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平+閆立君+趙香占
充分評估水產養殖過程中的風險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對策,對于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很有必要。
1 風險點分析
1.1 苗種隱患
從外地進購的苗種有使用禁用藥物的可能。在其魚卵孵化、培育和運輸過程中,均有使用禁用藥物消毒的可能。
1.2 生產過程隱患
養殖戶為避免或減少損失而采取重復用藥、超量用藥、不對癥用藥、不遵守休藥期規定延長用藥期、給藥途徑不當、用藥部位不當、使用禁用藥物等不恰當方式和手段,造成水產動物體內的藥物殘留。
1.3 水體環境隱患
老舊池塘淤泥、魚類排泄物、殘餌及動物尸體、植物碎屑沉積,翌年因水溫升高而大量分解,產生有毒物質;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農業用藥流入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造成漁業養殖環境惡化。
1.4 不明添加物隱患
漁用投入品在加工過程中隨意或超量使用保鮮劑、著色劑、添加抗生素等。
1.5 生產方式隱患
由于水產養殖的特殊性,傳統的水產養殖主要是以家庭為養殖單元,分散生產、分散經營,養殖場點分散、規模小,不便于監管。
1.6 從業素質隱患
水產養殖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加之藥品名稱專業化生澀難記,對一些假劣漁藥的識別能力不強。
1.7 監測體系風險
基層漁業監管隊伍人員少、執法條件差,制約了生產過程中的監管監督,部分生產者產生麻痹心理、僥幸心理,而違規使用違禁藥品。同時,目前我國在省一級建立了檢測機構,市、縣及企業檢測機構尚不健全,無法滿足和適應養殖生產中大量的快速檢測業務的需要。
1.8 運輸隱患
一些不法商販為保持水產品體色、提高成活率和防止腐敗,在運輸過程中添加消毒、保活等藥物,存在使用禁用藥物的可能性。此隱患危害較大,給監管帶來的被動也很大。
1.9 投入品經銷隱患
目前水產業投入品(包括飼料、漁藥)多為外來產品。但由于其生產、經銷審批許可權不在當地水產部門,水產部門只對使用環節有權監管。漁用飼料多為外地產品,送貨上門。特別是漁藥,多是“游醫”,診斷、售藥一體,無執業資格、無營業執照、無固定經營場所,在使用環節取證、監管難度很大。
1.10 監管職責邊界不清隱患
目前國家、省雖然明確了農業部門對農產品在種養殖環節和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之前的監管職責,但現在社會分工較細,專業運銷形式比較明顯。水產品流出產地的走向,有池邊交易、送貨上門、企業直銷、游動攤販(場外經營、無照經營)、直接進入酒店等高檔消費店所、外埠產品入市等不同業態。這些環節,均有不同的主管部門管理。如果全由水產部門監管,不僅法律授權不夠,監管手段、體系建設均不足。對此運輸、儲存環節的監管職責,仍需進一步細化、明確。
2 工作措施
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共同努力。但作為主管部門,可以采取一些積極措施,有效排查、消除、控制隱患,降低風險。
2.1 夯實工作基礎,加強源頭治理
2.1.1 摸清底數 漁業主管部門要對轄區內水庫、池塘、網箱等水產企業、場點的養殖情況、分布情況、漁業經營形式、產品銷售形式,無公害雙認、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漁業合作社建設情況,縣級檢測機構檢測能力,企業自檢室設立、覆蓋面等情況進行統一調查摸底,登記造冊。
2.1.2 規范生產 漁業主管部門要扎實推進無公害雙認、健康養殖示范場、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堅決杜絕違禁藥品、有毒有害物質、不合格飼料及添加劑等投入品的使用。全面實行水產苗種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堅決查處非法生產經營行為。引導扶持漁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發展,促進漁業產業向健康、生態、規模化、規范化方向發展。這是做好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基礎。凡取得養殖證的企業應積極申辦無公害雙認,在此基礎上,要鼓勵企業積極申報綠色、有機產品認證。
2.1.3 嚴格落實“三項記錄”制度 做好生產、用藥、銷售“三項記錄”是開展養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保護生產者利益的基本制度,必須嚴格落實。“三項記錄”要保存2年以上。
2.1.4 構建三級檢測體系 依托省級檢測機構。主要對速測過程中發現的疑似問題產品,解決定量檢測確認的問題。
整合市、縣級檢測功能。以農產品綜合檢測機構、水生動物病防站為依托,提升抽查檢測能力。抽樣檢測覆蓋全市所有品種、場點,抽樣頻次覆蓋整個生產周期的主要生長、銷售節點。
推動企業自檢機構建設。以省級良種場、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無公害雙認、菜籃子工程項目建設、合作社建設為依托,建立企業自檢室(集中產區可按合作社設立情況,每個合作社設1個,接受周圍輻射范圍內的企業委托檢測業務)。自檢室的設點布局要能夠覆蓋(輻射)本地的養殖場點。檢測方法均為快速檢測。
2.2 落實責任主體,細化工作方案
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負總責,生產經營者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要求,落實屬地責任,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各縣(市)漁業主管部門要根據總體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任務和目標,結合本地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周密制定工作方案,詳細分解工作任務,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目標要具體,有情況、有定性和定量指標,每一項任務、每一個工作都要落實到執行單位,有人負責。
2.3 加強行業自律,推進誠信建設
各縣(市)漁業主管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養殖企業建立誠信檔案。漁業主管部門要與養殖企業簽訂質量安全責任書,養殖企業面向社會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質量安全責任書、質量安全承諾書由各縣(市)漁業主管部門歸入企業誠信檔案。
加強對基層協會、漁民合作組織的的培育、扶持和引導,指導其建立健全內部規章制度,完善自律機制;鼓勵其通過采用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標準生產、統一物資采購、統一品牌銷售、統一質量安全承諾等自我管理與服務。
對守法生產、質量過硬的企業,要進行宣傳,在項目申報、產業扶持等政策上要優先、傾斜。
對質量安全監管實行“黑名單”制度。對違規、違法企業實行另庫管理,重點監控。
2.4 落實保障機制,提升監管能力
2.4.1 建立健全領導機制 各縣(市)漁業主管部門對本轄區內質量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視,建立由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領導,將質量安全工作列入主要議事日程。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一把手負總責,主管領導負主要責任,相關部門和人員負直接責任的責任體系,將各項職責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層層抓好落實。
2.4.2 規范工作流程 為確保工作高效、快速、規范運轉,要對抽樣、問題產品處理以及日常監管等工作流程進行規范。抽樣要求抽樣人員、企業主簽字,抽樣單位留存,發現問題產品,縣級監管人員2小時內趕到現場,重新抽樣定量檢測,一旦確認立即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監管檢查內容進行明確、細化,各縣要建立工作檔案,實行“痕跡化”管理。
2.4.3 完善應急機制 要落實《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工作機制方案》,建立完善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切實防范和妥善處置產品質量安全突出事件。要制定詳細工作預案,一旦發生事件,要能夠切實做到立即報告、迅速介入、科學研判、妥善處置。
2.4.4 開展集中整治 要根據養殖生產的特點,對重點階段、重點品種、敏感時期、重點產區,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嚴厲查處各種違法案件。
2.4.5 深入宣傳培訓 采取舉辦培訓班、印發宣傳資料、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普及法律法規、漁業投入品的使用知識,指導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投入品,嚴格執行休藥期、安全間隔期等規定,杜絕使用禁用藥物,提高漁民規范化、健康養殖技術水平。
2.4.6 提高執法能力 要結合本地農業機構設立情況,進一步整合資源,理順漁政管理職能。各縣級漁政機構要求至少配備3名以上漁政執法人員。同時,要積極改善執法裝備和條件,提高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2.4.7 建立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結合全市漁業重點工作任務目標及項目工程建設,要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實行問責制。嚴格責任追究,保證工作落到實處。對質量監管工作中不作為、濫用職權或者有其他瀆職行為的,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嚴肅處理,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4.8 積極做好協調溝通 根據部門職責分工,要積極主動與公安、食安辦、畜牧等相關部門做好協調溝通、案件移交,確保監管工作無盲區。
(收稿日期: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