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白
摘 要:我國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是根據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采取相關激勵措施,最終滿足青年志愿者期望以實現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運行過程。本文簡要地說明了現行志愿者激勵機制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我國青年志愿者期望滿足的激勵措施。
關鍵詞: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期望滿足
青年志愿者行動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美德文化中的一部分,我們都會鼓勵青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同樣需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及時改進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構成及功能
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現已廣泛應用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規律。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主要由青年志愿者的期望和激勵措施兩個部分組成。該機制的功能體現在這兩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上。首先,我們要了解青年對志愿活動的期望有哪些;其次,根據這些期望值,提出相關的激勵措施;最后,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來滿足青年期望,最終實現青年志愿活動的參與。
二、我國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需求
青年志愿者的需求主要包括:①安全需求。青年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時,希望確定自己服務的對象是一個可信的機構;②求知需求。在志愿服務中,青年志愿者希望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能獲得社會履歷,從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③認可需求。青年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常常希望能得到社會的認可;④歸屬需求。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時,自己會融入一個團隊,在團隊中,就像在家一樣,有人互相牽掛照應著。所以此需求對團隊的打造提出了要求;⑤奉獻需求。青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國家、社會、家庭對自己的幫助,他們心中有著極強的感恩心理。通過志愿活動,他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回報社會。
三、我國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不足之處
1.志愿者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國志愿服務的法制建設非常不健全,嚴重影響和限制著志愿服務的順利進行。國家沒有統一的制度,各地方就形成了各自的民間機構條例。這樣的規定有效地促進了地方志愿服務的發展,但從大方向看,志愿服務在國際合作中就很難協調各地方的條例設定。此外,目前我國只有少數省市出臺了相關條例,在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務中,當意外事故發生時很難保障志愿者的各方面權益。導致問題發生后很難處理,造成青年沒有意愿參與到志愿服務中。
2.志愿者培訓專業性不足
很多青年志愿者都是非常熱心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所以這對組織的培訓提出了要求。但很多組織對專業培訓并不重視,只重視其態度等基本素質。導致整個志愿服務流于形式,而沒有實質的效益。這樣的結果對志愿者來說是消極的,因為自己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這樣的結果對于機構來說同樣是消極的,因為沒有實現效益。
3.志愿者活動資金匱乏
我國的志愿服務資金大多源于政府。因為社會上的志愿組織還未能建立公共的信任度,很難通過募捐籌集資金。資金的缺乏導致志愿服務得不到基本的物資保障,志愿服務活動很難吸引和留住有志青年,組織難以得到發展。
4.志愿者服務領域狹窄
我國青年的志愿服務活動領域基本上局限于校內或社區,很少向社會層次伸展。此外,向社會層次發展的志愿活動的內容又比較固定,沒有創新。
四、我國青年志愿者期望滿足的激勵措施提出
1.青年志愿者期望滿足的內部激勵措施
(1)價值實現激勵。價值的體現方式是適應了主體的需求,主體需求越大越突顯其價值。青年志愿者的價值實現體現在其對社會的貢獻,即得到社會對其志愿活動的認可。青年志愿者的價值具體表現為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青年志愿者領會到他們的價值然后才能實現這些價值。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動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中國青年不太清楚明白的,但他們知道其中的文化價值。所以,價值實現激勵在深化其文化價值的同時,要強調其中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方面,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動能夠緩解社會上存在的部分問題,使得國家社會穩定發展。雖說志愿服務看似力量單薄,但中國的眾青年都投入社會公益活動之中時,將會是一個力量無窮的巨型組織群體。經濟價值方面,由于志愿服務屬于非盈利性行為,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活動能給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利潤。據統計,自1993年以來,全國累計已有超過1億人次的青年向社會提供了超過45億小時的志愿服務,累計創造120多億元的社會經濟效益。另外,青年志愿者的行動傳播著我國優秀傳統美德文化。他們不只是作為個人而存在,他們的行為在給整個社會注入正能量,呼喚著人心底最初的真、善、美。他們走過的地方,人們會因此而拾起偶爾遺忘的美德;他們留下的,有時候是汗水,有時候是溫暖,更多的時候是希望。此時,青年志愿者就是中華美德文化的載體,無形中在社會里彌散,讓好的品質得到傳承。
(2)個體發展激勵。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為并非完全利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己的成分在里面。他們也同樣希望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以幫助自己在以后進入社會工作時能更自如地應對面臨的問題。首先,要鼓勵青年去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該活動的性質、類型可以盡量貼合青年所學習的專業或技能。如此,青年會將此看成一個學習完善自我技能的過程,他們就會非常珍惜并好好把握這類機會,甚至會努力爭取類似機會,盡力將其做到最好。另外,就業是每個成熟的社會個體需要面臨的大事件。當志愿服務與就業方向掛鉤時,青年志愿者出于利益化的動機,也將非常愿意參與。
(3)情感交流激勵。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情感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志愿活動中情感的傳遞是通過溝通交流來實現的。這里的溝通就涉及組織內部人員之間的溝通和組織與社會人員之間的溝通。要通過情感交流激勵的方法來促進青年參與志愿活動,則志愿活動組織內部首先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相處環境:成員之間帶著共同的目標,互相理解、支持和幫助。除了內部關系融洽外,還要與外界處理好關系。總之,在志愿服務中,讓每一個成員感受到快樂溫暖的主觀體驗,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團體中有一種被認可感和歸屬感,最終從情感上征服青年志愿者。endprint
2.青年志愿者期望滿足的外部激勵措施
(1)物質保障激勵。首先,以足夠的資金投入來保障基本物質基礎和基本服務補貼,是志愿服務順利開展的前提。志愿服務組織內部沒有經濟的直接來源,所以應向外籌資。志愿組織雖然屬于非盈利性組織,但為了其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尋求政府撥款、企業單位贊助和捐贈等形式籌款,同時也可為社會提供部分有償服務,這些盈利最終歸組織所有。除了籌款,管理資金也是非常關鍵的,組織可以實行資產透明化管理,大家共同監管,給志愿組織提供健全的資金管理體系。目前我國的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發展和國家的支持度聯系緊密,國家也支持則其發展迅速。所以,政府應該在此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具體的表現為物資和精神上的共同支持。國家如果能夠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志愿者工作開展起來也會順利得多。其次是完善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國還未對志愿者活動建立一個完整的法規。志愿者非常希望能在志愿參與中享有法律給予的權利,如人身保障的權利、物質保障權利等。在法律的監控下,志愿活動的開展就有了最權威的保障,青年參與志愿活動就沒有了后顧之憂,此舉將促進青年志愿者活動數量的急速增長。
(2)科學管理激勵。有些青年并不是不愿意去參與志愿服務,而是不知道如何做,怕在大家面前出丑。開展志愿者培訓就可以幫助這些青年拋開這些顧慮,同時也能提高志愿者團隊志愿服務的整體效率。課程包括基礎理論和技巧學習兩方面。基礎理論即關于志愿服務的工作性質、內容、對象和流程等知識。技巧學習則是重點,包括人際溝通技巧、專業技能訓練、管理能力訓練等。人際溝通是任何社會性活動都必須具備的能力要求,專業技能訓練是在志愿活動中要做的中心內容訓練,管理能力則是整個活動中處理事情的一種統籌能力培養。志愿者培訓的核心是務實——即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相關技能。志愿者培訓課程旨在給志愿者指導方向,為志愿活動高效順利的完成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志愿者培訓課程的實效性是吸引青年志愿者非常關鍵的因素。另外,可建立志愿者中介系統,這個系統可通過網絡來進行,如建立相關的網站,網站與社會各層次間建立緊密的聯系,形成一個巨型的網絡,為青年志愿服務提供豐富的選擇。當選擇多樣化后,青年志愿者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志愿活動。
(3)宣揚文化激勵。在社會中樹立典型模范的人物,就像一面鏡子,有利于大家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坐標。因為得到社會公認的人物才會被宣傳,所以青年通常會以其為自己的榜樣,向他看齊,一步一步走進青年志愿者團隊。此外,當整個社會處處都有對模范志愿者的宣傳時,社會大眾也會開始關注青年志愿者行動。由此一來,青年志愿者行動就能建立良好的民眾基礎。另外,創辦刊物也是宣傳的一種方式,刊物將志愿行為文字化、圖片化,更富有渲染力,以雜志的途徑宣傳,也會讓事實更有說服力。青年是閱讀刊物的一個大群體,志愿者刊物能有效鼓動青年參與志愿活動。當然,要讓青年志愿者行動成為公眾認可的活動,則志愿團隊應設法建立一個專屬的品牌。首先,要堅持不懈地做宣傳工作,如在各類公眾廣告欄貼廣告、建立網站、在大型公眾場所做宣講等。宣傳的目的是讓大家接觸并逐漸了解關于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相關事情。其次,在各節日來臨的時候,定期為社會做一些志愿活動,讓社會群眾開始關注到青年志愿者行動。此時,青年就會非常樂意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五、結語
志愿活動在青年的心中是一項神圣而且偉大的事業,他們內心是非常愿意參與的。但由于一系列內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導致志愿活動不能和理想中相照應,形成落差。筆者認為在激勵機制的提倡下,落實相關要求,我國青年志愿者定能將志愿組織壯大,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偉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戴衛義,閃茜菁.論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機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青年工作論壇),2003(05).
[2]劉家祥,楊 娟.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價值內涵[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3]蔡宜旦,汪 慧.試論青年志愿者參與與動機的引導和激勵[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1(04).
[4]孔偉紅,艾楚君.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調查與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5]洪 劍.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08(09).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