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保萱
地方經濟優化升級的人力因素研究
●史保萱
文章通過列舉國內部分高校在人力資源培養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高校在履行職能、為地方經濟優化升級提供高素質人才的一些探索。
經濟工作人才 培養 優勢 目標 典型做法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目標,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這一切從根本上來說,都取決于經濟體中的人員素質。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年增長率9%以上。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后,表現出的是落后的技術、低廉的勞動力,發展的實質是低端產業的惡性循環。據媒體報道,目前一些地方出現了“用工荒”,究其原因是,為數不少的企業特別是地方企業,由于資本短缺和技術落后,長期以來僅依靠國內充足、低價的農民工等低素質勞動力。造成的結果是:這類企業沒有技術革新、技術改造、技術升級的能力,管理水平也相對低下。實現產業升級、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創新的關鍵是要依靠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實現產業升級,從根本上要依靠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因此,提升勞動力綜合素質,是實現地方經濟優化升級、轉型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科技進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基本前提。當前,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知識型勞動者、高層次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科研人才,已成為最重要的任務,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其中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地方經濟的優化升級,必須有高校培養的人才支持。
高等院校特別是地方高校的辦學和人才培養方向,應以服務地方經濟或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目標,圍繞地方經濟特色和地方優勢產業辦好相關專業。學校應根據經濟發展需求,增強所設專業的實用性,主動加強與地方產業尤其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的溝通聯系,了解不斷發展的產業經濟對各個崗位的知識、素質、技術、能力的需求,并以此為參照,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配套設置和課程、教材改革,建立以強化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根據產業需求設置專業,針對企業要求開發課程,形成課程滿足職業、技能保障就業的良性循環。既要做好適應性服務,更要做好主動服務。適應性服務就是隨著地方產業的發展對培養方向作出相應調整,不斷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主動服務則是一種超前服務,重在做好服務的超前準備,加強服務的引領性、針對性。學校要面向所服務的地方產業制定整體和長遠規劃,加強對地方經濟、產業發展趨勢和相應需求的研究和預判,提前采取應對措施。重點要放在解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研究、相關產業的重大技術創新、人力資源長遠優化等方面,以體現高校在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高校通過強化辦學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及時培養實用、管用的人才,必然也會凸顯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贏得地方乃至相關行業的重點支持,使學校建設得到不斷加強。
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好的作用,要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本著“合作、融入、共贏”的原則,匯聚社會各方力量搭建合作平臺,優勢互補,實施資源共享,實現共同發展。要通過加強合作,優化辦學條件,拓寬辦學途徑,提高辦學水平,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科技轉化,強化高校對社會的服務功能,帶動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實踐中,高校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與地方企業積極合作,實現多方共贏的目標。
在合作領域及方式方面,一是加強信息交流。通過合作建網站、召開會議等形式,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合作單位提供人力資源服務、合作項目信息服務。二是人才培養。通過開放教育培訓、生產研發、設備設施、人力資源、就業崗位、社會市場等綜合資源,讓地方經濟體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訂單式人才培養、技能大賽等途徑,通過高校之間跨校第二專業、跨校選課互認學分等方式,推動院校和企業等社會部門的人才培養業務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師資教學。校企之間師資互聘,高校聘請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兼職教師或開設流動課堂與專題講座;企業聘請高校教師參與技術人員培訓,構筑企業人員和院校師資培訓優質平臺。四是項目開發。通過整合校企資源,合理分工協作,組織技術攻關、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等工作,聯合開展重點課題研究,提升科研和教學實力,共享研究和開發成果。五是校企共建。通過校企聯動,集聚教育與產業合作的綜合優勢,創建標準化實習基地等校企一體的品牌項目,實現校企優質資源共享。實踐證明,高校與企業進行校企融合并回報社會,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的校企合作,必然會帶來三個方面的效應:一是實現企業生產技術升級。企業通過與高校長期有效的合作研究,增強企業自身的研究能力,并在一些前景性項目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企業通過引進高校培養的與專業和崗位相適應的人才,實現了產業人員的優化,減少崗前培訓費用,解決了企業在產業升級和轉型過程中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也解決了人力資源供需問題,為推動企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從低端環節連續不斷地向中端和高端環節過渡,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增添了后勁。二是促進高校辦學。通過高校與企業合作,提高了教師對科研的興趣,使教師有機會研究現實問題,迎接一些更具體、更實際的挑戰。同時,拓寬了傳統學術界服務科研的范圍,讓高校科研人員有機會開闊眼界,促進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結合、為生產實際服務,促進知識向生產力的轉化。高校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了解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依據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改進教學方法,改變辦學理念,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同時吸引優秀生源、擴大學校知名度。三是提升社會滿意度。學校培養出動手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促進了社會穩定。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在校期間就提前進入與本專業相應的崗位開展工作實踐,必然提高了動手和實踐能力,豐富了實際工作經驗,為更好地選擇就業崗位奠定了基礎。
玉林師范學院結合地方特色,舉辦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與地方產業相對應的重點專業,提高地方高中級技術人員比例,改善勞動者科學文化和職業技能構成。
燕山大學坐落在國家級重點旅游城市——秦皇島市。該校根據河北省急需物流產業專門人才的市場需求,建立了物流工程碩士點,與海關船廠合作招收對口專業生源,做到人才培養類型與當地經濟需要相吻合。目前已為秦皇島市輸送多批急需的旅游、規劃等企業骨干人才。
廣東惠州學院設立與地方經濟適應的課程體系,根據企事業單位需求改革教學模式,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地方經濟培養合格人才。
河南省黃淮學院著力打造“實用、管用、好用、耐用”的應用型人才,把鼓勵科技創新作為突破口,著重讓學生把提升專業技能與提高動手能力更好地結合起來。2007年,蘇州國際科技園在黃淮學院建立了唯一一家“河南軟件與動漫人才實訓及輸出基地”,通過這種方式,該科技園的項目經理、技術專家等優質教育資源進入教學課堂;2008年,該校又在蘇州國際科技園建立了“黃淮學院蘇州實習實訓基地”,聯手打造“培訓—帶薪實習—就業”實訓新模式。目前,黃淮學院通過這種模式已培養出100多名動漫專業學生,90%以上輸送到長三角地區動漫、影視企業。
同濟大學等學校與企業聯手培育卓越人才,較好地彌補了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這塊短板。而上海電氣、上海通用等5家企業則成為上海交大優秀工科生的“分校”。學校把學生交給企業,企業則為學生配上高水平工程師當導師,與校內教授實行聯合指導。交大還首創了簽約企業學生雙向互選制,雙方簽訂“預招聘、預定制、預儲備”協議,企業須向學生開放一線工作環境,讓學生參與產品研發等核心項目。一般情況下,畢業生需5年以上磨合期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工程師,有了這種新機制后人才培養周期大大縮短。
湖南省教育廳與省工商業聯合會簽訂了“湖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信息平臺共建共享聯盟框架協議”。依托省畢業生就業網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常設市場,整合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和高校畢業生生源信息等資源,共建共享湖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信息平臺,著重為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佳用人單位等重點單位提供畢業生招聘、培訓等個性化服務。同時,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層次與內涵。高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大力推進訂單式培養、冠名班、頂崗實習、就業實習基地等合作模式,并針對產業特點及企業需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努力尋求企業進校園、課堂入企業、校企一體化等校企合作促就業的有效途徑。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與上海為爾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針對該公司急需外語和暖通專業畢業生,雙方協議:一是該公司與學校簽訂三年的就業實習基地協議,二是邀請該公司的美國技術專家來校講學,三是啟動訂單式培養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采取“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當村官和社區工作者、專接本、出國深造和出國就業等多元化就業模式,并根據企業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開發培訓、課程及教材,形成了長、中、短期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該校已與近300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
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參加校企聯合培養的學生,從大一便進入公司一線實習,工程師們成了他們的技術教練。大一不要求專業對口,大二要求學生從事的崗位專業對口,大三鼓勵學生選擇與所學專業對口的相關工作。如此緊密的“互動”讓畢業生求職時更加從容。目前,該校的飛行員專業以及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等均采取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從制定專業招生計劃、培養方案,到實習資源、實習導師的配備,校企雙方都共同協商。比如,航空公司根據凈增飛機架數確定每年招生人數。從薪酬水平來看,這類藍領的入職起薪大有趕超白領之勢。據透露,一名汽車學院本科畢業生進入一線技工崗位,最高起薪可達9800元/月,航空維修技師的工資也在每月5000元左右,三年后如達到業內較高水平,有可能達到每月萬元以上。這樣的薪酬,已接近部分企業給博士畢業生的工資水平。
煙臺南山學院在校企合作培養企業需求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很高。該校邀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講課,學校多個專業的學生在南山集團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大力推進訂單式培養、冠名班、頂崗實習、就業實習基地等合作模式,并針對產業特點及企業需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努力尋求企業進校園、課堂入企業、校企一體化等校企合作促就業的有效途徑。學校努力使所培養的人才適應合作企業、熟悉合作企業,學生一到工作單位就能派上用場,適應了市場變化,為在合作企業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探索出大學生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宋漢君等.略論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長春市房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7(5)114-116
[2]趙林.高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大有可為.江蘇高教,2007(2)43-44
[3]梁傳杰.論地方經濟與高校學科建設.交通高考研究,2005(5)73-74
(作者單位:煙臺南山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作者簡介:史保萱,煙臺南山學院教授)
(責編:李雪)
F240
A
1004-4914(2014)12-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