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惠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生產經營一體化,關鍵是龍頭企業帶動,基礎是廣大農戶參與,核心是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農業產業化是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農業的出路在于產業化,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也只有實現農業產業化,才能使我國農業再次騰飛,農業產業化可激發農村的經濟活力,更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2013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農業產業化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能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從而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農村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
2.農業產業化可以很好地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業產業化造就了一大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在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時,創出一批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加強農業生產和加工銷售之間的結合度,將分散經銷的農戶集聚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降低了傳統市場的風險率,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如發展水平低,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等,但最突出的是:
1.產業化思想認識不到位。目前,我國農村基層黨組織對農業產業化關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認識不足,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認識模糊,對新階段、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方向不明,對農民持續增收的路子不清;習慣于傳統的農業模式,跳不出抓農業就是抓生產的圈子。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貯運等增值環節重視不夠。
2.產業化市場體系不完善。表現在我國農村各類專業市場數目不多,市場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也不完善,這種情況影響了農產品的國內國際市場流通。另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農產品的發展形成了制約,讓很多大規模的、產業化的農業生產難以展開。不能適應當下的市場競爭。
3.產業化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我國農產品中,面粉、冷鮮肉等初級產品多,加工比例小,甚至有些農產品是原產品銷售,產業鏈條極短,附加值極低。另外品牌影響力不大,在農產品質量、包裝差異較小的情況下,沒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同時農產品質量檢測認證工作滯后,農業標準化生產不規范。
4.產業化發展資金匱乏。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大都處在發展擴大階段,資金需求量大,運銷組織融資困難,加之農產品加工和收購季節性強,產品上市相對集中,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流動資金壓力,資金短缺成為制約龍頭企業發展的瓶頸。
5.產業化科技含量低。我國農業產業化無論從龍頭企業還是基地生產,都存在科技含量低的問題。基地生產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品種老化,缺乏“高、新、特”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國家在這方面也缺少相應的技術創新。此外,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體系還不健全,還不能將資源和技術聯合有效的整合,無法拉動相關企業的發展,不能實現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帶,從而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6.產業化發展機制不健全。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大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系不緊密,帶動輻射能力不強,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關系,農戶往往獨立走向市場,各自為戰。這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就差,市場信息利用也不完善,對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程度不夠。
我國地大物博,農業經濟發展條件不整齊,農村耕地條件、農村勞動力結構化差異大,農業問題復雜,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多樣。
1.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農產品的加工、貯藏、運銷企業為龍頭,圍繞一個產品,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龍頭企業外轄國內外市場,內轄農產品生產基地與農戶,形成一種“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在這種模式下,經濟利益主體主要是龍頭企業和農戶,龍頭企業具有資金雄厚、技術先進、規模大、信息渠道范圍廣等特點,可以較好地抵御市場風險,從而具有競爭優勢。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是目前我國推行農業產業化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這種模式能夠發揮一體化產業諸環節的協同效應,突破傳統農業產業被割裂的體制障礙和農戶經營規模不經濟的瓶頸,從而成功地將系統外的市場機制與系統內的非市場安排結合起來,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結合起來,將各部門間的外部交易變為組織內的交易。
2.科技帶動型模式。科技帶動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以科技單位為龍頭,以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核心,在科技龍頭的帶動下,實現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在這種組織模式中,主要的利益主體是科研機構和農戶兩方。
3.市場帶動型模式。市場帶動型是以專業市場或專業交易中心為依托,形成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實現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從而擴大生產規模形成產業優勢,節省交易成本,提高營運效率。
1.因地制宜,立足優勢,確保區域性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的確定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和前提。主導產業的確定,要遵循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特色優劣,發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優勢產業和產品,從而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如甘肅的馬鈴薯、中藥材生產基地;新疆的優質彩棉、糖料生產基地;四川的優質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云南、貴州的花卉、煙草生產基地;青海、西藏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基地等,都是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以市場為導向確定的區域性主導產業。
2.培育農村市場,扶持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許多鄉鎮至今尚無成形的農產品市場,農戶為銷售產品,只好將自己的產品運送到有市場的鄉鎮。這不僅造成了利潤的流失,而且增加了農民的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大力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加強倉儲、保鮮、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市場的配套服務功能,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貫穿城鄉、輻射全國的帶動功能強的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為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應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組織結構優良、牽動輻射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以更好地帶動農業產業化向深度和廣度進軍。
3.抓好商品農產品基地建設。商品農產品基地是龍頭企業的依托,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因此發展農業產業化,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商品農產品基地建設,突出區域特色,選準主攻方向,培育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產品,形成與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區域化經濟格局。
4.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環節。因此,要逐步建立起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農業經濟技術部門為依托,以農民自辦服務實體為補充的多行業,多經濟成分,多形式、多層次、高效率、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配套服務,以確保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受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制約和影響。
5.完善內部經營機制,正確處理產業化內部的利益分配關系。發展農業產業化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工協作關系。因此,應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正確處理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關系,本著欲取先予,讓利為民的原則,在產業內部統一核定農副產品價格,企業把加工銷售環節的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民;通過預付定金、提供貼息貸款、發放生產扶持金,賒銷化肥、種子、飼料、苗木等生產資料,扶持農民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積極探索利用契約方式發展訂單農業,合理確定經營一體化內部各方的責、權、利,完善產業化內部的運行機制,使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真正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1]黃宗道.對加快昆明市農業產業化的認識.云南農業科技,2000(3)
[2]許開錄,馬紅玲.加快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構想.農業科技與信息,1996(6)
[3]趙琳琳.民族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對策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4)
[4]雷俊忠(導師:呂火明).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05.4
[5]黃新平.淺議農業產業化與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