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芬
淺談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發展難點及對策
●陳慶芬
文章簡介了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內容,分析了國際業務發展的現狀和難點,提出了拓展國際業務的對策。
商業銀行 國際業務 內容 現狀 難點 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的浪潮之中,我國金融業也在快速推進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一方面,大量外資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入駐中國,中外資銀行在市場份額上的爭奪日趨白熱化,國際業務成為銀行著力逐鹿的主陣地之一;另一方面,國際間貿易和投資的迅速發展、跨國業務的急劇膨脹、國際資本市場的迅猛擴大,也使銀行業務的國際化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發展國際業務,既是市場對商業銀行的需要,也是國家改革發展對商業銀行的需要,更是商業銀行自身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和拓展市場新領域的需要。
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從廣義上來講,不僅包括商業銀行在國外的業務活動,同時也包括其在國內所從事的有關國際業務。國際業務具體包括:外幣匯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幣兌款、國際結算、同業外匯拆借、外匯票據承兌和貼現、外匯借款、外匯擔保、遠期結匯售匯、發行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代理發行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自營外匯買賣、代客外匯買賣、外匯信用卡發行、代理國外信用卡付款、資信調查、查詢、鑒證業務。
1.國有商業銀行營銷手段單一,營銷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不能很好地將融資與國際結算業務相結合,忽視國際結算業務正由中間業務向表外業務轉化,融資與擔保正成為國際結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造成有融資功能的部門不會根據國際結算業務的特點對外營銷,而經營該業務的部門又沒有融資權,對外沒有形成一股合力,嚴重制約了業務規模的擴大。
2.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受限制較多。一方面由于外匯管理局對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市場準入要求較嚴,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對國際業務創新望而生畏,對新業務的研究不夠;另一方面由于國有商業銀行體制的問題,積極創新的動力和意識不足,沒有創新激情。
3.抗風險能力差。雖然在風險防范上做了很多努力,但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主要表現在防范經營風險、道德風險和匯率風險等方面。這些風險對國際業務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決定銀行國際業務經營的成敗。
1.更新觀念,提高對發展國際業務的認識。各級國有商業銀行應更新觀念,提高對發展國際業務的認識。要調整經營策略和工作思路,目前我國已正式開放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限制,外資銀行憑借自己精深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科技手段和雄厚的資本實力,必定會搶占我國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市場份額。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強市場信息的搜集,采取有利于推進國際業務發展的各種政策措施。
2.創建新的銷售模式。國際業務是全行的業務,是銀行外匯中間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國際業務的營銷單靠一個部門或幾個人是不行的,必須利用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多,覆蓋面廣的優勢,走全行辦外匯,全員抓外匯的路子。本外幣一體化的銷售模式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現在的客戶經理不熟悉國際業務,也不愿意學,但現在的客戶有國際業務的需求,因此逐步建立獨特的營銷模式是必須面對的。(1)建立由國際結算技術人員參加的營銷團隊,國際結算人員要參與到營銷當中去。(2)建立自己的產品團隊,服務分支行。國際業務產品多,且有多種融資解決方案,銀行要根據自己的客戶和風險偏好,開發、設計自己的解決方案。(3)貿易融資注重的是鏈條式融資,一些分支行一時難以開辦國際業務,因此建立分銷渠道、聯合銷售,才能將業務做大。
3.積極推進業務創新,創新業務品種。面對新的形勢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際業務的現狀,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是提升持續競爭力的主要保證,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直面世界強手的競爭和挑戰,才能生存和發展。加大對遠期結售匯、福費廷、國際保理、結構性存款等國際業務新產品的推廣營銷,大力拓展非貿易結算業務,加強匯率、利率走勢分析,積極發展個人外匯買賣、代客理財等新興業務,健全業務品種。
4.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復合型國際金融人才。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部門面臨嚴重的人才缺失。一方面,目前大量既具有一定外語水平又有一定工作實際經驗的國際業務優秀人才已經或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大部分從業人員只懂本幣,不懂外幣;只懂漢語,不懂外語的現象普遍存在。針對以上情況,應著力對營銷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大力培養,特別是客戶經理這一層的培訓,不斷提高其外語水平和業務水平,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勵人才的機制,對優秀的國際業務人才要在政策上盡量做到內部人才價格與市場價格相當,避免人才流失。
5.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要強化風險意識、正確處理好盈利性與安全性的關系。各國有商業銀行要在機構內部建立一套責權分明、平衡制約、規章健全、營運有序的內部控制機制,使決策系統、執行系統、監督系統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多層次的內部監控體系,包括業務部門的自我約束、會計部門的檢查和稽核部門的監督。同時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工具的利弊,加強管理,除弊興利。
[1]謝清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經濟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49)
[2]崔斌.網絡金融安全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3(24)
(作者單位:農行浙江臨海市支行 浙江臨海 317000)
(責編:李雪)
F830.4
A
1004-4914(2014)12-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