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欽
幾年前,曾有幸短暫旅居英國。
初到英國,便見識了這里“一日四季”的天氣。早上出門時天上還飄著雪花,突然就放晴了,天色澄明,遠處山頂上的白雪閃耀著銀光。不一會兒,烏云壓頂,冷風習習。中午時分又下起了蒙蒙細雨,仿佛回到了煙雨霏霏的江南。如此詭譎多變的天氣,著實給初來乍到的我,上了一堂記憶深刻的課。
不光是這里的天氣,這里的風土人情,同樣令我著迷。我從蘇格蘭的斯特靈市出發,走訪了近20個城鎮,拜訪過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加冕之地圣十字教堂,也感受了街邊破舊不堪、墻壁斑駁的小酒館。歷經數百年的滄桑,這些建筑或莊嚴,或殘舊,透過它們,我強烈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機緣巧合,我在這里結交了不少朋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熱情好客,卻不求回報。其中,我的朋友Kenneth Cameron是一位牧師,他不僅把我介紹給他的家人和朋友,而且還幫我引見了愛丁堡市市長George Grubb和撒切爾政府時期的英國大法官James Mackay。通過與他們的交談,我對英國的了解進一步加深,萌生了很多感想,同時,也想把我對英國的認識跟大家分享。這時,外研社基礎教育分社委托我策劃一套反映英美文化的讀本,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英美文化讀本》充分考慮到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根據課標對于文化意識分級目標的描述,將相關的文化內容進行了細分,并根據讀者對象不同而有所側重,力求內容互相補充并避免重合。以“教育”這個話題為例,小學這一章節的四篇文章中,作者在前兩篇介紹了英、美兩國中小學的教育概況,第三篇介紹了一個留英的小學生第一天在英國上學的經歷,第四篇則介紹了英國小學生夏令營的活動。中學這一章節的內容則是:第一篇文章系統闡述了西方國家的學校種類、分級和教學理念的精髓等,第二篇則介紹了伊頓公學這樣的私立學校等,第三篇介紹了英美及一些英聯邦國家的中學畢業舞會等,第四篇則介紹了美國教育的概況、政策、優點和不足,并對比了中美教育的優劣。在內容的編排上,該系列叢書嚴格遵循《英語課程標準》對文化教學的要求,準確地再現了英美文化的內涵。
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現狀,追根溯源是必要的,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相信許多孩子十分喜歡踢足球,也喜歡看世界杯。那么,他們知道世界杯大力神杯是怎么來的嗎?他們知道基督教與大力神杯的關系嗎?他們知道“England has two books, the Bible and Shakespeare. England made Shakespeare, but the Bible made England.”這句話的意思嗎?其實,不僅僅是英國,也不僅僅是足球運動,整個西方世界的教育、法律、文字、藝術、倫理、乃至政治結構,都被深深印上了宗教的烙印。而宗教究竟是如何影響西方世界的,我們可以從書中尋找答案。
在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時,我們不僅可以明白英美文化的差別,而且還能糾正我們平時對英美文化認識的一些偏差。例如,外國的孩子并不是我們認為的以直呼父母名字來表示親密,他們仍然以mum和dad來稱呼父母;英國的city也并不一定比town大,牛津附近的雷丁鎮擁有23萬人口,比威爾士的圣大衛市的2000人要大很多。另外,作者也考慮到中國讀者的需求,進行了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如中西飲食的對比、節日(如美國感恩節、歐洲的豐收節和中國的中秋節)對比,讀者不僅可以培養世界意識,還可以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不同于其他書目,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沒有拘泥于專業的作家人群,而是廣泛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執筆,從他們最熟悉的角度出發,描述他們最擅長、體會最深的地方,展現英美兩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書中有牧師介紹《圣經》,有中國孩子講第一天在英國上學的經歷,有遠嫁英國的中國女子講述文化沖突,也有“中國通”莫大偉對美國文化以及中美文化差異的闡述。
我在英國停留的時間并不長,但是,英國的風土人情、文化風貌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旅英期間,我根據文章需要拍了數千張照片,如今一部分已用作了插圖,它們真實地紀錄我在英國生活的足跡。而我對于英國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動,也通過和外方作者的溝通融入了書中。當然,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英美文化的解讀,也是如此。這些文化的親歷者和體驗者力圖從各個角度展現給讀者一幅幅客觀、真實、有趣的英美文化風情畫面。讀完本系列,希望你能在享受之余,對生活有一番全新的認識。
(作者單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