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晶+景福濤+尹相涵+李凱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開發和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增強,淺海、湖泊、水庫大水面養殖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池塘養魚形式在養殖生產中所占比重將進一步提升,而池塘面積在工業開發擠壓的形勢下不斷減少,高密度、集約化、規模化將是池塘養殖的必然。但現有池塘養殖容量和對水質的調控能力是有限的,集約化高產和高投入的狀態下,養殖水的富營養化、水質指標嚴重超標惡化、生長緩慢、產量下降等現象將相繼出現。設施陳陋、調控能力不足、養殖模式簡單和生產管理方式落后等問題不斷暴露出來,使得池塘養殖病害頻發、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不高、生產效率低下,嚴重制約了池塘養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池塘基礎設施簡陋;二是池塘養殖水域內源性污染嚴重。因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投餌多,排泄物超量,超過了現有的水質凈化能力,造成病害頻發,給養殖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傳統的池塘養殖技術已不能適應高強度的生產要求,迫切需要在加強池塘水質調控上開展設施化、工程化改革,提高水質人工調控水平,使其滿足優質化和高產出的迫切要求。
2 對策與建議
圍繞制約我國池塘養殖發展的養殖水質下降、污染嚴重、病害頻發、產品質量不高、生產效率低下等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規范化、生態工程化、機械化、信息化等技術研究和優化集成為代表的池塘現代化改造,構建良好的池塘生態系統,配備水質調控和信息化物聯網技術,促進池塘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2.1 池塘改造
專業化設計。根據養殖對象的生物學習性,制定養殖工藝,設計品種專用養殖池塘,做到針對性更強,更加科學,如中華絨螯蟹的養殖池塘設置中央淺水區、塘埂坡比適宜,設置圍網養護水草生長;中華鱉的養殖池塘設置周邊及中央淺灘,便于曬背等需要;對蝦類養殖設計環溝和中央溝,利于對蝦類生長棲息度夏等。
進排水設施的改造。每個池塘配置一個插管式進水閘門和拔管式排水井。進水管道一般用水泥預制管或 PVC 波紋管。排水井采用拔管方式進行控制。
配套生物水質凈化系統。設置專門的水面或者溝渠建設人工濕地等生物水質凈化循環系統,實行“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這一循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在養殖過程中,由養殖池塘排出的廢水首先進入生態溝渠進行一級凈化處理,然后再流入二級凈化塘和三級凈化塘,經二、三級凈化后,泵入養殖池塘,進入下一個換水周期。至此,整個養殖過程形成了循環水利用模式。
實施工廠化流水養殖與自然生態水質凈化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池塘循環流水養魚模式。該模式的優點:一是高產,單產提高數倍;二是是方便生產管理;三方便鮮活捕獲運輸;四是便于在凈化池套養凈化生物副產品;五是可收集70%的魚類代謝物和殘剩飼料;六是便于實施生產管理全程在線監控和信息化管理。
2.2 構建水處理設施
水處理設施與養殖場的水源、排放水以及養殖水質要求相結合。采用養殖學、生態學、生物學等原理,根據池塘水質、底質、藻類等變化規律與濕地凈化技術要求,優化生態溝、生態塘、復合人工濕地等構建參數,設置生態坡、復合生物浮床、生化濾床等高效調控設施,實現池塘養殖環境的有效調控。
2.3 配備必要的水質控制設備
水質調控機:由動力裝置、底泥提升裝置和水面行走裝置等部分組成,可以自動光控或者遙控使用。
微孔增氧:具有增氧效率高、活化水體、改善養殖環境、提高池塘增氧效率、使用成本低、機械噪聲低等特點。
配備具有智能增氧、精準投喂、預測預警、遠程管理等功能的池塘養殖監控與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精準養殖。
2.4 在線監測與控制技術
池塘水質信息采集與監測。從溫度、溶解氧、pH值、氧化還原電位等養殖主要環境因子監測著手,設置水樣監測點和傳感器,實現水質在線監測。
智能增氧技術。水車與底增氧(微孔管道底部增氧)結合、葉輪與底增氧集合(微孔管道底部增氧)等效果較好。依據水體溶氧水平自動開啟或關閉相應的增氧機進行溶氧調控,實現智能增氧。
2.5 實行水質生態調控
微生態制劑水質處理。采用微生態制劑水處理技術對養殖池塘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控,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型生物水處理技術。其一方面可有效地促進池塘底泥中的營養元素(氮、磷等)分解、釋放,降低了氨氮的危害,另一方面保持了浮游植物的繁盛狀態,改善養殖水體底泥環境,減少了有害物質,使養殖對象始終處于較好的生活狀態,利于其生長和減少病害,達到池塘養殖的健康、高效、生態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