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喬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中韓莊鄉總校,河北 保定 072450)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研究
馬軍喬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中韓莊鄉總校,河北 保定 072450)
幼兒的科學教育工作在學前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直接影響了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程度。但是在實際的科學教育工作中,幼兒與幼兒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出現了較大的誤差。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幼兒教師長期在師幼互動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這種現象對于幼兒的發展起到了阻礙影響。本論文從現實幼兒教育出發,通過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師幼互動現狀的闡述,提出了關于促進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師幼互動的策略。
幼兒科學教育;現狀;策略

(一)幼兒被動接受幼兒教師的互動。在現實幼兒的科學教育過程中,師幼互動的數量以及過程全部是由幼兒教師作為師幼交流的主體。在課堂中,主要是幼兒教師主動與幼兒發起交流并且參與互動。而且在具體的互動過程中,幼兒只能根據幼兒教師提前準備的問題以及活動進行參與,不能自主性的選擇,影響了幼兒的參與興趣。
(二)幼兒教師對于幼兒的提問問題不適宜。在提問方法上,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提問封閉性多余開放性,且難易程度把握不當。教師和幼兒要互動基本上都離不開提問這一環節,然而教師提問時經常使用“對不對”、“行不行”、“是不是”這種封閉的方式來提問,嚴重影響到了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揮。例如在探究無生命物質對于生命的重要性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要么直接說出無生命物質對于生命很重要,比如“空氣、土壤和水與生命的關系”這樣偏難的問題,要么就問幼兒“空氣和水對我們很重要,是不是?”很少有老師讓幼兒自己捏鼻子幾秒鐘后與幼兒探討空氣( 無生命物質) 的重要性。
(三)幼兒教師不能平等與幼兒進行互動。在互動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學內容大都是老師提前安排,并且是有
計劃地進行的。適時而靈活地把幼兒的興趣和意愿轉變為教學的內容較少,教師傾向于對幼兒進行目標化知識的灌輸,以一種要求、提醒、幫助、指導的形式較多,而對幼兒的平等交流、征詢較少。
因此,在教師的互動內容中,教師安慰、撫慰、平等交流及征詢中,教師的互動行為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而在要求、指令和提醒方面,教師的消極作用又遠遠超過積極作用,在幼兒的互動內容中,幼兒發表個人見解的積極作用遠遠超過消極作用,而告狀的消極作用又遠大于積極作用。
(一)明確幼兒教師的身份以及權力。師幼互動的非對稱性決定了教師權威的客觀必然性。正如我們必須正視和承認師幼互動的非對稱性一樣,我們也不能忽略和否認教師的權威。就幼兒教育實踐本身來看,牢固的教師權威不僅有其必然性,還有其必要性、適宜性。不夸張地說,教師行使其權威是理想的幼兒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基石。但權威也是不能濫用的,因為權威也是有限度的,這正是很多教師未能清醒意識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教師對幼兒過多的橫加干涉、斷然否定、漠然置之和發號施令。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師的權威及其限度,需要教師完成兩種轉變。
信息傳送:從“你向信息”到“我向信息”?!澳阆蛐畔ⅰ蓖趥€人的主觀意識過強,忽略別人的感受,不留余地說出對別人的評價,結果造成對方的不悅。這種表達方式容易變成責備、命令的口吻,使對方抗拒、畏縮。“我向信息”則是在關注別人的感受和反應的前提下,讓對方自知體諒并理解、幫助自己,而不是怨恨或迷惑,避免了“你向信息”中的否定沖擊力。因此,在完成由“你向信息”到“我向信息”的轉變時,教師的權威才是必要而適宜的。
角色定位:從領導者、組織者到支持者、合作者。傳統觀念下的教師總是把自己定位于領導者、組織者,這種角色定位使教師成為居高臨下的俯視者,教師權威的濫用便不可避免。而當教師將自己定位為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時,教師與幼兒是平視的,泛濫的教師權威便得到消解。
(二)建立較為平等的互動方式。民主性:教師和幼兒雖然角色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中,幼兒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也要向幼兒學習。在這種師幼關系中,幼兒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幼兒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最好的表達,幼兒的人格和主體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建構,從而實現了生物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雙重發展和成長。語言性:對話與語言是一種共生共在的關系,對話永遠是語言的對話。正是語言這個中介系統構筑起了師幼之間交往與對話的世界。因此,師幼雙方均應擁有自己的話語權。教師必須尊重兒童的話語權,正如馬拉古齊所說的要“傾聽并嘗試理解、接納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只有當兒童擁有話語權時,他才可能產生對話的意識和對話的精神,對話的師幼關系才可能真正形成。開放性:師幼對話的開放性表現為師幼雙方作為對話主體的自由和不受束縛,對話是彼此心靈的敞開;也表現為對話內容的多元化和對話形式的多樣化。意大利瑞吉歐教育所倡導的“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并適時拋回給孩子,這正是對師幼關系的對話最通俗的注解。
(三)以幼兒的視角建立較為完善的幼兒教師評價體系。對師幼互動主體之一的教師該作何評價?這對高質量師幼互動的建構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有研究者提出“21世紀教師角色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學習的指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但教師作為這種角色是否稱職,恐怕還得考慮兒童的意見。以往人們對教師的評價多傾向于成人視角,即立足于教師本人的行為表現,并根據成人世界的判斷來對教師做出評價,從來沒把兒童作為一個評價者來看待。幼兒教育是一種靠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往來才能變成現實的活動,因此,評價教師的工作一定不能離開其工作對象——幼兒的判斷。
為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種兒童視角的教師評價機制。盡管因心智發展水平所限,幼兒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很難上升到理性思維水平,但是他們對教師所懷有的情感特征卻是我們鑒別師幼互動質量的可信度最高的指標。能為幼兒真心喜歡,并由衷愿意與之親近的教師一定是與幼兒保持著高質量互動的教師。
[1]黃娟娟. 語言活動中積極有效師幼互動范型構建的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12,03:32-38.
[2]黃瑾,田方. 幼兒園半日活動情境下的師幼互動研究——基于CLASS課堂互動評估系統的觀察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0:88-91.
[3]黃娟娟. 幼兒園半日活動中師幼互動類型及成因的社會學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09,02:43-46.
[4]浦月娟. 幼兒園學習與非學習活動中師幼互動現狀比較[J]. 學前教育研究,2009,03:40-43.
[5]黃娟娟. 師幼互動類型及成因的社會學分析研究——基于上海50所幼兒園活動中師幼互動的觀察分析[J]. 教育研究,2009,07:81-86.
[6]朱慧. 師幼互動,共享快樂——幼兒園集體教學中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4,S3:635.
G613
:A
:1671-864X(2015)09-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