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融
企業理論知識與企業內協調、創新互動關系研究
●胡 融
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對企業理論的解釋和研究也在不斷演化。現如今的企業理論已發展到了研究企業本質的階段,而不僅僅是一個“黑箱”的問題。文章認為企業的本質研究在于企業內、外的知識研究,從知識和企業協調體制的視角下,來研究企業中的知識配置、創新和企業發展所需體制及其關系。研究了美、日兩國企業采用的協調機制和知識配置、創新過程,并提出了中國企業發展的啟示及建議。
知識 企業內協調 知識協調 知識創新
企業,作為現代經濟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地區經濟、國家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本細胞結構。可以說整個社會生產的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企業里的。對企業理論的解釋,從最初的工廠手工業分工,企業在專業化過程中扮演著協調角色,到傳統的將企業視為一個“黑箱”,企業的特征和行為完全由外部市場環境決定。從利益相關體的目標不一致引出的委托—代理問題,到企業的競爭優勢由其所擁有的物質資源決定。再后來,科斯提出的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費用以及產權的分配決定了企業的性質。但這種理論卻還有許多問題解決不了,面對這種情況,朋羅斯、奈特等人又提出了企業能力理論。然而,是什么在背后支撐著這個能力呢?人們慢慢將這一問題引到了企業知識以及與知識不可分割的認知學習過程上來,從知識視角下定義,企業是組織成員在企業內部的專業化生產和生產協調過程中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知識集合體。而本文的重點就集中在“企業知識”這一議題上。
“知識”一詞自古就沒有統一的定義,可謂是眾說紛紜,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對“知識”概念都有著自己的定義和理解,并用來解決自己學科的議題。經典的有,柏拉圖的“知識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被人們相信的陳述”,蘇格拉底的“知識即人的智力、自我認識和道德的修煉”,哈耶克的“知識是心智對刺激信號的分類”等等。現在,筆者來提出自己對“知識”的定義。知識,是可被獲得的、具有時效性的,是心智對整個世界(包括物質、社會、精神)的抽象表達的結果,是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的統一。
“可被獲得”是指可被某些人,不一定是全部人類,理解或掌握的。“時效性”是指,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是正確的,且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心智對整個世界(包括物質、社會、精神)的抽象表達的結果”是指,整個世界可以劃分為物質、社會、精神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映射到人腦中,進過心智的處理,抽象出對世界的認知,就是所謂的知識。再者,知識屬于認知的范疇,是動態(認知過程)與靜態(認知結果)的統一。
對于“知識”的分類,經濟學家根據不同的標準給出了不同的闡述,但和概念一樣,也是大相徑庭。筆者通過翻閱與研究,更傾向于認為,從寬的方面來說,知識可以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即可編碼的知識,這類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文本、代碼、圖表和公式等顯示、記錄和傳播,也就是可以通過符號呈現在人類面前。除了顯性知識,其余的都屬于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由來已久,要比顯性知識早很多。
本文研究的是企業的知識,筆者在這里就從企業的視角來區分“知識”的類別,以便更有效地運用于企業的分析中來。首先,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其次,在兩大類中分出企業內與企業外之分。這樣,可區分出企業內部自身的知識創造、傳播、學習,和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知識互動。在此,筆者將知識分類為企業內共享知識、企業內私人知識、企業外共享知識和企業外私人知識。企業外共享知識,是指企業所屬產業通用的標準、技能、技術等。企業外私人知識,是指企業外部的個人或其他企業所擁有的知識,是不被本企業所掌握的。企業內共享知識,是指整個企業內或某些部門內部,共同分享的標準、技能、技術等。企業內私人知識,是指在企業內部,這種知識因為不易傳播或“知識所有人”不愿將其進行傳播,而導致的只有極個別人擁有的知識。這四種知識雖是獨立的,但并不是相互隔離的,是可以相互轉化、升級的。下文的分析將以這種對知識的分類為基礎。
傳統的經濟學將企業看作“黑箱”或“生產函數”來處理,而忽略了企業的實質,即內部協調體制。企業內部協調,就是為了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需要如何共享知識與信息,或者說是如何互通、理解和利用相關的信息和知識等問題,即有效地利用企業中分散的知識來協調資源配置。
本文將企業內部協調類型分為兩類:知識與信息共享型,重視企業內系統震蕩的信息和知識處理方式;知識與信息分散型,重視個別性的信息和知識處理的方式。下文中都簡稱共享型體制和分散型體制。這樣體制的兩個典型實例就是日本和美國,在日本,不管是哪個行業領域,知識的共享與橫向協調都是企業組織最重要的特點;而在美國,各產業中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的,是以依靠個人專業知識為主的企業組織。
在企業中,這兩種體制都擁有獨特的技能———環境性共享技能和功能性私人技能。在采用共享型體制的企業中,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極其重要,不論企業內出現怎樣的突發情況,都需要勞動者之間通過相互合作與交流、一起努力來解決難題。而在采用分散型體制的企業中,勞動者需要使用各自的專業知識,即企業內私人知識,來處理個別性問題,因此專門性的技能就變得尤為重要。前者是屬于企業組織范圍內的有效技能,稱為環境性共享技能,隸屬于企業內共享知識。而后者則是專門化了的、超越特定的工作職位、可以運用于任何被需要的產業中的技能,稱為功能性私人技能,隸屬于企業內私人知識。當然,現實中的技能,其實都具有這兩方面的性能,這里的分類方法只是程度的問題。共享型體制的企業通過投資于員工環境性共享技能的培養,來激發企業內知識的共享和協調;而分散型體制的企業則通過培養員工的功能性私人技能,來促成企業內知識的協調、配置。
在日本,企業并不看重雇傭那些擁有深而窄的專業知識的勞動者作為即時戰斗力來使用,而是聘用那些擁有一般信息處理能力的人員。新雇傭的員工通過企業內部工作崗位上的學習被要求掌握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文化和企業經營模式等作為共享的知識,再經過工作崗位的輪換,成為通曉各種職能知識的全才。這種企業內學習方式會使勞動者具有適用于本企業的共享知識,日本企業相對看重環境性共享技能的培養。與此相反,美國的企業會根據招聘來的員工所具有的專業技能來安排崗位職務,勞動者不需要熟悉多個崗位知識。美國的企業更加重視功能性私人技能的獲取。
目前,對企業知識創新進行研究的大部分學者,都是效仿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顯、隱性知識螺旋轉化模型——即SECI模型,它由四部分組成: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外在化(externalization),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結合化(combination),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然而這樣的研究,只重視了不同屬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卻忽略了對知識創新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制度環境。
(一)共享型體制
在共享型體制下,企業更加重視重疊——企業資訊、經營業務和管理行為的有意識交匯,這會促進企業內部頻繁的互動與交流,在組織成員間形成共同認知基礎。由于這種共識的存在,員工可以理解他人意圖表達的隱晦知識,以提高企業內私人知識的傳播,創造出更多的共享知識。在日本企業中,會將新產品研發作為一個重疊的過程來組織,整個過程會有多個職能部門參與進來。
在共享型體制下,企業可能并沒有一個專屬部門來獨立承擔企業知識創新的職責,企業內的每一個員工都有可能參與到知識創新過程中,都是知識的創造者,員工的貢獻由他們為企業知識體系提供的創新元素而決定,與職位無關。企業為員工提供一個共享的環境,在這里可以交流討論、思想碰撞和自我反思,以激發出新的想法。當員工們共同承擔職責時,知識量與信息量會急速擴張,對新知識的不同理解在這里交融,企業創新和開發知識的能力也會極大的加強。在日本企業的核心管理觀念中,新知識的創造并不是對客觀信息的簡單加工,而是挖掘組織成員頭腦中潛藏的思想、主意和靈感火花。
在共享型體制下,新知識的創造往往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所以新的知識天然就具有可共享的特征,只需稍微加工,就可在企業內部廣泛傳播。這樣的知識創新模式,適合企業內技術互補性高的領域,像多媒體行業。
(二)分散型體制
在分散型體制下,企業的知識創新往往是獨立的,不同企業間,甚至同一企業不同部門間,創新的知識可能大相徑庭,毫無聯系感。在中央集權的管制下,各個部分相互獨立,各司其職,跨領域操作往往不被允許,很少會出現多部門協同完成一個項目。所以,新知識專屬于某一領域且專業化程度高,這導致新知識不會在企業內形成較大的共識,很難成為企業內共享知識。這種新知識往往具有窄而深的特點。
在分散型體制下,企業更加重視知識的專業化程度,而不是知識的共享化程度。企業為了得到專業知識,在研發產品時,會重金邀請頂尖學者參加。企業在研發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專家會對問題進行解答,甚至只需要解決好問題,而不用向企業解釋操作細節。在企業看來,專業度過深的問題交給專家即可,在這上面投入過多只是浪費資源。
在分散型體制下,新知識的創造是專業人員的職責,與其他部門無關,每個員工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新的知識天然具有私人性,不會在企業內廣泛傳播。這樣的知識創新模式,適合企業內技術獨立性高的領域,像軟件行業。
綜合來講,在不同的產業中,企業內不同的部門中,有的技術互補性高,有的技術獨立性高,有的更需要共享知識,有的則更需要私人知識。面對不同的情況,企業需合理構建不同的體制環境,以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完善,很多方面還做不到由市場來調節,需要輔以大量的政策指導。中國的國民經濟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引領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相對來說,中國的經濟更接近于集體性,而不是市場性,尤其是,中國的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發展還不完善。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更適合向日本學習,采用共享型體制。當然,這只是企業短期的發展形勢,未來我們還是要更好地綜合利用共享型體制和分散型體制,取長補短。
中國企業,最被詬病的是缺少自己的企業文化,這個最重要的企業內共享知識,也是共享型體制最需要的東西。企業要想經久不衰,不只是需要好的老板和管理層,更需要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可通過翻閱古今資料,查找與企業所需文化相近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以此原形為基礎,進行文學加工,編寫出反映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故事。然后,在企業內對故事及其人物進行定期、不斷地宣傳和推廣,使企業員工建立共同的信念、價值觀。
目前,中國各行業中都嚴重缺乏多樣化的知識。在美國,以一個基礎科學知識為出發點,企業會向各種技術發展方向研究、學習,形成發散式的研究模式。而在中國,知識的發展模式是線性式的,當政府和產業需要一種技術時,企業會全力投資在上面。而一旦這種知識遭遇危機,需要其他知識來彌補時,企業就只能從頭再來,沿著另一條道路發展。要解決這種問題,政府要鼓勵企業對不同技術方向進行探索,企業也要鼓勵員工向各個方向進行研究,不要僅僅走在一條道路上。我國企業要建立發散式的知識發展體制,要研究、開發多樣性的企業內知識。
[1]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礎講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黃凱南.現代演化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杰弗里·M.霍奇遜.制度與演化經濟學現代文選:關鍵性概念[M],2005
[4]青木昌彥,奧野正寬.經濟體制的比較制度分析[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5]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創造知識的企業[M].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6]荊寧寧,程俊瑜.數據、信息、知識與智慧[J].情報科學,2005,23 (12):1786-1790
[7]胡軍.關于知識定義的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8,22(4): 13-23
[8]伍振華.知識與信息的定義及其關系新探[J].圖書情報工作,2003 (10):44-49
[9]屠興勇.組織知識定義及多維立體型分類框架研究[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2(2):16-30
[10]孫恒志.從已有知識定義的缺陷看知識定義的科學整合[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2,4(3):14-17
[11]楊芳.企業知識創新平臺構建研究 [J].現代情報,2009,29(6): 161-166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作者簡介:胡融,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責編:若佳)
F271
A
1004-4914(2015)12-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