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娥 張守用



摘 要: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正在不斷提升服飾展示技術與水平。文章通過對江浙滬地區七家民族服飾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總結目前主要的服飾展示方式與現狀。主要從民族服裝平面鋪排、支架支撐、人模與虛擬展示四種展示形式以及其他展品展示形式進行分析與總結。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要從認識、認知與認同開始,如何有效“三認”,博物館的展示是其中重要途徑之一,對于民族服飾博物館積極有效地解決未來生存問題,加強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統藝術;服飾設計;平面鋪排;支架支撐;人模;虛擬;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服飾博物館屬于專業博物館的范疇,它的營建主體與辦館的宗旨及目的息息相關,是收藏和展示服裝服飾的重要機構,是宣傳服飾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又是研究服裝服飾的重要科學研究機構之一[1]。江浙滬地區地理、文化、性格、語言相近,經濟位居全國前列,科技發達,以手工業、紡織業、服務業、重工業為主,尤其是手工業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2]。在這得天獨厚的大的環境下,其地區的服飾博物館里面的藏品以其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工藝精湛而著稱。2014年4月中旬,筆者走訪了七家民族服飾博物館(表1)。七家博物館中,收藏對象包括服裝、飾品、服飾題材或相關文字、文獻、美術作品、圖片、照片、制作服飾品相關的工具等[3]。
南京云錦博物館薈萃了明清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云錦精品實物資料以及南京云錦研究所近年來精心復制的我國歷代珍貴絲織文物,是一處獨具文化內涵和古代科技知識的民族文化遺產。此外,該館還展出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各種織錦機具和實物,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用品等。江寧織造博物館展覽內容為:江寧織造衙署歷史圖片文字介紹、《紅樓夢》名著陳列和云錦展示。該館館藏了館方從海外征集的中國古代的龍袍和旗袍等文物,而唐代云錦更是珍貴異常。
表1 江浙滬地區七家民族服飾博物館基本情況一覽表
序號名稱所在地建館時間類別
1南京云錦博物館南京1957年云錦博物館
2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2006年絲織品、名著博物館
3中國紡織博物館杭州1992年絲綢專業博物館
4寧波服裝博物館寧波2009年服裝專業博物館
5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上海2008年紡織服飾專業博物館
6上海紡織博物館上海2007年紡織專業博物館
7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上海2005年服裝專業博物館
中國紡織博物館位于杭州西子湖畔,是第一座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該館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絲綢歷史及文化,其基本陳列包括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等五部分。館內藏有自新石器時代起各朝代與絲綢有關的歷史文物,特別是出土于絲綢之路沿途的漢唐織物、北方草原的遼金實物、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時期的官機產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織物等。此外,還有眾多的民族文物和現代文物,蔚為大觀。寧波服裝博物館是是一個以展示中國服裝服飾文化和歷史為主題內容的大型服裝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家服裝專業博物館。該館占地3600多平方米,是在著名的寶奎巷清代民國建筑的周圍進行大規模擴建而成的。該館圍繞展示2000余件中國服裝服飾歷史珍品這一主要思路,恢復意義重大的歷史場景,穿插寧波服裝起源、另一流派紅幫裁縫誕生的過程,及對中國近代、現代服裝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貢獻,具體生動地提示出中國服裝文化發展的主題。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綜合反映中國紡織服飾歷史文化和科技知識的專業博物館。博物館的陳列以中國紡織服飾發展史和紡織服飾科普教育為主線,充分體現學術性和科普性的結合、紡織與服飾的融合、少數民族與漢族紡織服飾的綜合等特點。上海紡織博物館是一家地域性行業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通過實物、資料、場景、圖文、模型、多媒體等,展示上海地區紡織業發展的歷史文脈,集中展示了上海紡織的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與反帝、反封建、發壓迫斗爭的悲壯歷史,展示了上海紡織工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光輝業績。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是國內首座經文物部門批準的民間服飾博物館,展出了中國30多個民族的服裝、織繡、銀飾、熨斗等藏品共5000余件,成為集收藏研究、陳列展覽、對外交流和員工教學于一體的服飾文化研究、展教機構。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投入數千萬人民幣,共征集到漢族、畬族、納西族、白族、苗族、水族、侗族、瑤族、彝族、壯族、黎族、傣族、布依族、藏族、毛難族、仡佬族、革家、仫佬族、土家族、蒙古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30多個民族的服裝、織繡、銀飾及織機、縫紉機、熨斗等貴重物品,合計5000多件。飾品類有從元代至今,每件飾品都蘊含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
一、服裝展示形式
從七大服飾博物館的現存物品的展示形式看,目前,服裝的展示形式主要有平面鋪排展示、支架展示、人模展示和虛擬展示四種基本形式。前三種展示形式較為普遍,虛擬展示形式是較為新穎的展示方式[4]。
(一)平面鋪排展示
服裝的平面鋪排展示是指服裝展品依附于某一實體支撐物上,將其某一部分或全部鋪展開來,以供展示(圖1)。其中,平行面鋪排與垂直面鋪排方式較為常見。
當展示空間較小或者展品有一定的破損時,平面鋪排展示形式是最好的選擇。如有些展柜空間太小,只能把展品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展示出來,從而讓
圖1 平面鋪排展示(攝于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圖2 服裝局部平面鋪排展示(攝于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觀者了解其布料質地和紋樣等(圖2);又如一些展品有一定的殘缺或者損壞,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展現其穿著效果,只能通過平面鋪排這種方式進行展示,讓觀者由局部聯想到完整的服裝。endprint
垂直面鋪排,即實體支撐面不與地面平行,而與地面呈0至90度之間的某一角度,呈90度角的垂直面鋪排和其他角度的斜面鋪排[5]。斜面鋪排選擇較小的傾斜角度,比完全平行地面的鋪排方式更方便觀者欣賞。垂直面鋪排使展品在觀者的平視范圍內,更容易吸引觀者的視線,此種方式是博物館采用較多的展示形式(圖3)。
圖3 垂直面鋪排展示(攝于寧波服裝博物館)
此外,平面鋪排還可延伸出多種表現形式,通過改變實體支撐物本身的材質、顏色等,可以多變平面鋪排的展示形式。例如,在其玻璃支撐實體的兩邊都留出觀賞通道,達到展品的兩個平面都能被展現的效果。以展品為主體,根據展品的特點選擇最佳的展示方式。(二)支架支撐展示服裝的支架支撐展示是指依靠展示支架支撐起服裝,使服裝立面以平面的方式展示出來。從對支架展示的解釋來看,展示的平面性是其要點。它將服裝某一單面或者是兩個平面的信息完整地表達出來,同時將展品支撐引起的重力作用還有助于表現服裝面料的質地、服裝造型等特點,較之平面鋪排展示形式更具有生動性與鮮明性。根據所展示服裝的結構特點,支架通常采用T字型,即以兩根垂直的桿架組成,豎桿位于中軸位置,是展品受理的重心,橫桿置于豎桿的頂部,支撐服裝的兩條袖子和衣領,為展品提供線形支撐點(圖4-5)。這種支架支撐展示可以間接地變現服裝的穿著效果,更具形象性。
支架支撐展示對空間大小要求較高。受到展品寬度的影響,為了節約空間,一般采用部分重疊或者前后排高低放置的方式,力求在不影響展品展示效果的基礎上,節省展示空間(圖4)。
圖4 前后排高低放置展示(攝于中國絲綢博物館)
通過變換支架的材質、形狀和數量同樣可以延伸出多種支架展示形式,根據展品的具體形狀和顏色可以選取相應的材質或形狀的支架進行展示,除了T型支架展示之外,線性支架展示形式也較為普遍,在調研的服飾博物館里面,幾乎都用到了線性支架展示的形式(圖5)。
圖5 線性支架展示(攝于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支架支撐展示會根據展品的排放位置而變換,從所調研的博物館來分析,幾乎所有博物館都會把鎮館之寶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服裝進行全方位的展示,讓觀者更多地了解該展品的紋案與做工等,在展示空間上也是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一種升級。此外,借助于支架展示的固定性也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支架支撐展示形式,如將支架置于展品的頂部,使展品懸垂下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出展品的質感與懸垂感。(三)人模展示服裝人模展示是指將服裝穿著于模擬人體體態特征的模型上的立體展示。人模展示能夠完整展示服裝的穿著效果,對服裝進行三維展示。較之前兩種展示形式,人模展示是從平面到立體的進化。
圖6 成套服裝人模展示(攝于寧波服裝博物館)
從所調研服飾博物館研究表明,人模展示要求服裝展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成套展示或者是主題展示形式較為普遍。成套展示可以體現出民族服飾的搭配藝術與各民族穿衣風格等,根據服裝的特征來選擇與之相匹配的人模,這樣展示才能更好地體現服裝的美感(圖6)主題展示需要展品與周圍環境相統一,根據主題的需要對人模進行姿態調整,才能達到意境美。
此外,對應人模的不同形態可以分為缺省人模和完整人模。缺省人模展示有助于對服裝某個部分重點展示,強化某部分的觀賞印象(圖7)所示;完整人模傳遞的展示信息更加完整和豐富,同時在表現力方面有更多的優勢,尤其是在進行主題展示的時候,必須要用完整人模進行展示,同時也是學術研究成果的生動體現。
圖7 缺省人模展示(攝于寧波服裝博物館)
(四)虛擬展示利用數字技術對服裝進行模擬,制作出服裝模型進行虛擬展示。虛擬展示是目前博物館發展的趨勢,就所調研的博物館而言,用到虛擬展示的博物館還是很少的,但是,這一展示方式將會成為未來服飾博物館展示的主流形式,利用虛擬展示可以任意地旋轉或縮放展品,
圖8 虛擬展示(攝于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局部的細節可以很清楚地得以研究,觀者可以從任意角度觀察展品(圖8)。
二、其他展品的展示形式
在服飾博物館中,除了服裝的展示,紡織面料與飾品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工具或者材料的展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紡織面料的展示形式面料一般以展示其肌理、組織結構、花紋和圖案等性狀為主要展示要點,從目前調研結果來看,展示面料都采用平面二維的展示方式,有平面鋪排和垂直懸掛兩種基本形式。面料平面鋪排展示同服裝的平面鋪排展示一樣,把想要展示的部分鋪排在某一平面上進行展示,是表現面料肌理、組織結構特性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支架展示以點、線的支撐形式來支撐展品的展示方式,基于面料展品的平面性,單根橫桿支架方式較為普遍(圖9)。
圖9 支架支撐展示(攝于南京云錦博物館)
(二)飾品的展示形式現階段,博物館里的飾品多采用平面放置的方式進行展示,根據展示需要,可放置呈平行(圖10);或垂直;或采用0至90度的各種傾斜角度。
(三)其他展品的展示形式其他展品根據自身特點采取相應的展示形式,例如,紡織工具里的織布機就采用實物展示和虛擬展示
圖10 平面平行展示(攝于江寧織造博物館)
兩種形式;書籍、裁剪工具、店鋪遺址等多采用實物和主題模型進行展示[6]。
三、民族服飾展示現狀分析在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國民關注、世界矚目的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族服飾展示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之處,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一)民族服飾展示取得的成就從調研的七家博物館來看,中國絲綢博物館和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以及江寧織造博物館在服飾展示方面利用的展示形式最多,涵蓋了上述四種展示形式。讓觀者感受到展示的空間感和層次感,比較好地體現出傳統服飾的精湛技藝和文化內涵。其中,服飾虛擬展示形式的運用更加給觀者帶來新鮮感與現代感。例如,中國絲綢博物館內安裝了介紹民族服飾文化的多媒體設備(圖11);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建立了虛擬博物館來多角度的展示館內的民族服飾(圖12);江寧織造博物館運用三維動畫進行民族服飾的展示。endprint
(二)服飾博物館展示形式不足之處從筆者調研現狀分析,江浙滬這一帶的民族服飾博物館之間的展示形式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有的民族服飾博物館服飾展示形式還是比較落后的,例如南
圖11 民族服飾電子圖像展示(攝于中國絲綢博物館)
京云錦博物館仍舊采用傳統的實物陳列和靜態視角進行服飾和織物的展示,寧波服裝博物館運用數字技術展示服飾或者服飾文化的地方也很少。傳統的展示手段還是主流,隔絕了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展品與展品之間冷漠而孤立地存在于展廳,調動不起觀者的參觀欲望。在色彩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低明度,無色彩。天花板與地板同為深灰色,沒有一點燈光藝術特色,無法凸顯強烈、濃郁的民族展示風格。在展示道具方面運用較少,主要使用衣架、白色和金色等顏色的人模進行服飾展示等問題尤為突出。因此,需要突破原有服飾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膚淺與空乏,借助當前的數字化技術,根據民族文化特征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廣視角的服飾展示系統。(三)服飾博物館展示形式可發展與借鑒之處
就調研情況分析,民族服飾博物館展示形式較之上世紀90年代進步了很多,展館越來越細致,不少民族服飾博物館都根據年代或者主題分成了古代館、近代館、現代館、主題館等,根據服飾或者織物的屬性而選擇與之匹配的展示形式。南京云錦博物館還借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引人入勝,曲徑通幽”的手法,在民族展廳根據不同民族的風格而設置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圖片或者建筑模型等(圖13)。
服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織錦大師的高超技藝,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藝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在南京云錦博物館二樓就有專門的云錦大花樓木織機操作展示,讓觀者“身臨其境”體會云錦技藝的
圖12 民族服飾虛擬展示(攝于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圖13 民族特色的工具(攝于南京云錦博物館)
圖14 云錦工作者(攝于南京云錦博物館)
獨特魅力(圖14)。
無論是平面展示、支架展示還是人模展示都有自身的優點。寧波服裝博物館利用模型精心布置了清代洞房花燭夜以及鞋店、紡紗織布、印染等傳統場景,包袱裁縫、本幫裁縫和紅幫裁縫作坊的仿古演示更是令人大開眼界。所以,我們要在原有的展示形式基礎之上探索新的展示形式,讓服裝展示形式更加多元化。
四、結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紡織品的特殊屬性,在傳統服飾展示的過程中面臨很大的困境,沒有特色的傳統展館陳列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游客的審美需求。將民族服飾博物館中對實物本身的簡單陳列和靜態擺放提升到展示藝術的層面來進行分析和研究,這一舉措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表現。因此我們從我國民族服飾展示藝術現狀、展示技術等方面展開探討,挖掘其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潛在經濟價值和人文價值,進行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與弘揚。(責任編輯:徐智本)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服飾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3-25.
[2]張辛可.東方文化的崛起[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4-5.
[3]韓斌.展示設計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04):17-21.
[4]周海云.中國近代服飾的博物館展示——兼論服飾博物館的主題陳列[D].上海:東華大學,2005.8-9.
[5]李正光.論博物館陳列的形式設計[A]//中國博物館學會編.博物館學論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2-5.
[6]姚遷.輔助展品在陳列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國博物館學會編.博物館學論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