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紅
某鄉設施農業建設的警示與思考
●劉繼紅

2008年至2010年,在某市大力推進設施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背景下,某鄉在連續三年的設施農業建設中,以農民(包括低保戶)、鄉干部的名義從農村信用社貸款六千萬元,集中到鄉里用于溫室大棚建設,同時政府投資一千兩百多萬用于設施農業基礎建設及大棚材料補助。該鄉采用鄉里租用農民土地的方式建設溫室大棚對外承包,共建設大棚三千兩百多座。由于監管缺失,導致巨額放貸資金無法收回,建成的溫室大棚三分之二閑置荒蕪,近八千萬農村信用社貸款本息到期后無法償還,鄉里拿不出資金支付農民土地承包費,一些貸款農民被列入個人征信系統黑名單,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一是強制鄉干部及農民貸款。采用強制手段,迫使本鄉干部、農民(包括低保戶)必須憑個人身份證及戶口本,以個人名義從農村信用社取得設施農業貸款,交到鄉里集中用于本鄉溫室大棚建設。在調查中就有低保戶反映,不配合鄉里用個人名義進行貸款,就會被停發低保費。
二是財務狀況混亂。資金使用中存在賬目不清、會計核算混亂、幾千萬的白條入賬、虛假報賬等違紀、違法行為。
三是監管缺失。檢查中發現,一方面該鄉設施農業建設資金管理脫離了鄉財政所與鄉農經站等正規渠道的監管;另一方面在財務人員任用上違反了《會計法》的規定。兩任出納均由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鄉干部兼職擔任;會計則聘用不坐班的兼職會計,根據出納提供的票據一星期記一次手工賬。這種用人方式人為造成財務履職缺失,對于報賬票據的合規性、合法性缺乏起碼的審核。只要有領導簽字同意付款,什么樣的票據都可以報賬。
四是違規將從農村信用社貸回的資金進行二次放貸。按照規定,只有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才有資格進行資金放貸。最終由于管理混亂導致大量放貸資金無法收回,甚至有些大額貸款戶償還不了貸款人就跑路。
一是該鄉設施農業建設為追求政績脫離實際,盲目追求規模。雖然該鄉建成了三千兩百多座溫室大棚,但本鄉農民愿意承包種植大棚的卻很少,驅車從該鄉路過,成片的大棚閑置荒廢,破敗的塑料膜隨風飄揚,在造成土地無法恢復資源被浪費的同時,還給該鄉帶來了支付土地承包費的沉重負擔。
本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目的是提高土地收益率增加農民收入。因此溫室大棚建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意愿為主,鄉政府進行科學引導。但為了追求政績,該鄉脫離實際,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使惠民工程變成腐敗工程。
二是警惕用行政手段推行擔保貸款帶來的巨大風險。按照正常的擔保貸款程序,為了規避風險,金融機構都要對被擔保貸款單位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但是用行政手段推行擔保貸款,由于有政府出面,這一環節往往被省略或者忽略,風險也就隨之而來。
本案所涉及的例子,就是2008年某市為了解決設施農業建設資金問題出臺貸款管理辦法,作出由該市國有投資經營公司負責全市設施農業貸款擔保業務的決定。還規定因擔保造成的損失,最終由市財政進行兜底。因此該鄉設施農業建設貸款資金在使用中沒有“后顧之憂”。
三是無視財經法規法紀將會斷送領導干部的政治前程。該案已被“雙規”的某鄉領導正是由于在工作中無視財經法紀法規,脫離監管,給國家和集體造成損失,給農民造成傷害,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州財政監督檢查局)
(本欄目責任編輯:范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