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峰
摘 要:約翰拉·法格是19世紀后期美國最重要的彩色玻璃窗藝術家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19世紀彩色玻璃窗發展的時代背景,英國、法國和東方藝術對拉·法格藝術的影響,以及他在彩色玻璃窗藝術中的繼承和創新。
關鍵詞:繪畫創作;藝術作品;約翰·拉·法格;彩色玻璃窗藝術;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1876年費城國際博覽會之后,歐洲藝術更多地介紹到美國。同時,內戰之后的美國工業化進程迅速,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趣味,許多藝術家開始改變藝術觀念和創作方法。美國內戰之前由國家設計院主導的注重細節和寫實的學院式風景畫已過時,而強調異國情調、豪華豐富的視覺裝飾的唯美趣味逐漸盛行。藝術家嘗試各種新的媒介,關注材料和工藝本身,并將之應用于自己的設計和裝飾理念之中。約翰·拉·法格(John Lafarge)就是該潮流的先驅者之一。他對彩色玻璃窗材料和技術的革新以及對光色和造型要素的重新演繹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裝飾藝術。
一、拉·法格的彩色玻璃藝術生涯
拉·法格(1835-1910)從小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1856年赴法旅行奠定了他藝術生涯的基礎。除結交藝術界名流,參觀博物館外,還跟從庫退爾(Thomas Couture)學畫,研究謝弗勒(Eugene Chevreul)的色彩理論。他熟知巴比松畫派,喜歡日本版畫,沉迷于英國前拉斐爾派藝術。回國后不久跟隨美國巴比松藝術倡導者威廉·亨特(William Hunt)學畫。拉·法格的藝術生涯有兩大特點。第一,受到多方面藝術傳統的滋養。他不僅深受法國古典主義和巴比松繪畫傳統的影響,而且迷戀于英國繪畫的細膩描繪和豐富色彩,對東方藝術也情有獨鐘。他借鑒拜占庭和伊斯蘭藝術圖案,有時甚至直接采用中國傳統人物和花鳥畫素材。第二,藝術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他表現人物、靜物、風景各種題材,利用油畫、水彩、壁畫、插圖、玻璃各種媒介創作,并在涉足的每一領域都有不俗表現。其中彩色玻璃畫最能充分展示其繪畫熱情和創造力,對19世紀末美國工藝美術的影響也最為深刻。拉·法格第一次嘗試彩色玻璃是1874年為哈佛大學設計內戰紀念堂的窗戶,但該項設計由于制作費用超過預算而半途取消。但這件半成品在1876年的費城博覽會受到了好評,并促使他進一步研究玻璃材料和裝飾效果問題。與此同時,他參與了波士頓三一教堂裝飾。在此期間,他意識到玻璃材料革新的迫切性,發掘了乳色玻璃的價值,并嘗試其生產和制作。1879年他用這種新材料制作了著名的德比彩窗(Derby Window)和馬昆德玻璃窗(Marquand Window),同時申請了該種材料的技術專利。后來,拉·法格在紐約組建了文藝復興式作坊,專門從事彩色玻璃窗的生產,并與赫特兄弟裝飾公司(Herter Brothers)合作創作了一批重要的委托訂件,從而使80年代早中期成為其彩色玻璃畫的黃金時期。80年代后期他逐漸將興趣轉向繪畫、旅行、寫作和演講,但仍然接受一些裝飾性委托,并在更加自由的空間中表達日臻成熟的藝術追求。
二、19世紀彩色玻璃窗藝術發展的問題和契機拉·法格對彩色玻璃藝術之所以發生興趣并非偶然。19世紀早期歐洲的建筑玻璃窗行業出現了中世紀復興和古物修復的傾向,特別是哥特式玻璃繪畫的價值被重新認可,大量建筑物的窗飾按照古代的技術、材料和形式趣味設計和重新制作。這種風潮在各國特定社會條件的推動下愈演愈烈,到19世紀中后期達到了頂峰。對彩色玻璃窗的修復發起于古代彩色玻璃窗的沉淪。當威尼斯人將彩色玻璃引入歐洲,中世紀人把它用于教堂窗戶,彩色玻璃窗到12-13世紀已發展成包括從材料到組裝的完整體系。虔誠的宗教目的加上制作者身為工匠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使彩色玻璃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繪畫形式。然而,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它又經歷了逐漸衰退的過程。宗教改革,社會革命,戰爭等都是使其慘遭破壞的因素。19世紀初彩色玻璃窗復興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在法國,1830年路易斯·菲利普的奧爾良王朝開始恢復中世紀建筑和玻璃畫。然而,隨著仿古式修復愈演愈烈,其弊病也愈加明顯:大量平庸和隨意之作凸顯出精神匱乏。工匠們只是在外表上模仿和拼湊古代的形式和色彩,卻不理解那種藝術的文化精神和宗教情感。因此,真正的藝術家對這種藝術的泛濫和衰敗不免憂心忡忡。拉·法格曾說:“1873年,我在英國玻璃藝術家的作品中注意到,他們已經窮途末路了。他們的藝術不再有進步,我覺得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設計者和制作者的分離……如果我在這個國家(美國)從事彩色玻璃設計,我將會跟從整個的生產過程,親自選擇材料,照管每一個細節”①。正是抱著這種信念,他從對玻璃材料的研究出發,開始了將材料、色彩、形式設計、工藝生產制作合為一體的彩色玻璃藝術實踐。
三、乳色玻璃的發現和彩窗工藝實踐1876年拉·法格參與三一教堂裝飾時起初并未接手玻璃窗設計,該項目由英國和法國公司承做,但公眾對修復作品的風格甚為不滿。這恰好為拉·法格提供了機會。他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玻璃的色彩不足,過于依賴繪制,不透明顏料使得畫面單薄且昏暗。他主張利用玻璃本身色彩產生豐富色彩和造型效果,少用甚至不用繪制。受到繪畫色彩經驗的啟發,他使用玻璃夾層來豐富色彩:一層是精心設計的鉛線彩色玻璃圖案,另一層是補充性色彩。這一嘗試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他并不滿足。一次偶然讓他發現了乳色玻璃的特殊價值。乳色玻璃是一種乳白色的半透明玻璃,當時主要用于制作餐具或浴室用品。拉·法格找到布魯克林的一家玻璃店制作了這種玻璃,并在1878年開始為理查德·亨利·德比的長島夏季別墅制作了大幅彩色玻璃窗(即“德比彩窗”)。它是一件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藝術家選擇多變的玻璃產生色彩、形式、質地以及空間的層次變化:兩邊光潔的帶有不同紋理的乳白玻璃模仿大理石的墻壁和柱子;中間有褶紋的大片深藍色模仿帷幕的效果;玻璃寶石點綴著花冠和流蘇。畫家幾乎不用圖繪,而是靠玻璃本身就達到了造型真實和強烈裝飾的雙重效果。拉·法格顯然不是當時唯一的玻璃藝術家,他的創新很快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模仿。為此,拉·法格1879年申請了名為“色彩玻璃窗”的專利,并組建了意大利式的古代作坊,實現其創作和親自生產玻璃藝術的理想。同年,他在紐約建立了自己的玻璃店,開始接受一系列的玻璃裝飾委托。其著名的牡丹系列玻璃畫的第一件作品馬昆德彩窗《風中牡丹》就是在這里完成,并在哈佛大學再次委托下創作了他的第一件人物畫玻璃《戰斗窗戶》(Battle Window)。endprint
四、從傳統到現代的審美境界追求
雖然拉·法格兼顧設計和制作,但他卻是一位藝術家而非工藝師。在他看來,玻璃只是一種材料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對藝術審美境界的追求。在他創作的數以千計的彩色玻璃畫中可以看到,這種境界首先是對各種藝術傳統的吸納,神秘而奪目的中世紀色彩,神圣而優雅的文藝復興造型,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東方藝術特別是中國藝術對他的吸引力。他不僅在壁畫中直接表現中國古代歷史題材,而且在其轟動作品《風中牡丹》中更是滲透出濃濃的中國趣味。該作品設計圍繞一株風中搖曳的牡丹花而展開,據說該形象取自藝術家收藏的一幅明代畫卷。圍繞牡丹的是五層來自不同裝飾傳統的鑲邊:希臘和羅馬的莨苕紋。紅色和黃色的牡丹與深藍色的背景之間的冷暖對比具有強烈的空間效果,不同色彩和圖案相映生輝,產生五彩斑斕的異國情調。拉·法格80年代作品明顯的特征是對玻璃材料的發現和廣泛使用,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但進入80年代末情況就不同了。彩色玻璃生產和彩窗制作如雨后春筍般急劇增長,層出不窮的色彩和樣式供人選擇,這對藝術家提出了新的要求。顯然,材料已非決定因素。拉·法格意識到這一變化。為此,他進一步強調了鉛線的輪廓和結構的造型功能,利用彩色玻璃創作高度寫實的繪畫。1894年的《復活》和1898年的《天使在畢士大的生命之水》是此寫實風格的集中體現。后者描繪的是圣經新約耶路撒冷神奇圣水的故事。兩扇拱頂窗畫面中有著古羅馬式建筑,左側一男子正支撐一位虛弱女子進入池中,右側一天使正撩動池水施救女子。作品顯示出來的利用玻璃所達到的寫實技巧驚人。藝術家嫻熟而巧妙地利用變化的鉛線描繪人物及物象明暗和結構轉折,采用具有微妙變化的色彩組建空間,從而達到近乎繪畫的寫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拉·法格的寫實和傳統古典藝術寫實的不同,他的作品充滿強烈的現代特征。雖然采用了宗教主題和人物服飾,但形象顯然不是來自傳統繪畫,而是出自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畫面中建筑物的結構線對畫面的分割產生了形式上的抽象和簡約,人物和建筑物之間淡雅的色彩中包含著微妙而豐富的冷暖與和諧氣氛,這些都是19世紀末繪畫藝術的氣質。顯然,拉·法格對中世紀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迷戀,對伊斯蘭藝術、東方藝術的廣泛吸收,對唯美主義趣味的感覺都體現在其彩窗的輝煌視覺效果上。也許正是由于他多重藝術表現才使其彩色玻璃窗成為承載傳統和時代審美觀念的藝術佳品。(責任編輯:徐智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