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郭 磊
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師變更問題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郭 磊
高質量的財務報告是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的依據,而注冊會計師的主要職責包括合理保證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有效,因此人們希望注冊會計師能夠在防范財務信息出現重大錯報和舞弊方面起到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扮演好“守門員”的角色。但是,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因為各種原因頻繁出現變更審計師的現象,引起了我國監管部門、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首先回顧我國審計師變更的制度背景,接下來對我國審計師變更的現狀進行描述,并且針對現狀分析審計師變更可能的幾個影響因素,最后結合分析結果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審計師變更 影響因素 政策建議

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取決于公司財務信息的充分及公允,即不能受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影響。股東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也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不可能時時跟蹤公司的日常經營以及監控管理層的舞弊行為,因此股東主要依靠財務報告做出判斷,財務報告好比公司的一張名片,是公司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經營成果等信息對外的詳細披露(孫光國等,2013)1。因此,利益相關者希望注冊會計師能夠有效地防范財務信息的重大差錯,以及發現管理層的舞弊行為,扮演好“守門員”的角色。但是,在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的資本市場中,公司代理問題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審計師的聘任、解聘和審計報酬的定價權不是所有人掌握,而是被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所取代,此時注冊會計師處于不利地位,有可能發生審計師—客戶關系的自發重構,管理層可能通過審計師變更進行審計意見的購買,并且審計師也有可能為了規避審計風險而主動辭職。
國外對審計師變更的研究開始得較早,90年代以前學者們主要針對審計服務的需求變化進行研究,90年代以后主要針對審計服務的供給變化進行研究,也就是說從研究審計師解聘問題轉為研究審計師辭聘,從不同的角度都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Smith(1986)2運用案例分析法發現在前后任審計師之間就出具審計意見類型存在分歧時,公司變更審計師是要避免被后任的審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Schwartz和Menon(1985)3的研究結果證明處于財務困境以及處于破產邊緣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變更審計師,并且他們更有可能會選擇與自己沒有分歧的后任審計師;M.L.Ettredge et al.(2007)4以2004年428家進行審計師解聘的公司為樣本,研究了塞班斯法案后審計師解聘情況與審計費用之間的相關關系,該研究發現在2003年的年報的審計費用更高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解聘審計師,而且還發現以前聘請的注冊會計師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會轉而聘請 “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Dennis M.Lopez和Gary F.Peters(2011)5以 2004到2007年間的樣本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工作量強度越大,越有可能發生審計師變更,并且在年末和忙季時這種相關性更顯著。
由于我國證券市場成熟時間較晚,2000年以前關于審計師變更方面的研究很少,后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審計師變更的個案,這些案例對于審計師變更的研究提供了條件和資源,學者們紛紛針對審計師變更進行研究。例如張敏、張卓然、張文(2012)6的研究發現,國有企業中,非財務重述的公司相對于進行了財務重述的公司來說更有可能變更審計師,非國有企業中,財務重述對審計師變更未發現有影響;張鳴、田野、陳全(2012)7對2001-2008年進行了審計師變更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審計師變更更會發生在在制度環境相對落后的地區,在制度環境較好的地區,對審計質量有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進行審計師升級變更;王艷艷和廖義剛(2009)8研究了2001—2004年聘請“四大”和國內“十大”的注冊會計師為審計師的上市公司,研究結果顯示,有大股東掏空現象的公司更會發生事務所由大到小的更換現象。
根據以上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多種多樣,而且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是很復雜的,本文即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探究,進而根據這些影響因素提出建設性意見。
審計關系以及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決定了我國審計師變更現象的發生。審計產生的前提是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所導致的代理問題,而代理理論從屬于契約理論,因此,根據相關理論,以審計關系為基礎的委托代理關系是由委托人與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契約組成,因而審計關系就是審計委托方、被審計方和審計人三者之間契約的集合,審計委托人也就是所有人擁有其最終決定的權利。
根據 《公司法》及證監會相關規定,應當由股東大會來決定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選聘與變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企業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比如由于技術和金融創新業發展迅速,使得市場投機性加劇,另外,由于大部分中小股東和分散的個人投資者并不關心公司的長遠利益,并不參與選聘會計師事務所等事宜。因此,由我國的特殊性導致,事務所的選聘往往不是由股東決定,而是掌握在高管或大股東手中,并且存在董事會與經理層合二為一的現象。此時,從契約關系的角度來看,公司的主要決策權在經營者手中,而所有者卻不具有對公司管理的真正權利。這時,傳統意義上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經營者取代了所有者的地位,審計委托人、被審計人與審計人之間原本十分穩固的三角結構,由于上述情況,變成了十分扭曲的直線結構。如圖1所示。
此時,一旦出現一些影響這種審計關系的因素,管理層便會擔心其基于某種目的的行為被審計師發現或與審計師意見不統一,此時,管理層基于某些動機就會通過不正當的干預或者濫用職權,解除與審計師之間的關系。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審計師變更情況越來越明顯,這其中除了正常的審計師變更外,也有很多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進行的審計師變更行為。惡意變更審計師不僅會降低證券市場的信息質量,而且還會使一些審計質量較差的事務所充斥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表1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審計師變更

圖2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審計師變更情況圖
(一)我國上市公司披露審計師變更的數量情況。近些年來,合并重組等重大變革不斷在我國審計市場發生,監管環境以及監管部門對職業準則的更新和完善也在不斷豐富,這些都在不同的方面影響著審計師變更,并且審計師變更現象也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因此首先統計近幾年我國審計師變更的情況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下文對審計師變更影響因素的分析。表1是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在2009年—2013年間審計師變更的情況。

圖3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審計師變更數量占上市公司總數比例圖
近幾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師變更數量呈現上升趨勢,表1具體展示了 2009年—2013年我國上近幾年市公司變更審計師的數量及比例,圖2和圖3用圖表的形式對近幾年審計師變更的情況進行了描述。由表和圖可以發現:2009年—2013年大量的事務所合并引發了大批的審計師變更發生,其中2009年由于國內幾家事務所的合并導致變更比例突增,排除這一因素后,實質性變更比例基本比較平穩。因此,如果不考慮合并因素,那么近幾年我國審計師變更的情況仍呈現上升趨勢。
(二)上市公司披露審計師變更的原因情況。從1993年開始,我國監管部門就十分關注審計師變更信息披露的問題,分別針對上市公司和審計師制定以及頒布了多項規范性文件。要求將審計師的聘任、改聘情況,包括變更審計師的原因、變更的實施程序、披露情況、審計師已服務年限及審計費用等內容包含在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中。自2001年開始,中注協要求前后任審計師作為主體要在變更5日內報告變更的相關情況。本文對2009年—2013年的審計師變更原因進行了手工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審計師合并情況下,事務所未披露變更原因的情況居多,而前任聘期已滿、公司發展需要等其他原因這些模糊說法很可能會導致真相被隱藏。

表2 2009—2013上市公司披露審計師變更原因匯總表
從手工翻閱上市公司年報得到的審計師變更原因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事務所合并原因導致的審計師變更居多,其次是未披露變更原因的情況,另外披露的具體原因包括前任繁忙、審計時間沖突、前任服務年限較長等,這些模糊說法的真實性讓人質疑。綜上所述,目前審計師變更原因的披露情況欠佳,對于其真正的影響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以上對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審計師變更問題還有待探究,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了我國審計師變更呢?本文認為主要為以下四個影響因素。
(一)上一年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上市公司所聘請的注冊會計師發表的審計意見作為獨立于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客觀的專業意見,對于投資者的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質量好壞的重要體現。因此,投資者會參考審計意見來做出正確的決策,投資者的決策進而會對公司的股價產生不同的市場反應。另外,非標準的審計意見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而且會使監管部門對公司產生額外的關注。因此,由于非標準審計意見會影響公司股價以及引起外部的監管,上市公司對非標準審計意見極為排斥,會通過各種方法來避免非標準審計意見,變更審計師即為方法之一,上市公司可能通過變更審計師購買審計意見來避免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若上一年審計師對公司發表了非標準的審計意見,那么本年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變更審計師,即上一年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是審計師變更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財務困境。當上市公司處于財務狀況較差時,依據信號傳遞理論的相關內容,欠佳的業績報告會將不好的信息傳遞給相關方,例如此時對于投資者來說,應該會出售持有的股票,這一行為會影響股價,而對于債權人來說,為了避免債務風險,可能會及時地收回貸款或者縮小貸款的規模,不管是對于投資者還是對于債權人來說,公司較差的財務狀況都會使他們做出有損公司的反應,因此,管理層就有動機對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粉飾。而當公司的財務報告反映了虛假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時,具有獨立性的審計師就極有可能對該公司的財務報告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因此,當公司處于財務困境時,管理層更可能會變更審計師來獲得不會影響公司發展的審計意見。
(三)審計收費。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擁有對聘任審計師和確定審計費用的決策權,對于事務所來說,審計收費是其主要的經濟來源,當會計師事務所對客戶出具了非標準的審計意見時,有可能被客戶解聘,從而就會損失部分收入。因而作為理性“經濟人”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會通過權衡成本與收益后決定是否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隨著我國審計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出現了“低價攬客”的行為,部分上市公司會為了降低審計費用,從而選擇審計質量較差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而會影響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上市公司在選擇為其提供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時,會進行成本與效益的衡量,也就是說審計收費是審計師變更的一大影響因素。
(四)盈余管理。對于盈余管理這一因素,我們可以從盈余管理動機和盈余管理活動兩個角度來探究其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
首先,當上市公司管理當局為了達到避免虧損或避免業績下降的目的有動機要通過盈余管理來實現此目標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會計師事務所。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想法越強烈,當審計師與管理層發生沖突時,更有可能會變更審計師;對于審計師來說,后任審計師由于剛剛接手該業務,對相關的問題以及公司的實際情況不熟悉,存在所謂的學習曲線,管理層可能會基于這樣的原因選擇新的審計師,抱有如果進行盈余管理可能不被發現的僥幸心理,以達到不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報告的目的。
另外,也可以從上市公司和審計師兩個角度來看盈余管理活動與審計師變更的關系。首先,公司基于擁有良好的財務狀況來達到吸引投資者及融資的目的,并且利用應計制的會計計量方法的方便,會進行各種盈余管理活動。其次,審計師的職責就是通過各種手段診斷出公司過度的盈余管理活動,并且與管理層進行協商。當客戶進行了盈余管理后,客戶與審計師之間可能會出現意見分歧,當難以協商一致時,管理層就會選擇變更審計師來避免不清潔的審計意見。
(一)對審計師變更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議
1.擴充審計師變更披露內容的信息含量。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對審計師變更情況的披露做出詳細的說明,例如要披露審計師變更的具體類型,是辭聘還是解聘;上市公司應披露審計師解聘的詳細原因以及獨立董事、監事會的意見;對于辭聘的情況,應對辭聘的具體原因進行闡述;上市公司還應披露與審計師意見不一致的方面。這樣才能使不同信息需求者對公司變更審計師的行為及動機有一個更加詳細的了解,才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出準確的判斷,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對其進行監管。
2.提高審計師變更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就目前而言,我國審計師變更信息的披露在時間上的規定仍存在不足之處,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對已經發生的審計師變更事實進行表決的時間必須在年報公布以前;在董事會通過決議后一定時間內,應該要求前任審計師進行必要的報送備案和相關披露;前任和后任審計師也應向相關協會做出解釋和報告。提高審計師變更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可以有效地改善相關部門對審計師變更事宜的監管。
3.加強審計師變更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制定的關于審計師變更的披露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執行對于審計師變更現狀的改善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制度得不到s有力的執行,其制度的效果會適得其反,甚至會被不法行為主體所利用。所以,加強相關的監管力度可以保障制度的良好效果,使自愿性披露轉變為強制性披露。對于違反相關規范的上市公司或事務所來說,應加大對其的行政處罰力度,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多層次的信息披露監管體制,其中包括民事訴訟體系及刑事訴訟體系等。
(二)對內部治理的政策建議
1.完善現有的內部監督機構。監事會制度和獨立董事制度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內部監督機構,理論上講,監事會更側重于外部監督和事后監督,而獨立董事側重于內部監督和事前監督,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兩種制度在功能上有重疊,容易導致互相推諉的現象。而且,兩種制度由于產生的背景不同,有可能會互相影響其功能的發揮。兩種制度比較來看,本文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積極完善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其監督的職能。
2.保證內部監督機構的獨立性。為了防止管理層濫用權力,充分發揮董事會的監督職能,應當大力擴充獨立董事的職能。首先,應給予中小股東選舉獨立董事的權利,引入累計投票制度。其次,要保證獨立董事的人數,確保一定的人數比例,在董事會中有一定的話語權。再次,公司的獨立董事要具有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例如具有財務、金融,法律等相關的教育背景和知識,熟悉相應行業情況,但也要避免其與內部董事長期合作,避免共謀的可能。在實踐中,很難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與客觀,對此,交易所應發揮其監管職能,對獨立董事制度加強監督。
3.構建完善的監督責任制度。我國的《公司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獨立董事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我國,董事會要對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完整負責,而獨立董事作為公司董事的一員,也應當對于公司的虛假財務報告負有法律責任,對股東等利益相關者負有誠信的義務。應當明確規定并強化董事、監事等的過錯責任制度,使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三)對外部監管的政策建議
1.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和更換機制。審計師的聘任和更換是注冊會計師是否獨立的決定因素。在我國,最終由管理層負責上市公司的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和更換機制,因此,對于審計師的聘用和更換應該由更加具有獨立性的主體負責,中國證監會應該將這一權利交給獨立董事,避免管理層濫用職權的可能。另外應規定實行定期輪崗制度,避免事務所與公司長期合作,保證會計師事務所的相對獨立性。
2.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近幾年,我國審計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會計師事務所通過降低審計費用來尋求生存和發展,因此相關監管部門也不能忽視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首先,應當保證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針對規模小的事務所進行合并,對惡性競爭的事務所進行淘汰;其次,建立健全事務所的內部質量評價體系,每個注冊會計師需在內部質量評價體系的約束下執行業務,這樣有利于提高審計師的執業能力以及改善事務所的水平;最后,應當加強注冊會計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會計師行業的門檻,從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多角度對會計師進行考評和規定,以便對審計師的責任進行確認和考核?!?/p>
1.孫光國、楊金鳳、鄭文婧.2013.財務報告質量評價:理論框架、關鍵概念、運行機制[J].會計研究,3。
2.SmithD.B.1986.Anditor subjeet to opinions,disclaimers, and auditor changes[J].An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6.
3.Schwartz,K.B.and K.Menon.1985.Anditor Switches
by failing firms[J].The Accounting Revliew,4.
4.M.L.Ettredge,C.Li,and S.Scholz.2007.Audit Fees and Auditor Dismissals in the Sarbanes-Oxley Era[J]. Accounting Horizons,12.
5.Dennis M.Lopez and Gary F.Peters.2011.Auditor Workload Compression and Busy Season Auditor Switching[J].Accounting Horizons,25.
6.劉偉、劉星.2007.審計師變更、盈余操縱與審計師獨立性——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9。
7.張鳴、田野、陳全.2012.制度環境、審計供求與審計治理——基于我國證券市場中審計師變更問題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5。
8.王艷艷、廖義剛.2009.所有權安排、利益輸送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由大所向小所變更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