村度過的,農村的生活感受,給他留下了生動而又深刻的印象,也直接影響了他以后的藝術創作。1936年,他考入列寧格勒俄羅斯美術學院,即今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在美院的刻苦學習,使得他具備了扎實的造型能力,為他以后的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他臨近畢業之際,衛國戰爭爆發了,他和所有的適齡青年一樣,放下學業奔赴戰場,成為一名正式的紅軍戰士。“二戰”結束后,1947年,莫伊謝延科回到列賓美術學院,繼續完成學業。經歷了衛國戰爭洗禮,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疾苦,莫伊謝延科將他的畢業創作題材選擇為表現衛國戰爭中傳奇式的英雄多瓦托爾將軍。這件作品敘述激揚,感情生動,風格獨特,獲得了一致好評,顯示出年輕的莫伊謝延科的藝術才華。由于畢業作品的成功和學習優異,莫伊謝延科被留校任教。此后他主要主持油畫系軍事工作室的教學。青年時代的經歷幾乎影響了莫伊謝延科一生的藝術創作,也為他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在他的藝術創作中,軍事題材的創作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先后創作了《第一騎兵隊》《紅軍來了》《同志們》《通訊兵》《甜櫻桃》《勝利》等重要作品。我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便從畫冊上了解并喜歡莫伊謝延科的繪畫(尤其是軍事畫),但一直無緣見到原作,親眼目睹原作的神采。2010年夏,我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創作高級研究班赴俄羅斯藝術考察。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畫廊的新館終于見到了莫伊謝延科的《通訊兵》,色彩沉著濃郁而又響亮,造型簡潔生動,筆觸奔放老練。在此之前,我了解過一些關于莫伊謝延科創作這件作品的資料,也看過他創作這件作品的一些草圖和色彩稿,但看這件作品的印刷品與看原作的感覺相差還是比較大!我在莫伊謝延科的《通訊兵》這里便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印刷品印出了它的大的色調和黑白灰關系,但色彩的微妙處沒能很好地體現出來,而且印刷品的色彩整體偏暖。我們幾位高研班喜愛莫伊謝延科繪畫的同學在這件作品前認真觀摩了很久并輕聲交流心得。值班的俄羅斯大媽很善解人意(館里不允許拍照),格外允許我們仔細把這張畫從整體到局部拍了個夠,我也因此能夠對這件作品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
《通訊兵》是莫伊謝延科1966年的作品,作品高170厘米,寬290厘米,布面油畫。是莫伊謝延科系列軍事題材作品中的一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現的是衛國戰爭背景下,在緊張、激烈的戰斗間隙,兩位通訊兵乘著夜幕穿梭于戰場上傳遞消息的英勇形象。整件作品構圖飽滿、人物造型簡潔,動態生動夸張富有張力、筆觸灑脫老辣。畫面上,一白一灰前后兩匹馬,(特別是作為主體的前面的那匹白馬)橫貫整幅畫面,大有直沖出畫面而去之勢。后面的那匹馬已然沖出畫面了。畫家在這里運用了幅外呼應法,有效地將觀眾的想象空間延伸到畫面外,拓展了畫面上的戰場空間。兩位通訊兵身體直往前沖,與軍馬形成了一個運動感極強的呈箭頭狀的圖形。作為畫面主要形象的處于前面位置的騎白馬的通訊兵,畫家的處理獨具匠心:通訊兵的身體、穿軍靴的腿、背的步槍,畫家使之呈三條斜線狀,白馬的前后腿因極力、快速地奔跑而伸展得幾乎成了直線,且貫穿了畫面,馬尾也隨奔跑的速度向后形成了直線狀。在畫面的遠處,地平線也被處理成斜線。畫家將畫面形象處理成呈直線、斜線狀的目的顯然就是盡量加強藝術形象的運動感和速度感。同時,這種速度感也反過來加強、渲染了戰場上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為了使通訊兵與白馬形成一個整體形而不破壞白馬奔跑的速度感,畫家將通訊兵的軍靴提到馬肚的上面并處理得虛些,這個細節處理也顯示了畫家對畫面形象處理的過人之處!
莫伊謝延科《通訊兵》
在畫面的形象表現上,莫伊謝延科基本以大筆和大筆觸表現。這一方面體現了畫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同時又很好地加強并表現了軍馬快速的運動感。在色調和明暗處理上,畫家將整個畫面的大調子處理成棕黑色,既交代了時間為夜里,又營造了緊張、壓抑的戰場氛圍。將主要形象設定為騎白馬的通訊兵,與夜色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遠處在夜色中隱約借著篝火的光依稀看到一群在休息的士兵和戰馬,這在畫面中主體的亮色構成關系上形成了呼應關系。通過畫面中的亮和暗的相間對比,虛與實的對比,再加上奔放揮灑的筆觸、收放自如的畫面節奏,濃郁響亮的色彩,畫家將畫面表現得一氣呵成,氣韻生動,如交響樂一般宏亮壯麗。在全山石先生編著的《莫伊謝延科》畫冊中,編進了幾張畫家創作這件作品時的草圖。其中有兩張草圖:一張畫了兩個通訊騎兵,構圖基本有了最終成品的雛形,但馬的奔跑姿勢比較平緩,缺少了緊張、激烈的速度感和氣氛。另一張是單獨一個人的通訊兵,馬的奔跑的姿態放開了,騎兵的斗篷直直的向后張開,速度有了,但環境、氣氛不夠。這兩張張草圖使得我們能夠了解畫家的創作思路的發展、推敲、演變過程。從草圖到成品,有助我們分析、了解畫家的創作方法。通過解讀莫伊謝延科的《通訊兵》,我對他的繪畫藝術特點也逐漸有了一些心得。我將之歸納為:扎實的造型能力;寫意性的表現方式;畫面中的黑白圖形意識。其一,扎實的造型能力。莫伊謝延科的繪畫藝術是建立在畫家扎實的造型能力的基礎之上的。年輕時美院的學習經歷使得他具備了扎實的造型能力。他的很多創作幾乎不用模特,而在畫布上直接表現,這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生動感。莫伊謝延科的繪畫題材以軍事題材為主,風景、靜物都有涉及。這一方面想必是因為在學院任教的緣故,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畫家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無論是以何種題材入畫,畫家對造型的把握與處理能力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奔騰的馬、運動感與透視感強烈的人物、概括的景物等。畫家對藝術形象的生動表現體現了畫家對人物結構以及在空間中的形體透視的熟練掌握。這樣扎實的造型能力加上高超的審美修養使得他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他的想法,這種能力在他同時代的前蘇聯畫家中是尤為突出的。其二,寫意性的表現方式。這是莫伊謝延科藝術的一個顯著特色,也是許多中國油畫家喜歡他的繪畫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寫意性并不是我們中國繪畫專有的,西方傳統繪畫中有很多畫家也都注重寫意性的表現,尤其是西方傳統繪畫發展到了印象主義階段,繪畫中的書寫性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與表現。而中國人鐘情于寫意性的審美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和欣賞有寫意性特點的西方繪畫。莫伊謝延科繪畫的寫意性通過他簡潔的造型、輕松自由的筆觸、沉著而又絢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爐火純青的技法,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程度。寫意性的表現方式給了畫家更適合他的的想象、夸張的自由空間。其三,畫面中的黑白圖形意識。畫面中的黑白圖形意識是莫伊謝延科架構畫面的重要基礎,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的。莫伊謝延科的創作手法不斷從紀實、敘事的手法,逐漸轉向寓意、聯想、象征的表現,他后期的作品傾向哲理性和隨意性,但貫穿其作品發展的始終,被畫家作為重要手段的是他畫面中對黑白圖形構成的運用。我們可以從畫家的一系列創作手稿中領略其對創作的嚴謹態度和苦心經營。在其作品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畫家作品的黑白關系的分析,看出畫家將作品先在小稿中以平面的、抽象性的,有時僅以極簡的點線面的形式尋找創作畫面的結構關系。由于這樣的意識貫穿他的創作過程,也使得莫伊謝延科的創作既自由又嚴謹有法度。筆者從事油畫藝術的創作和教學多年,覺得這基本代表了莫伊謝延科的藝術特點,同時,這些對我們的創作和教學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扎實的造型能力是美術學院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教學內容;繪畫的寫意性是我們中國油畫家進行藝術創作探索和實踐的一條值得拓展的道路;畫家創作中對畫面自覺的黑白圖形意識則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我們的美術教學和藝術創作中,客觀地分析、研究古今中外優秀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了解其藝術風格的發展和成因,研究其創作觀念與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善于學習與借鑒,秉持傳承與創新的學術宗旨,對我們的創作和教學以及美術的發展都是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的。(責任編輯:賈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