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云
摘 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行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微課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涵養,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本文將結合具體實例從不同層面談談基于微課理論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關鍵詞:微課 高中音樂 鑒賞 教學
微課是為使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新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從教學時長來說雖然短小,但它選取的教學主題與教學內容往往非常明確,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專注于這個教學點,開展深度挖掘。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著明晰的教學目的,往往也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很好地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在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中,微課理論同樣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與審美素養。
一、情境創設法
情境創設法是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很值得采取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也非常適合微課條件下的音樂鑒賞教學。微課教學中的教學時間相對而言是較為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迅速將學生引入教學主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引發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感受與認知。通過有效的情境創設往往能夠立刻將教學主題呈現給學生,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立刻感知到所鑒賞的音樂以及曲目的風格、特征,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觀感受。
在學習《黃土高坡》這首經典歌曲時,教學重點在于要讓學生感受與欣賞到高亢的西北腔。本單元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民歌的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風格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民歌中常見的一些體裁和形式。民族音樂不僅能夠充分體現一個地域的文化特色,其中也凝結著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元素。鑒于當下學生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們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經歷,大部分學生對于民歌的感受不是很深刻。民歌往往不是學生喜愛的音樂類型,學生也很難在靜靜的聆聽與欣賞中感受到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文化意味。
在開展《黃土高坡》微課鑒賞教學時,作者除了讓學生重點學習這首曾經膾炙人口的歌曲,還讓學生賞析了兩首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歌《花兒》和《信天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環境,在微課教學的開端作者首先給學生播放了《超級女聲民歌聯唱》的視頻。學生看到這段視頻后都很感興趣。這顯然是學生更為熟悉的音樂,而且《超級女聲》節目平時就是學生關注的焦點。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通過對這段視頻的欣賞作者很快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再讓學生來欣賞這兩首原汁原味的民歌,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感受與體驗也在一點點地形成與深化。
二、分組教學法
分組教學法能夠很好地在微課教學中發揮其輔助作用。分組教學法中通過給學生分配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僅能很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更快地融入鑒賞課的教學氛圍中。鑒賞課的教學中往往給學生感受的音樂素材都是同一類型或同一主題的,這正好為分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前提與契機,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在每個小組內安排不同的鑒賞任務。音樂鑒賞的過程本來就較為主觀,在完成小組鑒賞后不同小組可以開展交流探討。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欣賞同一主題的音樂作品后自己所形成的感受。這不僅促進了學生間的積極交流,還能夠深化學生在鑒賞課中的體驗,是對微課教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
在進行“亞細亞民間風情”這一章的鑒賞教學時,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感受與體驗歌曲中蘊含的音樂情緒,在此基礎上逐漸認識民族音樂中蘊含的跨文化風情。亞細亞是和我國相隔較近的地域,從文化根基來看都受到亞洲文化的影響,這些也滲透到了音樂作品的創作與表達中。在學習這一章內容時作者會有意識地讓學生既體驗到亞細亞民族音樂和我國民族音樂間的聯系與共通,同時,作者也會讓學生慢慢體會其中微妙的差異。
為了更好地開展微課條件下的音樂鑒賞教學,作者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讓每個小組分別來鑒賞《清津浦船歌》《晚上的拉格》和《塔爾即興獨奏》這三首曲目。學生在鑒賞時都非常認真,賞析過后作者也會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交流互動。在溝通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學生對亞細亞民間風情的認識,也加深了學生對民歌的地方風格的體驗與感知。
三、歸納比較法
比較歸納法同樣是鑒賞課教學中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模式。鑒賞課教學強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與特點的感知,而這些往往在比較的過程中更容易得以顯現。教師可以在微課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相近或相似風格音樂作品的對比賞析,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音樂風格的體驗,還能夠讓學生慢慢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獨有特點。
此外,比較后的歸納總結也很有意義,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相同體裁及具有相同音樂元素的作品的特點有更好的總結,還能夠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
“走進非洲與美洲”是很有韻味的一章,在微課教學中作者會有意識地將非洲民間音樂和美洲民間音樂兩種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民族音樂放在一個課時內,采用比較鑒賞法,引導學生利用直接審美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欣賞比較不同地方的民間音樂的不同風格,引導他們探究音樂作品中的不同音樂特征。這個教學過程對學生而言非常受用,在比較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兩種不同風格民間音樂的感受能力,還慢慢形成了對跨文化背景下的民間音樂的統一體驗。這種統一中有分化、相互融合而又各具特色的審美過程是對學生音樂鑒賞水平的一種很好的塑造。
四、延伸拓展法
鑒賞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對某個時代或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音樂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認識,更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拓展與延伸。音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音樂作品之所以可以一直流傳下來,并且不斷帶給人們新的影響與感悟,都源于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蘊與美學特征。要想讓學生在音樂鑒賞微課教學中有更多的收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曲目鑒賞的同時也要適當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要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藝術表達手法,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審美趣味。
“音樂——從古典走向浪漫”是教材中很具價值的一章,在這章的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鑒賞到人類近代音樂史中最為輝煌的一個高峰,還能讓學生慢慢領會鑒賞古典音樂的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作者會有意識地給學生介紹一些背景知識,讓學生和那個時代有更近距離的接觸。作者會告訴學生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常被稱為“古典樂派”。這一樂派有著非常典型的藝術特征,強調對人的思想訴求的表達,并且作品中滲透著對于美和高雅藝術的強烈追求。同時,作者也會讓學生了解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一些音樂人物。在歐洲十八世紀古典樂派中,有三位杰出的音樂家為交響樂做出過重要貢獻,被人們稱為“維也納三杰”,他們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些背景知識不僅是對于微課教學的一種豐富,還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在鑒賞課教學中有更多的收獲與領悟。
要想讓微課理論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教師采取合適的教學模式。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微課音樂鑒賞教學中采取情境創設法、分組教學法、歸納比較法以及延伸拓展法。這些方法都能夠很好地在微課教學中發揮作用,并且有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秀花.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探討[J].快樂閱讀,2011(12).
[2]周詠澤.高中音樂鑒賞的有效教學初探[J].音樂大觀,2012(3).
[3]李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之我見[J].文教資料,2010(16).