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向美英 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 鄭柏鶴 胥朝陽
基于風險防控的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探討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向美英 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 鄭柏鶴 胥朝陽
作為緩解我國小微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要途徑,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業界關注。文章剖析了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從風險防控視角探討了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創新設計及其運行理念,有助于緩解小微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
風險防控 小微科技企業 知識產權 集合質押融資
黨的十八大后,伴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逐漸成為新常態,小微科技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及關注度日益上升,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成為政府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小微科技企業有形資產先天不足,作為其優勢資產的知識產權成為小微科技企業質押擔保的主要工具。而知識產權自身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知識產權交易的非便利性等問題,成為阻礙金融機構面向小微科技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瓶頸,亟須學術界與專業界共同探討破解之策。
一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價值和可操作性探討。Bezant(2003)指出,專利、版權和商標等知識產權是處在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可運用的融資擔保工具;Amable etc.(2010)發現,以專利權作質押能提高企業融資杠桿,擴大投資效益。
二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及防范的探討。Richard&Corey(2007)、John& Robert(2008)分別從信用風險、補償風險、侵權風險管理角度研究了知識產權存在的風險;余微、秦英(2013)探討了知識產權融資業務中的法律風險、估值風險、權屬風險等潛在風險,提出了防范融資風險的措施。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的探討。肖俠(2011)、張雪菲(2013)等總結了我國現行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的具體做法、主要特點、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的建議;楊茜(2014)建議,由企業、政府、金融機構三方共同構建面向小微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體系,破解小微科技企業發展中的融資瓶頸。
四是中小企業集合融資模式的探討。歐陽勇(2011)認為集合融資是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模式,并提出了推動中小企業集合融資的政策建議;馮曉青(2013)認為企業層面應該建立與其技術創新特色相適應的知識產權信息平臺。鄭柏鶴等(2014)初步分析了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模式。
上述文獻為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防控及模式創新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但缺少對風險防控視角下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現狀、問題及對策的系統性研究。
無論是從理論推理還是從現實考量,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均存在多種風險因子。本文擬從法律、評估與行權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法律風險。由于科技進步及法律自身的局限性等多種因素,已有法律法規難以對現實中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具體情況一一作出明確規定,加之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健全,給質押雙方帶來無法可依及有法難依的風險。
作為融資貸款的質押物,知識產權本身權利具有不穩定性,其權屬關系比較復雜。當遇到權屬爭議等問題所導致的糾紛時,往往陷入審判難及執行難的尷尬境地。在保護制度尚未完備化、系統化之前,對于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二次轉讓甚至是反復多次轉讓的約束缺乏較為有效的手段,為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正常開展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市場的培育埋下了隱患。
在知識產權質押過程中,雖然小微科技企業與業務經辦銀行簽訂的信用契約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由于契約本身的局限性,難以完全預見契約期內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可能誘發契約中的一方或雙方違約。
(二)評估風險。知識產權評估制度完備性的不足、行業內統一評估標準的欠缺、相關評估準則實用性的不足及信息披露程度等,均可能導致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價值的估價風險。(1)由于國內對知識產權估值方法及參數使用等問題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論,評估方法選擇的科學性、可行性會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產生很大影響。(2)雖然國內涉足無形資產的綜合性評估事務所有三千多家,但涉及純商業性交易的知識產權評估不多,其估值服務水平也難以達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要求。(3)由于信息不對稱、知識產權質押的現時內在價值難以測量的問題,評估過程中作為質押人的小微科技企業的信息披露程度會對評估過程及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三)行權風險。傳統意義上的銀行質押貸款,通常要求借款方提供價值相對穩定的有價證券等作為質押品,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則建立在對其未來現金流估測的基礎上,導致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風險與收益之間存在不對稱問題,未來本金及收益的回收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在質押期內,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的所有權應歸屬經辦貸款的商業銀行或擔保機構,但由于知識產權權屬自身的不確定性,若知識產權在質押期內出現權利糾紛,而經辦貸款的商業銀行及擔保機構難以及時獲得相關信息并采取有效補救措施,則權利行使風險仍將急劇攀升。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的使用價值被后續知識產權替代的可能性在增加。在知識產權信息難以及時有效共享的環境中,經辦貸款的商業銀行難以對出質物的有效性和保值度做出科學判斷,亦難以完全規避,進而產生行權風險。
由于內生風險高,創新融資模式、有效管控風險成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敗的關鍵。本文借鑒相關研究成果,以集合質押融資的架構(圖1)及運作理念的設計為主線,探討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的防控。
(一)系統設計與風險分散相結合。如圖1所示,由兩家及兩家以上小微科技企業組成的企業集合體,是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架構的起點與關鍵所在。在集合質押融資架構下,以小微科技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為主要質押物,匯聚政府、銀行、中介機構等集體合力,集合分散的小微科技企業抱團融資。集合質押融資踐行“系統設計與風險分散相結合”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小微科技企業信用等級,降低融資成本,分散融資風險。
系統設計主要體現在,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架構是一個有機整體,各構成要素及各環節相互聯系、協同運作,防控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過程中的法律風險、評估風險、行權風險、變現風險等。風險分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中的風險,由集合體內的相關小微科技企業按照一定方式分擔;二是將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中的部分風險,由構架內的財政部門、知識產權評估機構、銀行、擔保公司等按照一定方式分擔。
(二)市場運作與政府指導相結合。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業務客觀要求市場化運作。但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完全競爭為前提,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又帶有鮮明的政策導向,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因此,在防控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過程中的風險時,應當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指導相結合的原則。
在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業務實施過程中,小微科技企業集合體、知識產權評估機構、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構成要素,按照成本、效益、風險相匹配的原則,堅持市場化運作導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自身承擔的風險。財政部門、知識產權部門等政府機構,則通過包括風險補償機制在內的政策設計、架構設計及實施,引導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架構內的各利益主體,依法依規運作,推動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業務的順利實施與健康發展,促進小微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防控集合質押融資風險。
(三)事前預防與事中控制相結合。事前風險預防主要體現在:小微科技企業集合體在向知識產權局提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項目申請后,知識產權評估機構可以借助自身資源以及數據管理平臺提供的企業信息對申請企業的發展狀況及信用進行調查,對知識產權現有價值與未來價值做出專業性評估,評估該小微科技企業信用和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是否在可控范圍內、是否具備按期還本付息的能力,核審該小微科技企業貸款的最高限額。此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業務中的法律風險與評估風險,更高程度上獲得擔保公司、商業銀行、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參與者的認可,將不合格的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標的阻隔在平臺之外,防風險于未然。
事中風險控制主要體現在:小微科技企業從經辦商業銀行獲得貸款及其使用的過程,須接受知識產權動態數據網絡管理平臺、知識產權局、擔保公司、商業銀行以及小微科技企業集合體中其他企業的監督。該小微科技企業的資信變化、貸款資金使用及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重大變故等各種信息也需要在數據管理平臺上及時更新,便于各方了解和掌握貸款企業動態,在企業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地采取相應補救措施,有效控制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業務的風險。
總之,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模式能將多個企業集合打包,形成規模優勢,增加企業整體的信用評級,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由于參與企業共同分擔部分融資費用,加上政府部門、擔保公司、商業銀行給予的優惠政策,有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與負擔;便于各參與機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及時掌握小微科技企業的財務與經營狀況,化解小微科技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融資中的信息調查成本?!?/p>
1.Bezant,M..2003.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security for debt financ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13(3).
2.Bruno Amable,Jean-Bernard Chatelain and Kirsten Ralf.2010.Patents as collateral[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34(6).
3.Crawford John,Strasser Robert.2008.Management of Infringement Risk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ts[J].Intellectual Property&Technology Law Journal,20(12).
4.Pennington Richard,Sanchez Corey.2007.Negotiating Liability Allocation Terms:Risk,Indemni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J].Contract Management,47(11).
5.馮曉青.2013.我國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27(3)。
6.歐陽勇.2011.集合融資——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模式[J].改革縱橫,10。
7.肖俠.2011.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管理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9(5)。
8.楊茜.2014.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金融支撐困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J].現代經濟信息,(2):227-228。
9.余薇.2013.金融機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及防范[J].商業時代,32。
10.張雪菲.2013.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研究[J].赤子,15。
11.鄭柏鶴、胥朝陽、吳巧玲、鄧純、師娜.2014.小微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集合質押融資模式探討 [J].財政監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