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卓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孝感市小城鎮集約化發展的實證研究
曹卓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城鎮化是完成落后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提升的重要途徑。而集約化是城鎮化的一個表現方式。目前,孝感市經濟還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態,發展壯大孝感市經濟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本課題對孝感市集約化發展進行研究,分析孝感市集約化發展的現狀,找出孝感市集約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促進孝感市集約化更好更快發展的戰略措施和對策建議,以更好地解決城鎮化水平不高,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制約孝感市集約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集約化;孝感;發展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建國以來,孝感經濟建設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孝感市的產業結構出現逐步升級的趨勢,社會經濟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經濟結構向現代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一是為自己兩年多來的學習提供研究和檢驗的實例;二是能為孝感小城鎮集約化發展提供一些借鑒作用;三是得當的發展思路能進一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小城鎮經濟的發展。
2.研究意義。
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業人口比重下降,工業、服務業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聚,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會化發展。
(一)孝感市小城鎮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小城鎮115個,其中,鄉鎮95個、街道辦事處13個、農場7個。列入省“百鎮千村”重點鎮的9個,列入市級重點鎮的30個。
(二)孝感市小城鎮集約化發展現狀。
1. 小城鎮空間布局集約程度不斷提高。
2010年,小城鎮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28戶,2012年,小城鎮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29戶,與2010年相比,小城鎮的空間布局集約程度不斷提高。

表1 孝感小城鎮人口、面積和人口密度情況表:
資料來源:孝感市統計年鑒(2010年-2012年)
2.小城鎮鎮區單位面積工業產值大幅提升。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市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2012年實現增加值510.9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市直工業增長14.2%,地方工業增長17.4%;輕工業增長17.0%,重工業增長17.1%。2010年,孝感市小城鎮工業單位產值20.39萬元,2012年,孝感市小城鎮工業單位產值19.63萬元,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5.3%。

表2 孝感小城鎮工業產值情況表(單位:萬元):
(一)城鎮化水平不高,經濟發展不平衡。
2012年孝感市常住人口483.31萬人,其中:城鎮239.89萬人,鄉村243.42萬人,城鎮化率41.5%,湖北省的城鎮化率卻高達53.5%,高于全國0.93個百分比。相比之下,孝感的城鎮化率卻僅有41.5%,城鎮化水平很低。
(二)小城鎮空間布局不合理。
孝感市小城鎮空間布局方式主要為多點分散式。分散空間布局最大的特點是在一定空間距離上有多個分散的組團。此種模式若針對大城市,則會體現出有機疏散的優勢。但針對小城鎮因發展建設投入資金相當有限,會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無法達到標準,在建設投入上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因此,該模式小城鎮布局不合理。
(一)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以城鄉統籌為載體,做優城鎮功能。暢通城鎮交通網絡。堅持統籌兼顧、適度超前的原則,完善縣—鎮、鎮—鎮道路體系,構筑連接縣城、輻射鄉村、暢通便捷的小城鎮交通網絡,實現“相鄰鄉鎮半小時可達、縣城一小時可達”的目標,使小城鎮融入區域大交通體系。升級改造城鎮內部交通干線和村道公路,支持鄉鎮發展內循環交通,允許具備條件的鄉鎮開通鄉村公交,充分發揮城鎮輻射效應。
(二)優化小城鎮空間布局。
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塑造城鎮特色。創新規劃設計理念。按照“功能區域劃分科學、人口空間布局合理、城鄉產業有機對接、公共服務配套科學”的原則,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基礎,采取領導、專家與群眾相結合,建筑體量、建筑風格與城鎮歷史人文、自然環境等相結合,精心編制小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健全劃管理體制,增強規劃管理的約束性,推進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土地利用、交通發展、新村建設等規劃相互銜接。
(三)嚴格控制環境污染與破壞,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地處城“尾”鄉“頭”的區位優勢,注重城市與農業的合理布局,發展生態農莊,打造城市后花園,讓市民在美麗的山、水、田、園、林、花整體布局里親近自然,構筑出城市、城郊、農村多層面的綠化空間體系。以區位優勢為依托,加快城市改造,以交通優先為支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城市對外交通道路體系建設,提高區域交通一體化程度,暢通了資源要素的流通渠道。
F299.2
:A
:1671-864X(2015)09-0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