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箏
摘 要:俞遜發作為一位融合南、北派竹笛演奏藝術的當代音樂家,他在竹笛的音色追求、演奏技巧的運用、音樂意境的表達等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理念與豐富的實踐。俞遜發對于中國竹笛傳統音樂的傳承、新作品創作以及新型技巧的開發等諸多方面,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之間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因此,分析研究其竹笛演奏藝術風格特征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文化蘊涵,認真總結其藝術道路的成功經驗,是當前中國民族樂器演奏者們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音樂藝術;俞遜發;本真性音色;音樂演奏;音樂意境;竹笛演奏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當代竹笛演奏家俞遜發(1943-2003)先生,是繼馮子存、劉管樂、陸春齡、趙松庭之后的中國竹笛演奏藝術的集大成者,是近百年來中國竹笛在學院化發展道路上做出杰出貢獻的演奏家,他作為當代笛壇的一座高峰,在演奏、笛曲創作、竹笛表現力拓展等方面的成就成為后學楷模,他的藝術思想及美學觀念也是繼續發展笛子藝術的寶貴財富。綜合了解俞遜發先生的從藝經歷和他的相關演奏、創作、研究成果可知,他的藝術成就不僅基于他長期的民族樂團演奏實踐,也與他一貫注重綜合藝術修養和歷史人文修養的積累有關。僅從演奏的角度來看,他的笛樂有著其特有的個人演奏特色,例如音色圓潤、渾厚,手指極富彈性,樂思表達細膩深刻,樂曲意境刻畫巧奪天工等等。這反映出他在竹笛演奏的音樂表現、藝術境界方面的深入思考和不懈追求。筆者有幸自幼師從俞遜發先生學習直至上海音樂學院本科畢業,前后十余年。期間對他的演奏藝術有一定見識和體會?,F謹就俞先生竹笛演奏藝術略作探討。
一、對于“本真性”音色表現的追求與拓展
在竹笛音樂中,音色作為音樂三要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構成特征之一。對于這種獨到的音色體現,既取決于自然界的竹材基質與制作技藝,也依靠于演奏者正確的吹奏方法,只有真正做到兩者的有機統一,方可達到音色表現上的“本真性”追求。俞遜發先生曾說過,竹笛音色具有其他樂器所沒有的特點,即“通、松、清、脆”,而且在笛子的吹孔與指孔間加入了膜孔,貼上笛膜后,以助其聲,使竹笛更加具有了無法替代的音色特征,令人一聽便可辨別出是何樂器。例如他在《秋湖月夜》中表現的低音笛音色,正是以通、松為前提的。從本質上看,通、松既是演奏者生理狀態的反映,也是聲音狀態的反映,二者相輔相成。樂曲中,俞遜發先生注重氣息的控制、氣流的運用以及換氣的不著痕跡,使音色豐富多變。這些特征真實的反映了他對竹笛音色獨到的理解與追求。首先,這種追求與實踐的驅動力,來自近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專業竹笛演奏教學發展的科學性與必然要求,尤其是西方管樂器演奏教學中對音色、音量的要求,深刻地影響了竹笛演奏的呼吸、運氣等氣息方法的總結和發展。其次,俞遜發對竹笛演奏音色的追求,也是他藝術修養的充分反映。他自幼浸潤于江南絲竹演奏實踐,少年時代師承南派笛子宗師陸春齡先生,得其嫡傳,此后又得到南派笛子大師趙松庭先生的長期精心指導,對于南派竹笛尤其是絲竹笛細膩、圓潤的音色有著深刻的解悟和獨具匠心的運用。也正因此,他對竹笛演奏音色通、松、清、脆的追求以及他勤奮刻苦、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成就了他對于當代竹笛音色的開拓之功,既充分體現了南派竹笛音色的固有特點,也進一步拓展了其音色的表現范圍,從而為南、北派演奏藝術的融合奠定了可行的基礎。
二、演奏技巧、裝飾音運用的適當與精準
在竹笛音樂中,技巧與裝飾音是旋律構成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將技巧及裝飾音使用得當,讓他們為旋律服務形成旋律美是每個吹笛者需要潛心琢磨的步驟。俞遜發先生曾告知我們,給旋律添加技巧、裝飾音時需要注重自然、渾然天成,切勿繁多,技巧要添加、使用得當、恰如其分,加上相應技巧的旋律使人聽后自然沁心,符合當代音樂欣賞者的審美要求。許多人把技巧簡化成炫技式的堆砌,其實作為“裝飾音”的基本功能就在“裝飾”,不該為了賣弄“技巧”而損害原有旋律要表達的音樂形象。俞遜發先生曾提到技巧的運用不可“太滿”,裝飾不該喧賓奪主,要遵從樂曲風格的要求適當使用技巧及裝飾音,使用裝飾音要讓人覺得自然,在樂曲中使用渾然天成一般。俞遜發先生演奏的作品中,有很多一口氣長達十幾秒的樂句,樸實平淡卻意趣深遠,他反對漫無節制的循環換氣!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樂曲的內在情感與需要,將氣息作最好的安排。
俞遜發老師對技巧及裝飾音使用的特征是自然、去雕琢,而這些特征中既反映了他對技巧的審美觀念,也符合大眾的欣賞要求。他所要求演奏出的音樂可謂是既符合專業人士的認可,也符合大眾欣賞者的喜愛。三、超越音響本身的審美意境蘊涵在竹笛音樂中,演奏者擁有了音色美、技巧與裝飾音的使用自然美后,若不能理解并演奏出樂曲所體現的意境美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俞遜發先生曾說過:“當你吹奏樂曲時先感動自己,若自己都不能感動又如何感動聽者呢?”故俞遜發先生要求我們在平時練習、吹奏樂曲時帶著感情吹奏,情感處理跟著旋律走。另外,在演奏樂曲前,還需了解作曲家們的創作背景以及樂曲所表達的內涵。俞遜發先生曾在教學中提及:作曲家們有時會借景抒情;有時會根據典故而譜曲;有時也會根據詩詞意境作曲;等等。不同的作曲形式,演奏者就不能只了解創作背景即可,而是需要在了解創作背景的同時,加入對文學底蘊的了解、學習,如此才能更好的演奏不同意境的樂曲,演奏出樂曲的意境美也符合曲作者的要求。樂曲《秋湖月夜》可謂是首“音樂的詩,有聲的畫”的代表曲目,俞遜發先生讀南宋詩人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后,被他在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從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抒情詩感動,亦被作者生動的筆墨所描繪的中秋節前夕洞庭湖雄偉壯闊、晴明澄澈的絢麗畫面,及作者光明磊落、冰肝雪膽般純潔高尚的品格、節操感動,更激發了俞遜發先生的創作的靈感,于1980年與彭正元先生一起創作而成?!巴ㄟ^樂曲《秋湖月夜》,俞遜發先生試圖用安靜、平穩的笛音來表現人類偉大的情操與氣度,用笛音體現詩人在經歷生活的煎熬與苦難之后,能夠不怨天尤人,在夜深秋色、漫天星光下,還能陶醉在自然之中,以北斗為杯,江水做酒,將山水萬象作為賓客,超越肉身的限制,跨越時空而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不只是人在美好自然景色下的歌頌禮贊,也是心靈、思想、品德上的回歸自我。為體現以上觀點,俞遜發先生特選用了音色低沉內斂的G調低音笛演奏樂曲,用安靜來表現樂曲的高潮、強度,用弱奏來體現作者的寬闊胸懷?!雹儆徇d發先生要求每個演奏樂曲的學生,在學習、演奏該曲前首先要熟讀、理解并背誦詩詞,從而更好的演奏樂曲,也才能更完善的表現出我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常見的那種恬靜淡遠的意境美。我想正因為樂曲所內涵的意境美,笛音所表現的旋律美,才能在1983年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獲一等獎,1992年榮獲“世界華人經典作品”,才能使聽者在寧靜清幽的笛聲中,體會、向往真善美的境界。
四、順應“自然”的內在演奏狀態樂曲演奏過程中,若僅僅表現竹笛的音色、樂曲的技巧及裝飾音、樂曲意境是不夠的,俞遜發先生還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求我們講究吹奏及演奏時的舞臺風范。他告訴我們,演奏者的舞臺風范直接影響到樂曲的表現。演奏者應順從樂曲、樂句的起伏跌宕順其自然的進行演奏,從而做到心隨曲意,體隨心動。俞遜發先生要求,在吹奏樂曲時,若想旋律感人,演奏者先要做到陶醉自我,在演奏樂曲前,熟讀、哼唱樂曲,將譜面中的每一細節了然于心。而后,吹奏時,吹奏者心中一定要如同哼唱般放松地跟著自己所演奏的旋律進行表演。這般吹奏,可使演奏者投入至樂曲中,而忘乎表演過程中的緊張,讓演奏者即演奏出樂曲本該體現的樂曲內涵,又讓演奏者在舞臺上自然的表現出個人的音樂表現力。
俞遜發先生演奏和創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與體驗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自然的角度來說,是有感而發,這也是他音樂演奏的生命力。內在的東西說起來很玄妙,但要做到觸動人的心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創作的音樂是否發自內心,感動自己,更進一步的感動別人!我們從俞遜發的演奏成就里不難發現,他是透過作品本身蘊含的文化意涵,以多年積累的藝術涵養與對竹笛的掌控能力,特別注意在作品旋律之外傳達人類對真善美不懈的追求,不拘泥于外在的技巧、形式以及派別。
五、結語俞遜發先生作為一位融合南、北派竹笛演奏藝術的當代探索者,他在竹笛的音色追求、演奏技巧的運用、音樂意境的表達等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理念與豐富的實踐。俞遜發對于中國竹笛傳統音樂的傳承、新作品創作以及新型技巧的開發等諸多方面,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之間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偨Y其藝術道路的成功經驗,是當前中國民族樂器演奏者們的重要課題之一。這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將提高演奏技巧與音樂意境相結合,共同探索與追求;將竹笛演奏在繼承與發展的同時,不斷豐富與創新,詮釋出竹笛藝術的真諦。(責任編輯:賈明哲)
① 劉揚《俞遜發笛子藝術探微》,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3-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